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力大砖飞
此刻,李青松尚且不知道质子衰变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它有可能衰变为一颗正电子和一颗π介子。如果是这样的话,π介子随后会衰变为两颗光子,正电子则与周围的电子湮灭,同样会产生额外的光子。
它也有可能经由另一条衰变路径,衰变为一颗渺子和一颗k介子。而k介子同样会衰变为π介子,后续同样会衰变为光子。
又或者衰变为中微子和k介子。
李青松所推测的这几种不同的衰变路径存在一个共性,也即最终的产物都脱离不了光子。
由此,遵循和探测中微子几乎一致的探测机制,只要探测器的光电倍增管能捕捉到质子衰变产生的光子,又或者探测到中间产物在水中超光速运动所产生的契伦科夫辐射,便能确定己方探测到了质子衰变,并经由这一过程的各种现象,来探究质子衰变的具体路径和详细数据。
当然,既然是用于质子衰变探测的,那么中微子在此刻便也成为了干扰。
而中微子具备超强的穿透性,哪怕李青松将探测器建在了矮行星数万米深的地下,都不可能将其排除。
不过幸好,中微子碰撞所产生的微观粒子及现象,与质子衰变所产生的现象存在一定差异。
李青松便可以拟定对应的算法和判定程序,再加上自己控制着克隆体亲自判断,便能将中微子碰撞事件排除出去。
此刻,在专用核聚变发电站的供能之下,这座庞大的地下试验装置开始了运转。
高达1.2亿吨的球形储水罐,其直径足足达到了600多米。
直径600多米的庞大球体,真真正正如同大山一般巍峨。要不是这颗矮行星的重力足够低,单单是罐体材料就要让李青松大伤脑筋。
但就算是在矮行星上,为了束缚这些水,李青松也不得不采取了特质的罐体结构,且结合矮行星自身岩石的支撑,才让它保持稳定,不至于出现形变。
这如同大山一般巍峨的球体之中,李青松安装了数十亿个光电倍增管,用以尽可能的提升灵敏度,不放过任何光子。
这数十亿个光电倍增管所产生的数据最终全部汇聚到一座专门为其建设的超算之中,用以分析和甄别数据。
再搭配上其余的各种设施,单单这一座质子衰变探测器而已,李青松便总计挖掘了十几亿吨的土方,将这颗矮行星上的一条峡谷都全部填满了。
除去耗费巨大的前期建设之外,单单是后期维持,李青松便不得不在这里放置了约一万名克隆体,同时,再额外抽调了十万名克隆体的脑力,让他们除了思考有关这座探测器的事情之外,别的什么都不做。
但就算如此,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一座质子衰变探测器怎么够用
不要忘了,1036年仅仅只是质子寿命的下限而已。它的真正寿命是多久,此刻李青松并不知道。
万一它的寿命是1046年呢这样的话,从概率学方面来看,一年时间内,这台探测器探测到一次质子衰变事件的概率便仅有数亿分之一了。
就算它的寿命没有那么长,李青松也需要考虑更多额外的事情。就算李青松已经尽可能的提升了精度,也不可能做到精准捕捉每一次质子衰变事件。极有可能就算发生了质子衰变,也会被探测器遗漏,或者误判为中微子事件。就算李青松能精准捕捉每一次质子衰变事件,想要研究透彻质子衰变的过程,也不是区区一次观测就能确定的。
那需要数十万次,乃至数百万、千万次的反复观测,才能真真正正明确它的全部模式和过程,最终将其化作理论,补充到自己的大统一公式框架之中。
这样的话,一台探测器怎么够
事实上,李青松在质子衰变探测方面,规划的探测器不是一台,不是十台,而是1000台!
精度不够,概率太低,那就数量来凑!
换做普通的电弱文明,这种超大型的大科学装置,一整个文明可能造个三四个就差不多了,再多便支撑不起。
就算工业基建能力可以撑住,人才储备方面也支撑不起。
这玩意儿又不是造出来放在那就能自动运行的。它还需要大量的顶尖科学家投入进来才行。
一台探测器就需要至少一万名以上的顶尖科学家!
仅仅建造少数几个,然后想尽办法,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依靠水滴石穿,缓慢迭代优化的方式,尽可能提升探测精度,以图探测完全质子衰变的过程。
但此刻,李青松哪儿有那个时间!
就算李青松有这个时间,他也不会那样做。
放着超强的工业实力不用,反而走普通电弱文明的路子,那不是傻了么
就是要走暴力破解,就是要走力大砖飞的路子,这才是李青松的强项。
于是,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数万艘小型科考船开始向着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那几乎无数颗较大的小行星、矮行星飞去,全面考察它们的地质构造、元素构成等数据,挑选合适的建造场地。
它不能太大,否则自身重力太高,会导致纯水罐体发生形变。
它不能太小,否则岩层不够厚,无法为探测器提供足够防护。
它不能有太多的重元素,否则自身背景辐射会太高,严重干扰探测器性能。
它不能距离恒星太近。因为飞马座v432星可是实打实的强中微子辐射源。
它甚至不能距离气态巨行星太近。因为气态巨行星同样会辐射大量的中微子。
一番挑选之下,李青松快速选中了1000颗目标星球,然后,重型运输船出动,满载着工业基地之中生产出的各项物资,满载着各种工程机械,满载着大量的克隆体与人形通用机器人降落到这些星球上面,在神工ai的配合之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建设。
这一刻,没有进行任何飞船制造,没有进行任何舰队航行的准备工作,李青松前期准备的庞大的工业体系便进入到了全力运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