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减轻刑罚
第8章 减轻刑罚
刘启登基后,刘恒很快就退到了幕后,除了日常规格和皇帝一样外,几乎不再参与任何政事的管理。
游游山、玩玩水,甚至翻墙去云哥家,这不比天天上朝爽多了。
刘恒不再掌权,刘启一登基便握了实权,现在可以开始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了。
第一个便是邓通,这是刘启恨之入骨的,做梦都恨不得在揍邓通。
但这小子现在不能动啊!
一个是他和老爹的关系实在太亲密,老爹不插手朝政,不代表这些私密的事不管。
要是治了邓通,到时候他跑去找老爹告状,那可麻烦了。
再一个,他刚给朝廷捐了那么多钱,现在动他,会被人骂成忘恩负义。
再往下数,就是张释之和申屠嘉。
申屠嘉是当朝右丞相,也是三朝老臣,朝中许多人都和他有交情,权力不小,不是轻易能撼动的。
刘启现在刚登基还不稳,申屠嘉是文官领袖,自然动不得。
因此,刘启只能盯上了张释之。
张释之权力和地位都不大,而且之前任延尉时秉公执法,得罪了许多人,因此大家都不喜欢他。
拿张释之开刀,再合适不过了。
……
正当刘启寻找张释之的罪名时,张释之自己来找刘启了。
“臣张释之,拜见陛下。”
“昔日陛下还为太子,臣在司马门弹劾过陛下,当时完全是为了执行心中的正义,如今臣已知罪,还望陛下降罪。”
张释之听了王生的建议,先下手为强,自己提前来找刘启请罪,刘启必然不会责罚。
果不其然,刘启见张释之认罪态度诚恳,言辞皆有臣服之意,一时间竟有些舍不得罚他了。
张释之作为汉代执法者的代表,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公平正义,体现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雏型。
当初废除肉刑,就是张释之主导的,后来张释之还多次建议刘恒减轻刑罚,而且多是为民考虑。
后世评价张释之,执法以法律为准绳,而不依君主旨意行事,这在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文景之治中刑律方面的功绩,张释之可是占了大头的。
看到张释之,刘启倒想到了如今大汉律法的缺陷,一时间没了处罚张释之的心思。
当年刘恒是废除了肉刑和连坐,但并没有完善其中的刑法。
肉刑属于中等刑罚,高等刑罚就是斩首和腰斩,低等刑罚就是打一顿。
刘恒废除肉刑后,并没有补全相应的中等刑罚,导致这看似进步的规定,实际上害死了许多人。
因为没了肉刑,地方官员在行刑的时候,害怕上面怪罪而不敢低判,只能把犯罪人的罪行往上判。
往上判就是高级刑罚死刑,直接给人家判死了。
即便是低判,打的鞭子也很多,通常都是四五百起步,硬一点的人可能会被打的半身不遂,弱一点的人则被当场打死。
因此废除肉刑之后,死的人反而更多,只是社会治安相对好了一些。
封建社会的法律永远只会针对基层百姓,对于官员和有钱人来说,不过是走个形式。
官员和有钱人犯罪,只要不报到皇帝那里,那想办法花点钱就能免罪。
而百姓一犯罪,就被斩首或打死。
没人申诉,当然社会治安会好很多。
刘恒一朝的事情太多,在废除肉刑后,刘恒就把这些事忘记了,一直到今天,刘启看到张释之才想到这一点。
因为张释之,让自己想到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刘启瞬间就对张释之没了脾气。
刘启没有再为难他,只是将他任命为淮南国国相,虽然离了京城这政治中心,但官职比原来大多了。
张释之高兴坏了,连忙跪地谢恩。
刘启现在没心情处理他,赶紧挥挥手让他走了,让小太监将晁错和贾谊招来。
————————————
“臣贾谊(晁错),拜见陛下。”
苏云私下里就没拜见过刘启,但刘启从来不介意,二人虽然没少见过这场面,但他二人可不敢学苏云。
人人都想成苏云,可不是人人都敢学苏云。
“二位免礼,起来吧。”
“此次叫二位来,是有一件大事相商。”
刘启将自己减免刑罚的打算说了出来,希望贾谊、晁错二人回去后,能定个章程。
但晁错明显不愿意,表情有些难看。
晁错的表情,被刘启看在眼里,“晁内史,你是对朕的决定有什么意见吗?”
晁错倒也大胆,上前指责刘启:“陛下,如今当务之急,乃是诸侯王尾大不掉,陛下应将精力放在诸侯王身上,而不是这些琐碎的小事。”
自刘启登基以来,晁错就一直在鼓动刘启削藩,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刘启虽然很想削藩,但深知现在还不是时机,因此一次次的将晁错的上书打了回去。
“晁内史,削藩的事先不急,现在还不是时机。
况且朕削藩,目的也是为了稳定朝廷,待朝廷稳固之后呢,就要想办法造福百姓,如今就有一个造福百姓的机会摆在面前,何必舍近而求远呢?”
晁错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得乖乖退下了,由贾谊接起了这个任务。
贾谊也瞒不住事,很快就把事情透露给了苏云。
苏云对刘启的做法很满意,是真的要夸夸他了。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刘恒在位时没能看到这一点,而常年当太子的刘启看到了刑罚的缺陷,登基后自然要尽力纠正。
苏云嘱咐贾谊,“难得他有这个心,他心里已经有了改的办法,只不过要你来操作上书,你大胆改就是了,有什么不对的,我会站出来支持你的。”
……
公元前156年,贾谊呈上了具体的刑罚修改办法,刘启大喜,直接顺水推舟的开始实行。
刘启下诏,要求地方官员行刑必须以宽,每年各地都要将死刑数报上中央。
另外刘启还考虑到特殊人群,要求地方上对老、孕、盲、哑等人不用刑具,残疾人的刑罚也相应的减轻。
刘启彻底定下了废除肉刑的律令,又减轻了父皇一朝的笞刑数。
刘恒一朝,原来该砍去双手双脚的是笞刑五百,该砍去耳鼻的是笞刑三百。
但实际行刑的时候,一般人哪能扛得住这三百五百的笞刑,有的人连一半都承受不住就被打死了。
刘启减轻了上一朝的笞刑数,五百者减到三百,三百者减到二百。
从此之后,刘启更是多次减免刑罚,并设置相应的官员,对地方上进行监督。
在刑罚这一点上,刘启便弥补了父皇一朝的不足,算是一个继父皇之志的合格守成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