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御者黯淡星月

第4章 三界

这名男子矗立良久,随后从落地窗后离开,坐到了沙发上,将右手的手机换到左手,随后解锁屏幕,

屏幕之上的软件图标寥寥无几,在风婴之后,首先保障的便是生产,而网络等附加设备则是在近几年逐渐恢复,因此也只有主要的几个交互平台率先恢复正常运行。

男子打开其中一个图标,随后显示微博的logo,进到首页后,信息一栏正在闪烁,显然是有人给自己发了信息,

男子点开,备注为李达发来的内容映入眼帘,

‘十一哥,我按照你给我交代的,将三界论简化后的版本发在了网上,并且还买了热搜,大不大火我不知道,但是肯定能在一些人心中留下印象’

看着眼前的文字,陈十一思考了一会,随后点开输入框,回复道,

‘兄弟,麻烦你了,只要能让一些人有点记忆就行了,改天请你吃饭。’

很快,陈十一便收到了回复,

‘应该的,十一哥,以前承蒙你照顾,我家才得以度过风婴,这点小事何足挂齿,十一哥,如果哪天你有空来浙都,一定要给我说。’

‘好的,兄弟’

一会,陈十一便看见李达发来一个表情,

‘(﹡o﹡)’

于是陈十一回了一个,

‘^_^’

陈十一接下来关掉了聊天框,切换到首页,榜一正挂着

【惊!著名科学家陈十一发表近神学论】

不禁笑了笑,李达起的这个标题确实够吸引眼球的,

他并没有马上点开这个词条,而是看了看榜单上的其它词条,

【李星宇向黄美求婚】

【乐傅称自己为最强舞王】

各种娱乐词条闪烁其间,丝毫不见百废待兴的颓态,仿佛那一场风婴并不存在,

陈十一并不感到意外,当人们受到重大刺激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不去想,不去回忆,仿佛那件事就未发生。

因此,如今的娱乐新闻较风婴之前更加尘嚣日上,

对此,陈十一再次感受到李达的专业,以科学家发表了神学论为噱头,既符合了现在人们的口味,也能吸引更多的流量。

至于是否曲解了自己的三界论,陈十一并不重视,

若是年轻时候的陈十一,绝不允许严谨的科学被戏作,而是以原原本本的内容被所有的人真正认同。

但现在的他则是认为,和而不同,才是这世界真正运行的方式。

随后渐渐滑回原来的画面,他把指尖停留在【惊!著名科学家陈十一发表近神学论】上,顿了顿,随后点开了这个词条。

一篇文段,跃入眼帘:

大家好,

本人李达,追逐在科研界的猎犬,平时的工作就是将枯燥的科技细嚼慢咽之后呈现给大家。

近日,科研界可谓掉下了一枚深水炸弹,

科学家陈十一,或许在座的各位并不了解,毕竟一直以来,人们便很少关注科学界的名人,但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对陈十一应该并不陌生,

年仅五十多岁,便已经在科学界有所建树,阿喀琉斯之盾合金的参与设计者,虽然在风婴来临之时,我们抛弃了阿喀琉斯之盾,转到内陆,

但不能否认阿喀琉斯之盾对浪潮的抵御作用,若是没有阿喀琉斯之盾,人类的损伤或许会更大。

并且陈十一还是华夏科学院曾经首席之一王林院士的高徒,

在这种种光环照耀下,任谁都觉得他将会是科学界的一颗新星,

但世事并不绝对,

今天我将解读的就是他近日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宇宙》的三界论,这篇三界论在如今的科学界可是炸了锅,而且据小道消息,目前陈十一已经被科学院停职!

好了 多余的话,我就不多加赘述了,接下来就由我李达用白话文讲解这篇饱受科研领域争议的理论:

在十一学者的设定中,世界好比一个‘湖’,这里的世界不止是我们的宇宙,而是泛指一切,十一学者认为存在着许多宇宙,

而我们,注意,这里的我们代表了我们所处的宇宙,就相当于‘湖’中停留在某一层的物质,

同时这个‘湖’也和真正的湖一般,决定‘湖’中所处位置的是‘湖’中物质的密度,

而我们的宇宙依据其自身密度,停留在这片‘湖’的某一层区域,这个密度和我们平时所知的密度不一样,这是世界整体的密度,

在这里,十一学者认为,世界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区间里是恒定的,因为我们的宇宙整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就代表着,其内物质总量不变,

虽然此前研究宇宙应该是在扩大的,但由于宇宙自身的体积近乎无穷,且进展地十分缓慢,于是在短期内,宇宙整体质量一定,体积不变,那么用宇宙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得出的密度是一个短暂的恒定密度,为了便于分辨,十一学者称其为界度。

我们的宇宙因为其恒定的界度,短暂停留于这片‘湖’的某一层位置。

‘湖’很大,这种大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大,在我们的宇宙周围,有着许多相同界度的宇宙,

于是十一学者把这层区域统称为生灵界,

不过我们的宇宙虽然对于庞大的‘湖’来说,界度是恒定的,但内部的物体密度却是在不断变化的,

当我们宇宙中的某个物质密度不断增加或减少,超过界度一定阈值,则会掉出我们的宇宙,落入‘湖’中,或浮,或沉,

最终到达它自身密度适合的区间,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些小伙伴已经看不懂了,但请原谅,我已经尽可能地用白话文给大家描述了,接下来我们继续。

于是在这里引出了三界论中一个重要的名词,相对密度恒定:每个宇宙相对于整片湖来说,界度不变,但各宇宙内的各种物质密度却在不同的,就像我们的宇宙,虽然整体质量除以密度是一个恒定值,但内部的石头,树木,它们的密度肯定是不同的。

大家先消化消化,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二个重要名词的引入。

众所周知,人们都认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万物,是因为其无比庞大的质量自带的引力,

但十一学者则认为,在恒星转化为黑洞之前和黑洞之后,

它自身的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既然质量没有改变,那么其自身的引力也不应该发生改变,

如果引力都没有变化,为什么转化成黑洞之后,能将周遭物质牵引?

因此十一学者大胆猜想,

只能是因为其它因素使黑洞产生了巨大无比的牵引力,

而恒星在转化为黑洞后,只有一个变量产生了变化,那就是它的密度。

最终,在三界论中,一个崭新的观点被提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万物,是因为它的密度。

因为黑洞的密度超过了本宇宙界度太远,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本宇宙所能容纳密度的极限,

以至于我们的宇宙无法再包容黑洞,

于是黑洞塌陷了我们宇宙的壁垒,进入了‘湖’中,

而由于我们宇宙的壁垒短暂打破了一个空洞,所有密度超过界度的物体都会因为与‘湖’之间产生的密度差,从本宇宙掉入‘湖’之中。

所以对于十一学者来说,‘黑洞’能吸引物体,并不是因为它的引力,而是它将我们的宇宙砸出了一个‘洞’。

而在这段叙述中也引出了三界论另外一个重要名词,界限:每个宇宙其内的物质密度虽然大小不一,但存在一定阈值,当物质超出这个阈值,将会离开这个宇宙,不被这个宇宙所容纳。

啊!多么精彩的空想,可惜无法证实是这个理论唯一的漏洞,

毕竟我们连太阳系边缘都无法到达,更何况宇宙之外,

所以这一切,目前来看只是一种猜想。

虽然如此,但还是感谢十一学者对宇宙的探索。

并且,十一学者也对我们宇宙之外,也就是‘湖’,进行了以三界论为基础的猜测,

当我们宇宙中的黑洞密度超过界限之后,到达的地方应是‘湖’中的同一位置,

假定‘湖’中仍是密度轻的在上,密度重的在下,

那么黑洞在离开我们的宇宙之后应是在宇宙的下方,

结合相对论中,高质量天体将造成空间的扭曲,从而加快时间的流速,

在那个诸多黑洞集结的湖中某一区域,可能存在着一个难以想象其质量的‘天体’,或许其质量能达到真正的无穷大,称为‘天体’也不恰当,

不过因为其质量的近无穷大,因此造成的时间加速也应该是无穷大,也就意味着在那个区域,时间将被加速到没有时间概念,

这就意味着,所有宇宙的开始到末端,一切的发展在那个区域都应该是可呈现的,

同时,十一学者结合黑洞的演化性质,黑洞向着体积变小的趋势演化着,

而在那个地方,各个宇宙的黑洞尽皆在此汇合,它们的质量越加厚重,体积则越来越小,或许,如果真的能演变为质量无穷大,而体积近乎为0的点,至于为什么体积不能为0,

则是因为十一学者觉得,对于密度公式来说,除数不应为0,那个点或许很小,但不应该不存在,

这点我也不明白十一学者为什么会认为数学能解释宇宙,但好似数学跟物理总是有着割不开的缘分。

因此十一学者戏称那里的天体,虽然只是一个点,但其内记载着所有宇宙的演变,恰似一本书,包容着天地间所有演变的世界之‘书’,

或许,应该,理论上,只是一本容纳了所有历史的‘书’。

其无穷的质量与引力,注定祂无法被人类企及。

于是,十一学者称那里为深渊,深不可达,却又让人无法自拔。

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意识到,密度超过界限,会掉入深渊,那么密度太轻呢?

十一学者对此又进行了畅想,密度太小会上浮,但无法像黑洞那般醒目,

所以对于我们宇宙中比界度还小甚至于小过界限的物质,总是难以察觉,

不过十一学者通过自己的思索以及极端推测法,

最终锁定了比界限还轻的物质。

通过极端推测,物质密度越小,小到没有密度,那么它也就像相对论里句子的反面,越轻的物体,越难引起时间的涟漪,而近乎没有密度,则意味着其同样会接近于没有时间概念。

但其存在方式却与深渊截然相反,

这种物质按理说应该是体积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小,以此来达成超越界限的程度。

这代表着它将拥有以下特性,笼罩我们的宇宙,但是摸不见,看不着,因为其逼近没有时间概念的原因,又确实能对宇宙产生影响

这种物质是什么,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为什么动物都将生老病死,为什么万物都具有引力?

这种物质就是规则,万事万物都遵循之理。

当物质密度小到某个程度,小过界限之后,便会演变,又随着密度的进一步变小,其体积越加广大,笼罩的区域亦会越多。

而由于其密度比本宇宙界限小的原因,理论上应该是浮在我们宇宙的上方,

但由于其特质,祂们难以想象的体积却又笼罩着生灵界,持续地发挥作用。

于是,十一学者又提出了三界中的另外一界,灵界!

当物质的密度小过界限,便会从本宇宙中脱离,持续上浮,根据其密度停留到一湖中某一点的集合地,这个集合地即为灵界。

而灵界与深渊有着特性的不同,

深渊收缩为点,

而灵界的集合地虽然在本宇宙之上,但其波及范围却影响所有宇宙。

十一学者在此做出一个假设,如果灵界存在质量为零的规则,祂的体积应当为真正的无穷大,祂的效能或许将笼罩整个‘湖’,

呼~

观众朋友们,以上就是三界论的大概内容,

写到现在的我,不由得长呼一口气,这次之所以是以文章的形式阐述三界,是想掩饰我初听时的震撼,

不过即使是以文章的形式描述,也让我感觉自己在云雾之中。

那么,这次的科普时间就到这结束了,希望大家能为李达点点赞!

陈十一滑动着手机屏幕,一直看到了文章末尾,

喃喃自语道,

“还是有点生涩了,不过三界论有些部分确实难以用语言表达,

毕竟,上苍之谜,不明宣于书,我也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随后摆了摆头,正准备关闭微博时,想了想,却又用食指点开了评论区,虽然他一直秉持着求同存异,但看看别人的看法,不失为一种乐趣。

一个小民众y:虽然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果子博士:唔~虽然看似逻辑严密,但实则假设成分颇多,真实性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