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一点惊喜

第192章一点惊喜

首先要迁徙的是中微子望远镜。

李青松总计建造了16座中微子望远镜。这些望远镜最大的一个,内部纯水罐内储藏有1000万吨纯水,最小的一个也有400万吨。

这意味着,单单是纯水罐,直径就高达200到300米不等。

大倒其实不算太大。单纯只是运输的话,李青松也完全可以将其拆卸开来,设备零部件与纯水分开存放,并不算困难。

可是考虑到要在迁徙航行途中让其运转,那就比较麻烦了。

因为中微子望远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便是必须要尽可能的屏蔽其余类型的辐射,只让具备极高穿透性的中微子穿透进来,如此才能达成探测中微子的目的。

在星球上,李青松是采取的将它建造在极深的地下,依靠厚重的岩石层来完成这一屏蔽目的。

在太空中,李青松靠什么来屏蔽

飞船装甲固然有极高的抗辐射性能,只是,要多厚的装甲才能达到数千米深岩石层的屏蔽效果

不要忘了,中微子望远镜对屏蔽层的要求可比生物体高多了。稍微多一点干扰,整台望远镜基本上就算是废掉了。

李青松思考之后,决定造一艘前所未有庞大的球形飞船出来。

这球形飞船的半径达到了1.7公里——如此,其最长处,也即直径,也才三点四公里而已,看似不大,但其实它比最大型的空天母舰还要大。

因为空天母舰仅仅只是长度和宽度达到了6公里,高度却仅有600米而已。

一艘空天母舰的内部容积约为18立方公里,这一艘球形科考船的内部容积,则高达20.5立方公里!

它的总质量也超过了满载的空天母舰,达到了5亿吨左右。

李青松将中微子望远镜的主结构,也即那个对于辐射屏蔽具备极高要求的纯水罐放置到了这庞大球形飞船的核心,并且,李青松将这艘飞船设计成了一艘货船。

如此,在最为核心的纯水罐之外,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厚度达到了1.4公里左右的装甲、隔离层、设备,以及最为重要的,具备良好防辐射性能的各项物资,譬如金银铜铁、化学品等等。

以需要运送的物资本身作为屏蔽层,便为最核心处的中微子望远镜营造出了足够纯净的环境,让它就算是在太空之中也能正常运转。

因为中微子望远镜有16座的缘故,这种球形货船,李青松便也需要建造16艘。又因为中微子望远镜大小不一、工作目标和探测方向不一的缘故,这每一艘球形货船都需要专门设计。

解决了中微子望远镜的问题,接下来便是粒子对撞机了。

在这里,李青松又遇到了一些困难。

粒子对撞机的外形可以分为环形与直线两种。环形的还好说一些,大不了造一艘圆环状的飞船也就是了。

但直线型的粒子对撞机就有些难搞。

它实在太长了。

最长的一个,其长度甚至有30公里!

在此之前,李青松所建造的尺寸最大的飞船,长度也不过6公里而已。这一下子就扩展了五倍。但这也没办法。

运输阶段可以将其拆卸运走,等到它要工作的时候,总不能就让它以百分之几光速的速度暴露在星际太空中吧

总得造一艘飞船把它装起来才行。

没办法,李青松只能再度设计了一种竹竿状的飞船,令其自备动力、防护力,连带着还造了设备间、观察室、超算基地、人员后勤基地等等,将这一台粒子对撞机容纳了进去。

因为这飞船实在太长,又太细的缘故,其推进器方面必须要经过特意的设计,推动力必须严格保持一致。

普通的飞船,因为自身便具备合适的力学结构,哪怕推进器出力略微不一致也没关系,船身强度会屏蔽掉这个问题。

但这艘“竹竿”飞船,推进器推进略微不一致的话,可能就直接断掉了。

经过一连串的测试、改进,等等等等,耗费了好大力气,李青松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之相比,那些环形对撞机倒是没怎么麻烦。

解决了对撞机,接下来就是引力波探测器了。

相比起粒子对撞机,引力波探测器更加麻烦。

粒子对撞机或者是长条状的,或者是环形的,结构都比较简单。但引力波探测器是“7”字形的。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它有一个横轴,一个纵轴。两根轴都有数公里的长度,但却仅仅只通过一点相连。

传统的引力波探测器其实不需要轴,只需要几台激光发射器,相互之间通过激光连接即可。

但李青松在这漫长的研究之中逐渐发现,想要将探测精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就算是星际太空的真空度都也还不够,必须要使用人工手段营造出更高的真空度才行。

由此,就必须要有一条管道连接这些激光发射器了。

因为唯有实体的管道,才能维持内部极高的真空度,才能让激光不受任何干扰的前进,以获取到最高的精度。

这两根管道轴必须要绝对保持90度的角度,自身不能产生任何形变。一旦形变,探测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这样一个又大又脆的探测器,让李青松伤透了脑筋。足足试验了几十种方法,李青松才最终找到了一种直角三角形形状的飞船结构,将这两根互相垂直的管道轴安装在直角三角形飞船的两条直角边上,才算是解决了引力波探测器的运输问题。

解决了这几种最难解决的大科学装置的环境搭建与运输工作,其余的大科学庄重虽然也极为复杂,但总归好解决了许多。

于是,一艘又一艘专门定制的大型飞船从船坞之中诞生,高温实验室、高压实验室、阵列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等,也一一运到了飞船之中。

此刻,原定的30年时间再过几个月时间就要到了。

李青松的舰队也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随时可以。

“临走之前,先给你们留下一点惊喜吧。”

李青松暗暗思考着,再度下达了一条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