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超新星
科学研究便是如此奇特。
在其余大部分领域,错误通常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而在科学领域,错误却通常意味着进步。
李青松立刻抽调了一部分脑力,加上一部分蓝图科学家,投入到了对这一奇特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之中。
在大部分较为剧烈的天文现象之中,中微子总是会先一步逃离出来——因为中微子具备更高的穿透性。
想象有这样一颗炸弹,其具备极为坚韧的外壳,需要等内部爆炸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将外壳炸破,外界观测者才能看到这一次爆炸;
但中微子却可以在爆炸酝酿时期,尚未真正发生之时,便抢先一步依靠自己更强大的穿透能力,穿透外壳到达外界。
如此,外部观测者便可以通过中微子来判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炸弹是否会爆炸。
很显然,观测到了符合标准的中微子,这颗炸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必定会爆炸。没有观测到,则不会爆炸。
由此,观测到了中微子,确定了方向与坐标,李青松便可以提前调集天文望远镜瞄准那个方向,等待爆炸的出现,以完整观察整场爆炸,获取到完整、详尽的数据。
但这一次,李青松再度失望了。
他仍旧没有找到光学对应体。
“不应该啊……这种程度的中微子辐射,必定会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不可能没有光学对应体的……”
李青松百思不得其解。
同时,在对于这些中微子数据进行进一步观察与分析之后,李青松发现了更多奇怪的事情。
首先,李青松已经确定,这些中微子应该是源自一场ii型的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分为许多种类。
有恒星超新星爆炸的:大质量恒星到达生命末期,核心聚变出铁元素且积蓄到一定程度后,核心部位会忽然间失去支撑力。
大质量恒星自身引力极为强大。如此庞大的质量,全部依靠核心强大的聚变能量支撑才得以不坍缩。
而铁元素的聚变并不释放能量,反而要吸收能量。
此刻,大质量恒星自身压力如此之大,核心却因为聚变出了铁,骤然失去了支撑,会发生什么事情
很显然,外部所有质量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都会迅猛向内部坍缩,其速度甚至能达到每秒钟十几万公里。
如此强大的动能,会瞬间将恒星核心压缩成一颗致密的星体,中子星。
外部坠落而来的质量则会受到内部巨大压力的反弹,骤然向外冲击。
由此,整颗恒星会被炸的粉身碎骨,组成这颗恒星的大部分能量都会被抛洒到宇宙之中,除了核心的那颗致密中子星之外,什么也不会留下。
如果恒星再大,甚至会在核心形成一颗黑洞。
这便是ii型超新星爆炸,也称之为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爆炸。
依据爆炸类型的不同,恒星超新星爆炸又会细分为几个种类。
除了恒星超新星爆炸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基于白矮星的超新星爆炸。白矮星也是一种致密星体。典型中子星通常仅有10公里的半径,但质量却高达太阳质量的1.4倍左右。
想想看,将足足相当于1.4颗太阳的质量压缩成半径仅仅为10公里的球体,这颗球体的密度将高到何等程度。
相比起中子星,白矮星的质量和密度都更低一些,但同样远超任何常见物体,同样不可思议。
典型白矮星的半径约为6700公里,与地球相当,但质量却与太阳相当。
这便相当于将太阳体积压缩百万倍以上,可想而知其密度与引力有多高,自身性质又有多么极端。
ia型超新星便来自白矮星。
如果白矮星存在一颗伴星的话,白矮星便有一定概率不断掠夺伴星的质量,在自身表面堆积,增加自身质量。
质量高了,内部压力和温度便会提升。
白矮星通常由碳、氧等元素构成。它自身的质量、温度和压力原本是不足以支撑这些元素聚变的。但现在,来自伴星的质量提升了它的温度和压力,于是碳氧元素也能开始聚变了。
而碳氧元素的聚变,会进一步增加白矮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让聚变速率更快。
这原本不算什么,对于普通的恒星来说,内部温度和压力高了,很显然的,它会开始膨胀,从而降低内部温度和压力,由此达成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的状态。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但这种机制在白矮星上失灵了。
因为白矮星密度太高,太过坚硬。普通恒星像是一个气球,可以轻易变大变小的话,白矮星就像是一颗石头,没办法变大从而降低自身内部温度和压力。
后果便可想而知了。
碳氧聚变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最终失控,最终,组成整颗白矮星的所有碳氧元素会同时聚变,同时释放出能量。
于是,相当于一整颗太阳的白矮星在这失控的剧烈能量释放下,猛然爆炸,整颗星球都被炸的粉身碎骨。
这便是ia型超新星。
超新星爆炸存在许多种不同的种类,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哪种类型的超新星爆炸,都会释放出强烈到难以想象的能量,堪称宇宙之中最为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
超新星爆炸的能量会360度无死角的向周边所有空间倾泻。它在短短几秒钟内释放的能量,甚至比太阳整个生命周期,约100亿年时间里所释放的所有能量加起来还要多。
当超新星爆炸发生的时候,在那几秒钟时间里,便连整个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加起来的光芒都会被它暂时掩盖。
但这样猛烈的爆炸,李青松却在同一个地方连续观察到了两次,且,两次都没有找到光学对应体。
似乎这两次超新星爆炸是“黯淡”的,不发光的。
但这怎么可能
以及,中微子的数量似乎也不对。
李青松通过中微子的能级确认了辐射源为ii型超新星爆炸,但自己观测到的数量太少了,远远少于正常的超新星爆炸模式。
这似乎意味着……这一次超新星爆炸,其能量仅有少部分通过中微子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