第117章 材料学炼丹

第117章材料学炼丹

相比起进攻激光炮,防御激光炮的功率和质量、体积就小得多了。

激光炮的整体结构类似一台望远镜,有外部的镜筒,里面则有精密的光学器件。

精密激光炮的镜筒直径最高能达到10厘米,长度可达数米。但防御激光炮,镜筒最大也不过1.5厘米,长度更是只有30厘米左右。

它的擅长方向也与进攻激光炮截然不同。

进攻激光炮的发散角极小,可以进攻较为遥远的目标。防御激光炮则因为目标通常较近,已经闯过防御电磁炮防御圈,距离飞船仅有几十公里甚至几百米的缘故,它对于发散角的要求并不高。

它的进攻距离最远也只有几百公里,超过了这个距离,便会因为光束发散的缘故,导致失去杀伤力。

它的功率也较低,杀伤力也十分低下。毕竟它的目标只是一些微小的弹丸而已,实在用不到那么大。

与它其余方面的低下性能相比,它的激发时间与持续时长则远远高过进攻激光炮。

它甚至不需要充能准备时间,可以做到瞬时启动。同时,因为整体功率较低,无需太多散热的缘故,它可以长时间使用,最高能一直启动几个小时时间,比进攻激光炮那启动几十秒就要休息几十秒的效率高多了。

这同样是基于它的战术需求所定制的。

毕竟星际战场之中,电磁炮弹丸的数量可能极多,有大量的拦截目标需要它去拦截。

启动速度慢了,还没启动,高速电磁炮弹丸可能就击中了船体。持续时间短了,那漫天遍野的电磁炮弹丸怎么拦的过来

综合种种需求,便造就了进攻激光炮与防御激光炮截然不同的造型与性能。

经过了漫长光阴的不断迭代与研究,此刻,防御激光炮也已经初步完善成型,具备了实战意义。

于是,进攻电磁炮、防御电磁炮、进攻激光炮、防御激光炮四种武器,李青松已经全部掌握。

加上此刻高速雷达也再度经过三轮优化,可靠性、稳定极大提升,同时体积和质量极大下降,看似李青松已经具备了制造一艘真正“现代化”战舰的全部需求。

但李青松知道,还不行。

还缺少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

高速转向架。

星际战场之中,无论进攻武器还是防御武器,对于精度和反应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有可能一艘飞船高速从己方前方掠过,进攻的时间窗口仅有零点几秒,甚至几毫秒。

也有可能一颗弹丸忽然出现,以高速向己方飞来,拦截窗口也仅有几毫秒时间。

雷达探测到了它,防御武器也具备击中它的能力,还缺少什么

瞄准精度和反应速度啊。

进攻或者防御武器的炮口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应的转向,从瞄向其它方向转为瞄准目标,然后立刻激发。

反应速度必须要极快,刚一发现立刻就要转向。转向精度必须极高,略微偏差一点,就不可能击中目标。以一颗距离己方50公里——对于星际战场和弹丸飞行速度来说,这个距离已经算极为接近了——的弹丸来说,己方防御电磁炮或者防御激光炮瞄准的角度每差万分之一度,经过50公里后,其误差也将扩展到大约8.7厘米的程度。

而一颗电磁炮弹丸,哪怕质量为5克的重型电磁炮弹丸,其尺寸通常也不会大于1厘米。

8.7厘米的误差可谓天差地远。

经过简单计算,李青松确认,要精确瞄准50公里之外的目标,电磁炮或者激光炮的精度必须要达到十万分之一度才行。

可以确认,在星际战场之中,激光炮和电磁炮都必然时刻处在运动状态,必须要不停地改变瞄准位置,可能一秒钟就要变换十几次、几十次朝向。

飞船可能时刻处在剧烈的机动、转移或者振动、摇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秒钟十几次、几十次的移动炮口,每一次移动的精度必须要高达十万分之一度,这对于精度和速度的要求简直高到了天际。

就算是李青松,现在也没有把握做到。

这一项技术同样从几十年前便已经开始攻关。

一开始时候,李青松使用自己能找到的最先进的材料,使用最为精密的设备,也仅仅只能做到每秒钟移动一次炮口,把精度做到百分之一度,且还是在完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

这个性能其实已经足够高了。但比起实战化要求还是差得太远。

李青松只能如同其余几项关键技术那样,调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脑力,对这一项技术展开不断的迭代攻关。

耗费了漫长的时间,在将技术水平提升到极限之后,李青松却也只能将精度提升约百倍,还是达不到实战要求。

纵览整个研究过程之后,李青松最终确定,想要突破现有的精度极限,就只剩下一个办法了。

开发更为坚韧、磨损度更小的材料,同时,再度提升金属加工工艺。

提升金属加工工艺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慢慢磨而已。但新材料的开发,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搞材料研究搞了这么久,李青松愈发觉得,开发新型材料其实和古代人类所谓的炼丹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将一些莫名其妙的玩意儿扔到炼丹炉里,最终能炼出来什么东西,只有天知道。

材料学研究同样如此。

用各种各样的原料,经过各种各样的加工手段,加热、冷冻、搅拌、静置、化学处理,等等等等,最终能生成什么材料,具备什么样的性能,同样只有天知道。

现有的化学和物理以及材料学理论还太过落后,实在没办法只通过理论计算,便将合适的材料开发出来。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用绝招了。

按照理论层面粗略的方向指引,李青松直接成立了五十万个材料攻关小组,每个小组两名克隆体,每一组都尝试一种新的配方,直接采取暴力破解的方式展开了这一次材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