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攥写檄文

朝廷给的配置是,每一支舰队,有能容纳八百人的楼船为主舰,二十艘三百人的斗舰为主力战船。

一百艘能容纳五十人的蒙冲船,一百五十艘能容纳三十人的走舸,还有一百五十艘赤马舟。

单独一支舰队在江面上排开,都能一眼望不到头。

打酱油的走舸,只能容纳三十人,感觉不大,实际上已经是庞然大物。

此等配置一旦完全落水,世界海军桂冠,自动就落到大汉的头上。

不过距离远洋作战,大汉水师还差得远。

卢植还没高兴几秒,想到孙坚说的钱要到位的话,皱眉问道:

“还要多少钱?”

这件事孙坚早就向朝廷奏报过,当着众人的面,再次复述了一遍,“还需一百亿钱。”

饶是大伙有心理准备,可仍然被吓了一跳。

朝廷零零散散在水师上的花费,已经有三百亿了。

这些钱若用在普通汉军身上,能从零开始召集、训练、装备几十万汉军,并且再打一场灭国之战。

而孙坚的花费,仅仅只是训练和装备。

刘辩关心的不是钱,“一百亿一年内能成吗?”

“必成,臣采取轮流训练的方式,以已经打造好的三百艘战船不断训练士卒,至今颇有成效,臣敢打包票说,水师近五万将士都长于水战,如今缺的,就是战船就绪。”

孙坚非常自信。

从他的神态不难看出,他对水战已经游刃有余。

“朕若给你一百五十亿呢?”刘辩盯着他。

孙坚思索片刻,摇头道:“三州工匠已经是极限,若催促再紧,哪怕有金钱驱使,也会出现滥竽充数现象。”

刘辩主打听劝,立刻打消了急于求成的念头,转头望向荀攸。

“大司农能拿出钱吗?”

一百亿不是小数目,好在他提前跟荀攸打过招呼。

国库不缺这笔钱,但想要一口气拿出来,需要提前有所准备。

荀攸起身拱手,“回禀陛下,钱粮都已就绪,就等提走了。”

那就好。

刘辩放心了,一百亿花出去值得,而且之后还能再赚回来。

“朝廷开春后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多,荀卿能随时拿出来的钱有多少?”

大家都竖起耳朵听,都很想知道朝廷目前的家底有多少。

荀攸轻咳一声,迎着大家期盼的目光,含糊的说道:“除去水师用度,大概还有四五百亿吧,臣稍后整理成账册送到陛下面前。”

还有四五百亿?着实让大家吃了一惊。

不过仔细想想还挺合理,钱是多了,但朝廷手里的粮食少。

大军出征一次动辄上百万石、千万石粮食,换成以前的朝廷,直接调集粮草就行。

现在需要买,光买粮就是几十亿出去了。

刘辩很满意这个数字,此刻不忘提醒糜竺、荀攸两人。

“朝廷几百亿撒出去了,听着肉疼,但站在大汉的角度,钱并不是凭空消失,他仍然掌握在我们手里,只不过换了种存在方式。”

“徐、豫、荆等地的工匠富了,你们要如何想想,该怎么让三州的经济再往上爬一爬。”

数百亿汉钱在这些地方,只要使其流通起来,经济是一定会高速发展的。

兜里有钱的人需要消费,消费会引来商人,商人角逐会加速科技发展。

在刘辩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汉攀向顶峰的工具。

两人同时抱拳应下,这方面的事,他们已经驾轻就熟。

水师的事聊完,刘辩发了狠。

“朕决定,开春后起两路大军,其中一路进驻益州,镇压叛乱,同时,将益州牧刘焉,押回洛阳问罪。”

等到益州大捷,水师正好建设完毕,他就可以由荆州等地过江,益州再派人穿越山道,几路同时攻扬州,天下便定了。

皇甫嵩询问道:“不知陛下打算用另一路大军作何?”

“再看吧。”刘辩搪塞了过去。

他要先见过于夫罗,看看此人究竟有没有能耐。

他可不想扶持一个只会吸血的家伙。

就算他规划让于夫罗当塞北小霸王,抛开朝廷的支持,也得于夫罗有那个本事。

实在不是那块料,他就把人马派去给贾诩使用,让贾诩给他交一副完美的答卷。

皇甫嵩不再多问,沉吟一番后,提议道:

“臣调集各州共二十万汉军前往益州,陛下认为如何?”

益州山道崎岖,如果刘焉铁了心要造反,二十万人都不好啃。

“多了,就十万吧。”刘辩倒不觉得刘焉还能掀起什么浪花。

他现在自顾不暇,手下太守的叛乱,几个月都没剿明白。

不过皇甫嵩的担忧也有些问题,刘辩补充道:“多调集五万人去荆州驻守。”

既可以防范南方突然有人过江,也可以随时支援。

“臣遵旨。”皇甫嵩应下,十五万人也不是小数目,五十个营的人马调动,回去后他得好好琢磨琢磨。

最后的最后,刘辩起身,咬牙道:

“司空立刻攥写檄文,针对袁术,言辞要激烈,态度要坚决,让天下人见识见识袁术的嘴脸。”

先站在大义上,看看能不能让人家自己乱起来。

大汉养士数百年,若对方麾下的士族还有良心,也该去找袁术麻烦了。

而以袁术的性格,极可能跟人闹掰。

内乱之下,汉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取胜。

蔡邕当即起身答应,“老臣遵旨。”

刘辩不再停留,摆手道:“剩下的诸卿聊吧,朕去看看宫宴如何了,还有,大鸿胪筹备一下耕籍礼,耕籍礼之前,朕要先祭祀孝武先祖。”

他推行的变法,大多都是在否定武帝留下的政令,察举制举孝廉、光禄勋、太学等都是。

武帝名气很大,他不想惹乱七八糟的非议。

而且他心里对武帝也很崇敬。

武帝并非只有武功没有文治,若真是如此,根本称不上千古一帝。

毕竟他晚年的那些事,给他增添不少污点。

他在一些方面的创新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比如察举制来举荐有才能德行的人,又增设光禄勋考察官吏。

推恩令化解藩王割据,新增设盐官,将天下的盐铁纳入官营,和刘辩近期弄的税官有点类似,不过他是要把天下的税握在手里。

沉命法、左官令、附益法等,也是武帝一手推行。

就连司隶校尉这个官职,还是武帝创办的。

不然士大夫的嘴得翘天上去,哪会以正眼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