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南守东劫(上)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已想要通过移民实边来发展并州的战略确实存在问题。
并不是移民实边这个策略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实施的时机还不成熟。
大汉朝廷可不是傻子。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已将几十上百万石的粮食砸在边郡,却能如此沉得住气,显然是早有预谋。
尤其是在刘宏尚未驾崩、朝廷尚未陷入彻底的权力争夺之前,大汉对于天下局势的掌控还是相当精准的。
并且刘宏也并非那种极度昏庸无能之主,他对于局势的认知还是相当清晰的。
这一点,从历史的记载中便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尽管在刘宏执政的后期,各地频繁地爆发叛乱,但在他驾崩之前,这些叛乱都被他逐一平定了下去,并没有让局势彻底失控。
他留给刘辩的,便是一个相对较为安稳的天下。
只可惜,后来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权夺利,这才导致朝堂之上陷入一片混乱,进而使得天下各地逐渐失去控制,天子的威严也因此荡然无存。
想到这里,李渊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叹息。
如今的天下尚未完全陷入混乱之中,而他所处的环境也与后世任何一个王朝的末期都有所不同。
所以,他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朝廷会犯下错误,从而给自已创造机会。
至少在刘宏尚未驾崩之前,洛阳的朝廷大臣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清明。
虽然其中已经埋下了种种祸端,但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被激发出来的。
因此,李渊现在最为紧迫的任务,便是应对眼前的这场危机。
“既然进攻占不了什么便宜,那就防守!”
李渊大手一挥,声音铿锵有力。
“我军坐拥黄河天险,蒲津关、风陵渡口等地,遍地都是军堡,三万府兵坐镇河东,我就不相信朝廷十万大军能够轻易攻破!”
此时的李渊,仿佛又回到了曾经带领一众流民纵横天下的冲天大将军时代,他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强大的自信和威严。
阎忠看着面露威仪的大将军,心中稍稍安定了一些。
然而,他并没有被李渊的气势所吓倒,而是趁机谏言道:“大将军,防守虽然容易,但属下担心大汉不会轻易放弃。万一僵持个一年半载,对我并州来说也是极大的压力啊。不如我们暂缓边郡,收缩防线,放弃五原、云中,全力防守定襄,这样可以减轻钱粮压力,您看如何?”
李渊听了阎忠的话,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眼中流露出一丝思索。
他知道阎忠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他放弃五原郡和云中郡,心中还是有些不情愿。
毕竟,作为一个穿越者,李渊有着后世的心态,对于领土的概念非常重视,让他寸土不让。
而且,五原郡和云中郡地理位置重要,如果轻易放弃,恐怕会给敌人可乘之机。
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放弃两郡之地,那之前对匈奴放出的那些狠话岂不是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这无疑是在自已打自已的脸啊!
李渊毕竟还是要面子的人,他绝对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现在还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大汉未必会跟孤死磕到底。他们在河东作战,粮食都得从中原调拨过来,这一路长途跋涉,不仅耗费时间,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大汉各地也并非风平浪静,局势并不稳定。所以,孤认为,汉军最多也就是进攻半年,如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他们自已就会知难而退!”
李渊胸有成竹地分析道。
李渊当然没有忘记,就在两个月前,他收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
大汉原本抽调了三千乌桓骑兵,但这支部队在行军途中却发生了哗变。
这些乌桓骑兵走到半路,竟然完全不顾主将公孙瓒的命令,擅自掉头返回了乌桓。
李渊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在东汉末年,乌桓可不是什么安分守已的角色,他们曾经多次反叛大汉。
其中,张纯和张举的叛乱就是得到了乌桓的支持,这场叛乱持续了整整两年之久。
而更巧的是,张纯叛乱的时间恰好就在明年。
有了这三千乌桓骑兵的叛乱作为导火索,明年的大汉恐怕会更加热闹非凡啊!
李渊心里暗自思忖着,如果能在这熊熊燃烧的火焰上再浇上一把滚烫的热油,那么大汉的叛乱肯定会如燎原之火般更加猛烈地燃烧起来。
他之所以如此笃定,自然是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的。
原来,张纯和张举这两个人,一个是前任中山太守,一个是前任泰山太守。
他们俩都因为失职而被朝廷降罪,如今只能闲赋在家,无所事事。
这两人心中对大汉的不满情绪早已累积到了极致。
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位于幽州渔阳,这里与乌桓相邻,而且双方关系还颇为友好。
而此时的乌桓日子也并不好过,由于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天气异常寒冷,对于生活在辽西、辽东一带的乌桓人来说,这样的严寒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他们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若不南下寻找温暖之地,恐怕迟早会被活活冻死在草原之上。
可以说,南下是乌桓人唯一的生存之道,这也成为了支撑他们发动叛乱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大汉各地叛乱此起彼伏,这无疑给了乌桓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去反抗。
历史上,刘虞之所以能够在刚刚上任之时,就迅速平定张纯、张举以及乌桓之乱。
这并不是因为刘虞有多么英明神武,而是由于他采取了怀柔政策,为了拉拢乌桓,迁移了大量的乌桓人进入幽州。
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张纯和张举失去了乌桓的支持,最终被其门客砍下头颅。
然而,这看似明智的决策却为后来的公孙瓒以及曹操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孙瓒之所以要对乌桓人痛下杀手,甚至不惜与刘虞针锋相对,原因就在于这些大量涌入的乌桓人严重侵占了幽州豪强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