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季汉演义遥寄云书万里

第197章 风起青萍

有了孙皓的横插一脚。</p>

李骧和司马遂他们自然也没有了继续找事的可能。</p>

这里再怎么说也是吴国朝堂,双方都是来参加孙休的葬礼。</p>

多少还是要卖吴国几分面子的。</p>

于是从葬礼正式开始到结束,汉魏使者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p>

当然,这也少不了孙皓站在中间,一直盯着双方人马的缘故。</p>

这让原本提心吊胆的张布等人不由自主的长出一口气的同时。</p>

也越发的觉得孙皓此人能力不错。</p>

葬礼结束之后,紧接着便是确定新君的人选。</p>

所以无论是汉使还是魏使,都没有立刻离开建业,省得到时候还得再跑一趟。</p>

原本按照正常的流程,当然是大吴太子孙酦继承大位。</p>

但是在新君的继承问题上,朝中大臣却起了分歧。</p>

以张布和濮阳兴等人为首的一派认为孙酦的年纪太小了,不适合继承大统。</p>

虽说魏国使者这次来吴国还带着诚意来的,想要和吴国罢兵言和。</p>

可是以司马家的口碑,谁敢把自己的安危全都寄托到对方的身上?</p>

万一司马家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吴国可吃不消!</p>

到时候一个弱小的君主,如何领导大吴对抗北方强大的魏国?</p>

一旦魏国入侵,很难说能不能保全得住吴国江山。</p>

另一半则以吴郡朱氏等世家为首,因为朱皇后出身吴郡朱氏。</p>

所以孙酦登基才能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朱家等世家的利益。</p>

而且大家觉得现在魏国已经实际意义上的分裂了,根本就没有能力继续南下。</p>

压根就不用担心魏国入侵。</p>

双方一个觉得自己在为国家考虑,挑选一个年富力强的国君正是眼下吴国最需要做的事情。</p>

一个觉得自己要站在正统这一边,明明已经有太子了,为何还要另挑人选?</p>

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并且还为这件事闹到了朱皇后面前。</p>

“娘娘,陛下驾崩,原本当以太子继承大统。”</p>

“然北有强魏对大吴虎视眈眈,西有蜀汉意欲恢复河山。”</p>

“我大吴虽有长江之险,却也难挡两面之敌!”</p>

“且交趾多有叛乱,实在是多事之秋。”</p>

“故臣等以为,可否效仿当年长沙桓王之事,于宗室中另择一贤能主持大局。”</p>

“好保全江东半壁江山!”</p>

张布说的是当年孙策遇刺后,将江东托付给孙权的事。</p>

同样是雄主英年早逝留下幼子,同样也是国中人心惶惶。</p>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p>

朱宣在张布话音落下之后,冷哼一声说道:</p>

“姑母,太子虽然年幼,但却是陛下正统。国本岂能轻动?”</p>

“况且外有陆抗,丁奉等将,内有臣等辅佐,何愁不能保住大吴江山!”</p>

“臣决不同意左将军之言!”</p>

朱皇后在听到张布的话之后,脸上顿时闪过一丝慌乱之色。</p>

但到底是出身吴郡朱氏,还是强作镇定的说道:</p>

“国家大事,本应顺承天意,怎么能随意更改。”</p>

“太子本就是国家储君,虽有些年幼,但有尔等辅佐,将来也必成明主。”</p>

言外之意,不愿意让儿子放弃皇位。</p>

张布和濮阳兴见状,也不好过于逼迫。</p>

况且这件事本就是一个提议罢了。</p>

再说了,陛下临走前也托孤于自己,让自己好生辅佐太子。</p>

于是在一番思索后,这件事只能暂且搁置再议。</p>

而在另一边,返回了驿馆的李骧和寿良两人,却把门窗紧闭,悄悄地在房间里说起悄悄话来。</p>

“文舒,我怎么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儿啊?”</p>

“伪朝那个司马遂是不是来和吴国谈判媾和的?”</p>

其实根本不用李骧说,寿良也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p>

葬礼结束后,魏国使者就已经出入张布和濮阳兴两人的府邸多次。</p>

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交谈了什么。</p>

但也大概能够推算出来,双方八成是要媾和。</p>

汉中之战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让魏国在实际分裂的同时,也失去了对汉吴两国压倒性的优势。</p>

虽然魏国现在在合肥屯兵巨万,随时都有南下的可能。</p>

但是事分轻重缓急。</p>

眼下和魏国是生死仇敌的是大汉,而非吴国。</p>

而且吴国不像矢志北伐的大汉,他们压根就没有北上的想法和能力。</p>

更不要说现在刚刚死了皇帝,就更不可能主动对魏国用兵。</p>

魏国估计就是抓住这一点,准备给吴国一点好处,好安抚住吴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大汉以及内部的分裂。</p>

在听到李骧的话之后,寿良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凝重的表情:</p>

“这可不行,真要是让吴国和伪朝议和。”</p>

“咱们的压力可就大了!”</p>

“眼下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别看形势一片大好。”</p>

“但是国中早已空虚,真要是让魏国喘过来这口气,并在短时间内灭了钟会他们。”</p>

“对咱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p>

李骧听到寿良的话后,同样面露凝重之色的点了点头。</p>

作为曾经参加过汉中之战的人,李骧比寿良更加清楚现在大汉的处境。</p>

说白了就是一个纸扎的老虎,看着是挟大胜之势,扬威于天下。</p>

但实际上根本经不起一点折腾,于是长叹一口气:</p>

“谁说不是呢!”</p>

说罢,两人又陷入一阵漫长的沉默。</p>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骧再次开口道:</p>

“不行,咱们绝对不能让吴国和伪朝这么轻易的就议和。”</p>

“必须要想办法给他们使点绊子!”</p>

“临行前,陛下可是交待过你我,决不能让吴国轻易的倒向伪朝!”</p>

寿良同样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p>

两人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p>

忽然,李骧豁然起身,打开房门左右查看一番,确认没有人能听到两人的话之后。</p>

李骧猛地关上房门,来到寿良身边,把声音压的极低后说道:</p>

“文淑,我有一计,可解此局!”</p>

寿良闻言大喜:</p>

“元龙请讲!”</p>

李骧眼里闪过一丝狠辣:</p>

“你我身为汉使。”</p>

“又于他国见仇敌。”</p>

“此情此景,如当年定远侯无二。”</p>

“你我何不效仿定远侯故事,斩杀伪使,为国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