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陛下的英明决策

然而,在这位老成持重之人开口后,旁边年轻气盛的小将军秦盛却毫不迟疑地站出来反驳道:

“为何不行?先不说李先生早已接受陛下亲自拜师大礼、成为天子门下弟子。

单凭他在宣化之战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拯救无数将士性命之伟业,授予国公之位又何妨?更何况其智勇双全,堪称当世难得之英杰啊!”

他的言辞掷地有声,眼中闪烁着坚定而不屈的光芒,已经为此事做足了准备。

宣府一战,陛下洪福齐天,那是无数将士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地奋战到底的结果,岂能仅仅归功于李承影一人。

再者,他在朝堂上公然藐视皇权,对着陛下呼来喝去,如同使唤家奴一般无礼,不治他大罪已是陛下宽宏大量的表现了。”

陈循继续义正言辞地说道,眼神中流露出不易察觉的愤怒与不满。

“在非常时期,军令如山,绝不可政出多门。

当时那种危急情形下,若非李先生果断出手,力挽狂澜,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稳定局势,护驾陛下平安归来,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位大臣针锋相对地回应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在强调着事实不容辩驳。

“哼,国家耗费巨大财力物力养育你们这些勋贵武将,正是为了在这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可实际到了紧要关头,却发现你们居然毫无作为,不仅损兵折将、丢盔弃甲,还差点让陛下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样的表现,你还敢在这说三道四?”

陈循冷笑道,语气尖酸刻薄,字里行间满是对武将们无能的蔑视。

“陈循,你他妈这话什么意思?若不是你们这些只知道纸上谈兵的文官瞎指挥、处处设限干扰,我大明禁军怎会落到如此田地!战场上生死攸关,你们却在后方胡乱决策,简直是拿将士性命开玩笑!”

一位武将猛地站起,脸涨得通红,眼中燃烧着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

“好了,够了!”

天顺帝终于开口制止这场争执,他平静而威严的声音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双方激昂的情绪。

“关于授予李先生爵位一事,朕已有定夺。

眼下先生正在后殿拜见太后,我们还是讨论如何嘉奖那些英勇作战的将士以及修建忠烈祠以纪念阵亡英雄们的壮举吧。”

此时此刻,天顺帝内心深处对李承影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佩之情。

想起之前李承影曾经提醒过自己,说朝中文臣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初出茅庐的新秀被直接册封为公爵的消息时那份从容不迫的态度,不禁更加钦佩此人远见卓识及处事手段。

他们更不能容忍皇帝独断专行,虽然这种行为有时并不是坏事,但如果用错了地方,就成了灾难。

那种因为反对而反对的态度,只能被称作盲动。

天顺帝完全不明白李承影这句话里的深意——什么叫不是坏事?什么叫盲动?但看李承影无意解释的样子,他也就没有再追问。

现在的形势表明,李承影对满朝文武的评价确实一针见血:

武将们在与文臣的交锋中明显落于下风。

秦盛本是一个精明的老将,结果刚开口便被陈循三言两语绕进了圈套,讨论的焦点也随即偏离了原先的轨迹——原本是要商讨给李承影加封爵位的事情,但只几句交谈间就变成了武将无能、兵力不足的话题。

从这次会议的结果来看,指望用武将来制衡文臣显然是不够稳妥的办法。

到头来反而会让那些人暗自得意,不仅不感激自己还主动替别人数钱,白白被人卖了还得说声谢谢呢。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李承影对宫中的宦官极为不满,这也增加了问题处理上的复杂性。

看来此事必须和李承影详细商议一番了。

“草民李承影拜见太后娘娘。”

李承影在一名身着青衣、面带微笑的老宦官的搀扶下缓缓步入大殿,并向坐在龙椅上的孙太后深深地鞠了一躬,以示尊敬。

孙太后透过轻柔的珠帘,凝视着眼前的那个人。

珠帘轻轻摇曳,每一颗珠子都在柔和的光线中闪烁着微光。

从宣府返回的人们口中的传说,在她脑海中渐渐汇聚成一幅画面:

那是在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此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不仅成功挽救了皇帝和许多文臣武将的生命,更是用临时拼凑起的七万多军队,一举将强大的瓦剌人击败,使得局势彻底逆转。

这等壮举,让世人对他的敬仰几乎达到了膜拜的地步,仿佛他是从天而降的英雄。

更为难得的是,据说为了追赶逃跑的瓦剌军队,他在行军途中不幸双腿负伤,自此之后只能借助推车移动。

然而即便是身体遭受这般重创,他也从未放弃过责任与使命,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各项事务当中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位流传千古、深受百姓爱戴的大汉丞相——诸葛亮。

如今,在军营里头,大家已开始称他为“小武侯”,以此来表达对他无比崇高的尊敬之情。

但是与此同时,关于这位英雄人物的另外一面的故事也渐渐流传开来——说他性格高傲不易驯服,对待君主如同使唤仆役一般毫不留情。

对于其他大臣而言,则更是视同无物般地冷漠无情。

然而现在看起来,那些说法并不完全属实。

尽管行走不便给他带来了极大困扰,但即便如此,在到达皇宫外时,仍主动从车上下来,缓缓地向内宫方向挪动过去,直到站定在等待觐见的地方。

整个过程中既没有表现出丝毫烦躁,也没有任何要求特殊对待的意思,仅这一点便足以体现出此人的修养非同一般。

除此之外,李承影外表亦相当出众,俊美得让人眼前一亮。

身姿挺拔修长,容貌英俊,尤其是那份从容不迫的姿态,更增添了其身上那种魅力。

如果真如天顺帝所言,这个人确实具备卓越才能的话,那么授予他一个侯爵之位绝对是物超所值的选择。

随着观察越发深入,原本还带着几分谨慎怀疑态度的孙太后逐渐被李承影独特的气质所吸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心动了。

她心中不由得生出感叹:

“果然英雄难过美人关,即便是身为女子的我也难免会因此产生倾慕之意。”

说实话,李承影重生的这副皮囊还是相当不错的。

尽管宣府位于风沙肆虐的边塞之地,但由于他常年枯坐在屋中读书,竟练就了一副难得的白面书生模样。

再加上他身高一米七多,虽然下巴上并没有胡须,但整个人看起来依旧是相貌堂堂、气质出众。

“起来吧。

来人,赐座。”

孙太后的声音里虽带有不满——她对天顺帝要册封李承影为公爵一事并不完全赞同,然而,鉴于李承影毕竟救过天顺帝的命,因此孙太后并未对他过于苛责,反而表现得颇为宽容与体贴。

“谢太后恩典。”

李承影谦逊而恭敬地回应着。

在他缓缓跪下的那一刻,孙太后不禁留意到了他因先前所经历的一系列生死考验而留下的伤口,内心不由自主地泛起怜悯之情。

“听说这次在宣府,你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以说是朝廷和哀家的恩人。”

她继续说道,语气中不难察觉出几分真挚的感激之情。

这句话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也是一种无形之中给予的高度赞扬。

“太后言重了。”

面对如此褒奖,李承影却只是淡淡一笑,用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回应道。

此刻他的神情显得既从容又坚定,任何言语上的赞美都无法轻易动摇其内心的平静。

“坐着吧,你身上有伤,不必如此拘谨。”

看着李承影那努力想要站起身的姿态,孙太后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未曾预料的好感。

或许是被他那份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打动。

亦或是出于对于真正忠勇之士应有的尊重,总之,在这一刻,两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不同以往的理解与默契。

比起那些动不动子曰圣训、满口仁义道德却又常常言辞尖刻的文臣,李承影现在显得更加成熟和知礼许多。

他没有半点那种得了些许理由便毫不让步的姿态,也从未有居功自傲的意思,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温润如玉的气息。

“此战之所以能够取胜,全赖陛下英明决断,运筹帷幄。

更离不开将士们的奋勇杀敌,用生命去换取了每一场战役的胜利。

而我呢,仅仅只是提了几个或许还略显肤浅的意见罢了,没想到竟然蒙受陛下如此高度评价与赞扬,让我感到诚惶诚恐。”

这段话中流露出的谦逊态度背后,实际上是李承影连续数个昼夜未眠未休地研读古籍、苦练言语的结果。

虽然作为一名明史研究方向的学者,但对于如何模仿古代文人那般恰到好处而又不失礼节地应对上位者,李承影还是花费了不少心血去掌握其中奥秘。

皇太后听了这话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嗯,的确是我大清天威浩荡,加之先祖荫庇方得如此太平盛世。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不能忽视你在一旁适时给出建议以及默默引导之贡献。”

闻言,李承影赶忙摆手否认,并恭恭敬敬地说:

“太后过奖了!陛下高瞻远瞩,谋篇布局无人能及。

又何须微臣来提什么点醒之事呢?况且即便是真有所见解,在下也不敢随意开口,只怕玷污了陛下的英明决策啊!”

或许是看出年轻人因过分拘谨而导致脸色泛白的模样儿来,于是太后面带慈祥笑容缓缓道:

“别这样紧张兮兮的,今儿找你过来并非是要谈正事,咱们随便聊聊吧——说起来你家里还有哪些人在?是否都还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