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竞争对手
张大妮正在擦柜台,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店内,玻璃柜台在她的反复擦拭下闪闪发亮。店里的茶叶蛋香气和着面粉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
"看样子是要开小食铺,"王婶一边熟练地和面,一边往对面瞥了一眼,"听说是外地人开的。"她的手上沾满了面粉,但动作却丝毫不含糊,面团在她手中变得柔软有弹性。
郑大年从厨房里端出一锅刚煮好的茶叶蛋:"竞争对手来了?"他把茶叶蛋小心地放入保温桶,一个个排列整齐。
"做生意嘛,有竞争很正常。"张大妮倒是很平静,她相信自己的产品质量和这几个月积累的口碑。那些每天早晨排队的工人们,不少已经成了她的老主顾,彼此间早已熟悉得像家人一样。
过了几天,对面挂出牌子:"福来德小食店",门口还写着"特惠价,包子八分,馒头五分"。红底金字的招牌很是醒目,吸引了不少工人驻足观望。
"比咱们便宜不少。"李婶有些担心地说,看着对面崭新的装修和鲜亮的招牌,"咱们的包子要一毛五,茶叶蛋两毛,这差价不小啊。"她站在案板前,手里的刀不停地切着葱花,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对面。
张大妮却不慌:"做生意讲究的是诚信。我们用料实在,干净卫生,顾客心里有数。"她一边说,一边把刚出锅的卤肉整齐地摆进玻璃柜台,香气四溢。
郑大年也点头赞同:"咱们的老主顾都是冲着咱们的实在来的,不会那么容易被低价吸引走。"尽管嘴上这么说,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毕竟,对工人来说,每个钱都要精打细算。
"你们看,对面开张了。"第二天一早,王婶站在门口说,"瞧那价格,比咱们便宜不少。"对面店门口拉起了彩带,还发放小礼品,吸引了不少好奇的顾客。
第一天,对面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有人买了包子,站在路边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张大妮的店里客人明显少了一些,但她依然不慌不忙,保持着往日的节奏和质量。
"咦,这馅怎么这么少?"一个年轻工人皱眉,手里拿着半个咬开的包子,"一口下去全是面。"他失望地看着手中的包子,里面只有薄薄一层馅料,还掺着不少豆腐渣。
"可不是,"旁边人附和,"这馅还没我家饺子馅多。八分钱一个,倒也正常。"
"还是大妮家的包子实在,"一位老工人经过时说道,"多花几分钱,吃得舒心。"他径直走进张大妮的店,熟门熟路地要了两个包子和一个茶叶蛋。
第二天,几个老工人在对面买了面条。碗里没有油水,面条软塌塌的,看着就没食欲。他们坐在简陋的板凳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后悔。
"你们看清楚了,"一个戴着老花镜的师傅压低声音说,"那厨房里蟑螂满地爬。这面条我是不敢吃了。"他推开面碗,拍拍衣服站了起来。
其他人听了,也纷纷放下筷子,脸色难看。消息很快在工厂里传开,午饭时间,工人们议论纷纷,对"福来德"的评价越来越差。
到了第三天,更吓人的事来了。一个工人买了馒头回家给孩子吃,掰开一看,里面有根黑色的头发,还有些不明杂质,看上去像是落入面粉中的虫子。
"天啊,这也太不讲究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被恶心到了。那位工人气冲冲地回到店里理论,却被店主粗暴地对待,说是他自己放进去的。
这事很快传开,工人们议论纷纷: "便宜没好货啊。" "这是要害死人啊。" "以后打死也不去那买了。"
第四天,对面店门可罗雀。来买早点的人都绕着走,生怕沾上晦气。曾经热闹的店门口,现在只剩下几张油腻的桌子和东倒西歪的板凳。
"便宜一分钱,害你一辈子,"老师傅们在工厂食堂里说,"这种店开不长。"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回忆起张大妮家的包子和茶叶蛋,越发觉得那才是真材实料。
果然,没到月底,对面就关门了。张大妮的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好了。大家都说: "还是大妮家放心。" "贵点值得,起码吃得安心。"
反观张大妮的店,生意越发红火。清晨五点,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工人们宁愿早起几分钟,也要买到热腾腾的包子和茶叶蛋。
"还是大妮家的好,"工人们说,"虽然贵两分,但吃得放心。"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被低价诱惑去了对面,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张大妮的店。
"卫生最重要,"有人附和,"我宁愿多花点钱。"一位年长的工人说,"我在这厂子干了三十年,见过不少小店开了又关。像大妮这样用心做的,才能长久。"
张大妮听了这些话,心里暖洋洋的。她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从一开始,她和郑大年就决定,做生意要对得起良心,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郑大年更是把店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案板每天用开水烫,地面随时擦,连门口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收工后,他都要把所有工具清洗消毒,为第二天做准备。
"干净是最基本的,"郑大年常说,"咱们做吃的,就是要让人吃得放心。"
一个月后,对面悄悄关了门。店主半夜搬走了所有能用的设备,只留下一地狼藉和一堆欠款。房东找上门来,才知道他们连房租都拖欠了半个月。
张大妮的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好了。连附近其他工厂的工人,也慕名而来,就为了尝尝这里的美食。
"这就叫货比三家,"王婶笑着说,"让大家知道谁家更实在。"她熟练地包着包子,一个个皮薄馅大,看得人直流口水。
"做生意要长远,"张大妮说,"不能只顾眼前。对了,明天多煮些茶叶蛋,那些上夜班的说要趁热买。"她拿出账本,认真地记下明天需要准备的食材数量。
"来,老头子,你看这肉。"一天,张大妮从市场提着一大块后腿肉回来,"今天猪肉涨价了,但咱还是买最好的。"那块肉红白相间,看上去非常新鲜。
郑大年点头:"包子馅料不能省。你看隔壁那家,馅里掺土豆丝,难怪便宜。"他拿出菜刀,开始认真地给肉去筋、切块,准备做卤肉。
"茶叶也要用好的,"张大妮拿出新买的茶叶,"这是上等红茶,泡出来的茶叶蛋味道足。"她小心地把茶叶放进罐子里,密封好,以保持其新鲜度。
王婶在一旁和面:"面粉也是用的特精面,和出来的面团又白又软,包子皮薄馅大。"她的动作轻快熟练,面团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得柔软有弹性。
每天凌晨,郑大年都要把猪肉剁得细细的,加上葱姜蒜、香菇末,连调料都是精挑细选。他的刀工越来越好,案板上的肉末均匀细腻,没有一点粗糙感。
"你看隔壁,"李婶说,"肉馅里掺了一半豆腐渣,味都没有。"她正在切凉菜,刀工利落,每一片都薄如蝉翼。
"那不行,"张大妮说,"做生意要对得起良心。咱宁可少赚点,也要让大伙吃得放心。"
工人们都说:"大妮家的包子实在,一口下去全是肉,连猪油都能尝出来。"
"卤肉也是,"有人说,"每块肉都精选的,没有筋还入味。"
有一次,猪肉突然大幅涨价,从原来的一块五一斤涨到了两块二。很多小食店都开始偷工减料,有的甚至在肉馅里掺了一半豆腐渣。但张大妮依然坚持用纯肉馅,宁可自己少赚一点。
"涨价了,咱们包子是不是也得跟着涨?"王婶问。
张大妮想了想:"暂时不涨,看看行情。咱们的老主顾不能失。"
郑大年有些担心:"这样咱们不是要亏本了?"
"短时间亏点没关系,"张大妮说,"诚信更重要。"
果然,一个月后,肉价回落了。而那些匆忙涨价或者偷工减料的店,却已经失去了顾客的信任。
随着时间推移,张大妮的小食店在工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牢固。每天清晨,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有时候甚至要排到马路对面。
"大妮,你就偷着乐吧,"王婶打趣道,"这生意红火得很。"
张大妮笑笑:"不敢放松,越是这样越要保持咱们的水准。"
一天,县里食品卫生检查组突击检查。其他几家小店都手忙脚乱,有的甚至赶紧关门。但张大妮却坦然相迎:"欢迎检查,咱们做生意就是要对得起良心。"
检查组看了厨房,看了食材,甚至抽检了几个茶叶蛋和包子。最后,组长竖起大拇指:"这才是标准的卫生操作!其他店都应该来学习。"
这事很快传开,张大妮的小店成了附近的标杆。不少小店老板都来请教经营之道。
"没什么秘诀,"张大妮总是这么说,"就是做人要实在,做生意更要实在。"
就这样,张大妮的小店越开越红火,成了附近工人们最信赖的早点铺。每天清晨,当第一抹阳光照进小店,当第一锅茶叶蛋的香气弥漫开来,当第一笼包子出笼冒着热气,张大妮和郑大年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他们知道,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换来的不仅是生意的兴隆,更是工人们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比任何财富都更珍贵,也更持久。
正如他们常说的那句话:"做生意讲诚信,赚的才是长久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