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繁华落幕
李青松的几乎所有精力仍旧全力以赴的投注到科技发展之上。
众多大科学装置,无数大中小型实验室,十几亿名克隆体与数百万名蓝图科学家殚精竭虑,一日不敢休息。
时间便在这种情况之下慢慢流逝着,转眼间又是六百余年时间过去。
长达50光年的遥远距离被李青松在日复一日的航行之中悄然跨越。
现阶段,舰队和太阳系的距离已经达到了80多光年。从这里看到的太阳,其视星等已经降低到了约7等。
而人类肉眼在理想情况下能看到的最暗的星星,视星等约有6.5等。
这便意味着,此刻的太阳已经肉眼不可见了。
李青松看向宇宙星空,同样看到了漫天的星辰。但那些星辰之中已经没有了太阳的身影。
“转眼间便是千年光阴啊……”
李青松幽幽的叹了口气。
这些年来,虽然仍旧无法如同在星系之中,物资充裕情况下肆无忌惮的发展科技,但多携带了那么多物资,总归是支撑起了一定程度的科技进步。
长达千年的坚持不懈,李青松的科技程度在各个领域俱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进展。
应用层面,无论是飞船外壳,雷达探测,电磁炮零部件,推进器,核反应堆,乃至于化工、冶金、铸造,等等等等,几乎都实现了对比起之前的提升。
李青松甚至已经在模拟器之中,将己方各式飞船的图纸更新迭代了足足三代。据估算,最新一代空天母舰的综合性能相比起现在,甚至能提升足足10%!
这可是综合性能层面的提升,这个提升不可谓不巨大。
只可惜这只是估计。限于物资有限,李青松尚未制造出哪怕一艘新式飞船。
基础理论层面,李青松全面整合了过去的所有理论,对强核力、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积累了众多观测数据,更好的将强核力纳入到了标准模型框架之中。
在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数学原理等方面也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生物科技方面的提升同样巨大。
基于女娲ai的不断迭代提升,以及分子层面的全基因图谱分析,李青松尝试使用新技术进行了一批克隆体的制造,在一代又一代的优化迭代之中,他此刻的最大意识链接数已经缓慢提升到了约15亿,实现了足足50%的提升!
15亿的最大意识连接数,便意味着他差不多可以将总计30亿的克隆体全部唤醒了。
毕竟算上必要的休息和轮换时间,差不多要两倍于最大意识连接数的克隆体才足够使用,不至于会那么极限。
但同样限于物资有限,李青松并未将那10亿名克隆体唤醒,而是仍旧维持着20亿名克隆体保持清醒的局面。
综合来看,这千年航行,整体科技进步堪称巨大。只是,距离真正统一强核力,突破到强核层次文明,还是有一点距离。
现在,千年时间已过。哪怕如何节省,之时所携带的那些物资仍旧消耗的差不多了。
必须要选择一个恒星系停靠一下,进行一番补给了。
早在数百年前,李青松便已经开始为舰队的停靠与补给做准备,已经开始挑选合适的恒星系了。确定了目标之后,这数百年来更是有意识的调整舰队航向,不断向这个恒星系靠拢。
此刻,舰队距离目标已经只剩下了约1.2光年的距离。那是一颗平稳燃烧的,质量与大小都比太阳小一点,年龄约在35亿年的青壮年稳定恒星。
它内部有着足够庞大的行星系统,却又不像是牛郎星系那般混乱,正是停靠进行补给的好地方。
在李青松的命令之下,舰队便向着这颗黄中泛红的恒星行驶而去。
当距离与方向俱都调整合适后,李青松终于下达了千年以来的第一个减速命令。
一时间,数万艘大型飞船、空天母舰那沉寂了千年的主发动机同时启动,同时开启了向着恒星方向的猛烈喷射。在这无数台发动机推动之下,那消失了千年之久的微弱减速重力再度出现在了飞船之中。
几十年时间的减速之后,庞大的舰队终于进入到了恒星系内部。
遥望着那颗明亮的恒星,看着面前庞大的气态行星与多颗岩质行星,李青松心中却并没有终于来到物资充裕的恒星系之中的兴奋,反而满是怅然。
因为李青松知道,这恒星系之中物资再多,也不属于自己。
这一次停靠,自己将无法实现舰队的大规模更新,无法将千年时间内发展、积累出的科技应用到舰队上,也无法在这里展开大规模的、不计物资损耗的科学实验。
自己能做的,仅仅只是以最快的时间完成物资采集工作以及伪装舰队的建造工作,最多最多再进行一下舰队关键部件的更新换代,之后便要再度,逃离这里。
整个停靠时间,李青松只规划了30年。
没有办法。智械天灾随时可能追到这里,李青松实在不敢多耽误时间。
也幸好自己的最大意识连接数提升到了15亿。否则30年的时间恐怕还不怎么够用。
“开始建设吧。”
李青松意兴阑珊的下达了命令。
虽然心中怅然,但建设行动却一刻不敢延缓。
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无数艘工业飞船降落到了岩质行星或者卫星上,无数艘木星飞机进入到了气态行星之中采集氘气,在神工ai的控制之下,无数台机器人和智能机械开始忙碌,一座座工厂开始拔地而起,进而开始日夜轰鸣。
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个陌生、死寂的恒星系便开始繁华起来,但仅仅只持续了二十余年时间,便又迅速的冷清了下来。
物资采集工作已经完成。
舰队修缮、必要部件更新换代、伪装空壳舰队的制造、在这个恒星系之中布下氢弹陷阱等所有工作也已经完成。
那么,该走了。
如同旅客在旅馆之中住了一夜,天一亮便匆匆踏上旅途一般,总计六支舰队再度向着不同的方向航行而去。
看着渐渐缩小、渐渐暗淡的恒星,过去30年时间的流逝如同黄粱一梦。
李青松心中暗暗咬牙:“这一次远航,一定要攻克基础物理学理论关卡,一定要突破成为强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