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理寺

顾知行跪伏在金砖之上,额头轻轻贴着冰凉的蟠龙纹浮雕。

殿内,沉水香的气息袅袅升起,在鎏金柱间缓缓萦绕,给这庄严肃穆的空间增添了几分宁静。

很快,他便听见身后传来整齐的衣袂摩挲声,那细微的声响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他心中微微一动,知道是沈今棠领着二甲、三甲贡士入殿觐见了。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沈今棠的声音率先响起,如清泉击石般清脆,在肃穆的大殿内格外醒耳。

那声音中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稳重,让顾知行忍不住微微侧目。

只见沈今棠广袖垂落如云,身形颀长,行云流水般行着三跪九叩之礼,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优雅而庄重,仿佛是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却又自然得如同天成。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大殿之中,在她殷红的官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影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却丝毫不影响她腰间禁步的纹丝不动,那禁步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更显出她一派端方雅正的气度。

也不知怎么的,他总觉得沈今棠就连行礼都比旁人要赏心悦目的多。

“平身。”

皇帝的声音自九阶玉台之上传来,那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是从九天之上传来的纶音,让殿内众人无不心生敬畏。

可当顾知行抬眼的时候,却正对上御座上那双含笑的眸子,看向他时的眼神很是欣慰。

他的亲舅舅,也就是当今天子,此刻冕旒下的目光竟带着几分家常的温和,与方才对待状元榜眼时的威严判若两人,那目光中仿佛藏着一丝宠溺,又带着几分期许,让顾知行心中微微一暖,却又有些紧张。

“按例,一甲三人当入翰林。”皇帝执起朱笔,在黄绫名册上轻轻一点,那朱笔在名册上留下鲜艳的印记。

这小小的印记便在这朝堂之上为这些新晋的才俊们定下了一生的方向。

“林锦明授翰林院修撰,周文焕授翰林院编修……”

皇帝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郑重。

然而,当笔锋悬在顾知行名字上方时,皇帝的动作微微一顿,他抬起头,目光温和地看着顾知行,很是平和地开口问道:“你想做个什么官?”

此话一出,殿内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官员们皆是一震,那原本平缓的呼吸声也变得凌乱起来。

古往今来,哪个举子的去向不是早就定好了的,这殿上哪里还能自己选呢?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顾知行身上,那目光中带着惊讶、好奇,甚至还有一些羡慕。

显然,皇帝对顾知行的态度着实是不一般,这特殊的待遇,这破格的询问,种种迹象都表明顾知行的与众不同。

“咳咳……”

一声低沉的咳嗽声在大殿中响起,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早已年过古稀的帝师微微弓着身子,脸上带着几分严肃,低声咳嗽了几声,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皇帝。

这是他们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意在提醒皇帝注意一些言行。

即便是再偏爱外甥,也不应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这般纵容。

皇帝的目光从帝师微微皱起的眉间移开,心中微微一凛,那几声咳嗽似是敲在了他心上,让他瞬间意识到自己方才的行为有些逾矩。

帝师的提醒,如同往日里那些温和却坚定的教诲,让他不得不正视自己的举动是否妥当。

然而,当他再次看向跪在殿中央的顾知行时,心中那股温情又悄然涌了上来,让他难以后悔。

顾知行这孩子,从小就在他膝下长大,像是他亲手栽种的一株幼苗,看着他一点点成长起来。

可这孩子小时候,实在是顽皮得紧,满脑子的鬼点子,一门心思只知道玩耍,根本静不下心来读书。

那时候,宫里的侍卫们没少被他捉弄,连那些严肃的太傅们也被他气得哭笑不得。

可即便如此,皇帝也从未真生过他的气,反而觉得这孩子活泼灵动,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只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顽皮的孩子,现如今竟有了这般成就,还是一举中了探花。

想到这里,皇帝不禁微微摇头,嘴角勾起一丝宠溺的笑。

这探花的名次,说起来,确实有些委屈了顾知行。

他清楚地记得,殿试那日,顾知行的答卷呈上来时,那字迹清秀俊逸,文章更是气势磅礴,观点独到,完全有状元之姿。

若不是朝中有些大臣担心他年纪太轻,怕他日后恃宠而骄,又念着他是自己的外甥,怕引起非议,才将他排在了第三。

若论才学,顾知行丝毫不逊色于那状元榜眼。

这样高的成就,放在别人家,长辈们也定是要好好夸奖一番的。

就拿叶威林大将军的小儿子叶轻舟来说,那也只是考了个贡士,叶威林便乐得合不拢嘴,三天都能看到后槽牙了。

可他家外甥,那可是探花郎,文采风流,前途无量,他作为家中长辈,纵容一些又有何妨?

皇帝心中这般想着,觉得自己这番举动,也不过是弥补一下外甥当了探花的委屈,给他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罢了。

“自己好好想想。”皇帝低咳了一声,目光温和地落在顾知行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宠溺与期待。

只要三品以下,什么官都随他挑选。

殿内的视线瞬间全都集中在了顾知行的身上,或羡慕,或嫉妒,那些目光交织在一起,仿佛在等待着他做出一个惊世骇俗的选择,一时间,大殿内的气氛变得愈发凝重。

只见顾知行低着头,眉眼低垂,长睫如羽,似是在认真思索着什么。

他的手指微微摩挲着身下的金砖,那冰凉的触感沿着指尖传入心底,让他原本有些纷乱的思绪渐渐清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殿中一片寂静,只有殿外的风声偶尔吹动着雕花窗棂,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响,仿佛在为这紧张的气氛增添几分节奏。

就在众人都等得有些不耐烦,甚至开始窃窃私语的时候,殿内突然响起一声清朗而坚定的声音:“臣请外放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