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20万亿!
既然决定了要在航行途中也不放弃科学研究,要让10亿名克隆体始终保持清醒,那么有一件事情就不得不考虑了。
李青松必须要尽可能的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否则,克隆体们不仅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还可能会生病、受伤,早早的便进入衰老状态甚至死亡。
在太空中,大规模补充克隆体可不容易。
维生环境方面,空气、温度、气压等自然不必多说,是应有之义。但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重力。
在太阳系之中,每一颗星球都有自己的重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归是有的。而人体更适宜在具备一定重力的环境之中生存。
既然如此,除了空天母舰、重型运输船、战舰之外,李青松便决定建造一种之前从未造过的飞船。
具备人工重力的维生飞船!
凭空生成或者抵消重力这种事情,对于现在的李青松来说遥不可及。
李青松猜想,那至少也要在比那个智械天灾更超出的科技水平下才能达成。
不过李青松有另一种取巧的办法可以达成。
那便是离心力,依靠自转的向外的离心力,来营造出等同于重力的效果。
于是这种飞船的外形便显而易见了。
它必须是圆环状的,或者滚筒状的。因为唯有如此,它才能维持自转产生重力。
综合考虑,李青松最终选择了滚筒状。原因很简单,滚筒状的空间和面积利用率最大。
于是,与其余类型的飞船一样,这种滚筒状的飞船也很快便生产出了第一艘样机。
此刻呈现在李青松面前的,便是一艘巨大的空心圆柱体模样的飞船。
它有一根巨大的主轴贯穿圆柱体中心,从主轴之上延伸出众多钢铁结构,固定着外侧的滚筒状结构。
滚筒状结构则在以固定的速度缓慢旋转着,于是滚筒状结构的内部便有了重力。
这样一艘滚筒状飞船的长度达到了10公里,直径达到了600米。
如此,一艘滚筒状飞船内部便具有了约19平方公里的面积。去除必须要有的设施用地以外,还剩下约15平方公里面积可以被利用。
在这里,李青松就不考虑什么美观,什么宜居之类的因素了,完全将这些可利用面积建造上了生活设施,如宿舍、食堂之类,并且都具备较多的层数。
这样一来,极限情况下,这15平方公里的面积便可以承载约1000万名克隆体生活。
10亿名克隆体,100艘这样的滚筒状飞船即可满足。但考虑到还有大量的科研设施需要建造,以及考虑到交通方面的因素——毕竟这些克隆体们也是需要经常移动的,甚至还有大量的不同飞船间的交通需求,李青松很显然不能做这么极限。最终,李青松确定的这种滚筒状居住飞船的建造数量是1000艘,平均下来便是一艘滚筒状飞船承担约100万名克隆体的工作与生活之用。
在供克隆体居住生活的滚筒状飞船之外,还有蓝图人的居住生活工作需求需要解决。
此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蓝图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两亿左右。
蓝图人与克隆体可不一样。让他们像是克隆体那样去居住,他们不疯掉就算好了,更不要说为李青松产出科研价值。
没办法,为了更好地从他们身上榨取价值,李青松只能建造更多的滚筒状飞船,同时,降低单艘滚筒状飞船的蓝图人密度,并且在必要的工业、生活、科研设施之外,浪费了大量的面积用于种植植物、养殖野生动物,甚至建造假山、河流之类完全无用的东西。
这样一来,一艘滚筒状飞船承担20万名蓝图人就已经是极限。两亿名蓝图人,又是1000艘滚筒飞船的建造需求。
于是,2000艘大型滚筒飞船,65万艘战舰,500万艘无人战舰,500艘空天母舰,1000艘重型运输船,一万艘其余各式飞船……
总得加起来,李青松需要生产的飞船总量达到了约570万艘!
加上航行途中的各种消耗以及备用物资,整支舰队的总质量将达到4000多亿吨!
有一个很显然的事情是,每生产一吨飞船质量或者物资质量,李青松便需要再生产地消耗数十倍于此的资源。
如此算来,整个生产过程,李青松需要开采、冶炼、运输的总物质量至少也有20万亿吨以上。
20万亿吨以上的质量!
如果这么多质量都是水的话,将其散布在地球上,那么,它将可以营造出三百多个青海湖!
调动三百多个青海湖的质量,生产出相当于六个青海湖质量的数百万艘飞船,再推动它们航行几十万亿公里的遥远距离,从一个恒星系到达另一个恒星系。
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伟大的航行,单单想一想,便能让当初哪怕处于全盛时期的蓝图克文明望而却步心生畏惧。
但此刻,最大意识链接数仅仅只有10亿,仅有蓝图克人全盛时期人口百分之一的李青松却信心满满。
在李青松的统一调动之下,在玉皇的统一管理、协调之下,在神工、神农、电母、鲁班、交通等各行业ai的直接施工之下,一场波及整个太阳系的,史无前例的浩大建设真正开始。
位于众多星球上的无数座矿场,众多巨型机械终日咆哮,大量的初级矿物进入到终日轰鸣的工厂之中,生产出无数金属,或者原地加工,或者通过太空电梯,搭乘重型货运飞船前往其余星球。
一座座太空基地出现在众多星球的环绕轨道之上,无数艘飞船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一艘艘巨型空天母舰在太空之中渐渐出现了框架,然后空空如也的“网箱”之中,如同果树结果一样迅速出现了一个个物资箱、维生舱等等。
准备进行恒星际远航的建设如火如荼,占据了李青松99%以上的精力。
那仅剩不多的精力之中的相当一部分,则被李青松放到了另一件事情上。
“地球生态圈修复工作的难度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料啊,看来要想想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