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祖:朱慈烺斌斌有理被注册

第561章 清廷国书

“我等谨遵圣天子旨意,发兵助力,为国尽忠。”所有人齐齐离座接旨,无一人胆敢犹豫。

“好,这才是我大明子民该有的样子,诸位今晚就派人回去传令,别耽误了大军行程,朝廷大军也将在两日后起行,北上丽江,等待诸位的大军,共伐鞑虏,来,本公敬诸位。”

一场断档式阅兵,将所有土司震慑的服服帖帖,无人胆敢忤逆朝廷旨意。

两日后,由罗于萃率领第十二军驻守云南府,其余三十万步骑大军开始悉数北上丽江府。

其实,云南本身海拔已经不低了,大约在两千米左右,这个海拔,大军除了个别人员,基本没什么特别反应。

之后,大军开赴丽江,海拔两千五百多米,索幸在云南府已经适应了,到了丽江跨度不大,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面积不适。

接下来,全军按照朱慈烺的要求,开始登山适应高海拔环境。

大军在此会等候其他土司大军集结,从十一月驻扎到过年,近两个月时间适应高海拔,每天组织大军前往玉龙雪山等山地适应。

乌斯藏拉萨地区,海拔也就四千多一点,丽江府有些地方的海拔,甚至能达到五千多,在这里花两三个月的时间适应,当真是一处绝佳试炼场。

高海拔,对逐渐适应的人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顶多耐力不行,其他也就是行动费力,不能持久罢了,完全可以接受、克服。

南京,紫禁城。

朱慈烺的子嗣,在今年呈爆发式诞生。

十月二十三,沈贵妃诞下二公主,取名朱瑾婉。

十一月初三,高贵妃诞下二皇子,取名朱和坪。

十一月初五,月影诞下三皇子,取名朱和圤(pu),获封庄嫔。

十一月初九,德嫔诞下三公主,取名朱瑾妤。德嫔方清荷为三公主朱瑾妤玉蝶上的生母,实则,其生母之事,一时成为宫闱秘事,忌讳所在。

这下,加上年初四月钱贵妃所出的大公主朱瑾妍,和八月宁皇后所出的大皇子朱和垚,朱慈烺已经三子三女了。

足以看出,去年和今年,朱慈烺有多么的努力啊。。。

妙宇二年,北方似乎自去年大战后,默契的开始保持现状,双方均没有再大打出手,除了山东和黄河沿岸的试探,一切,似乎归于了平静。

然而,十一月十三,南京突然接到了清廷的国书,称其将派使团前来南京,洽谈国事,请大明通知沿途给予放行。

大明朝廷和朱慈烺都没当回事,便允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倒是要听听,清廷使团是来干什么的?

十一月十五朝会。

“陛下,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内阁辅臣李邦华,第六次上疏,《乞骸骨》,请陛下圣裁。”主持朝会的军阁元辅倪元潞奏道。

“哎~朕实在不舍李阁老离朕而去啊,但人有力尽,年有终老,朕不得不忍痛放手,让李阁老能颐养天年,过上晚年轻松的生活。”

“李阁老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朕也不能不近人情,剥夺李阁老含儿弄孙,操劳一生,也该享享清福了。”

“鉴于李阁老体力不支,朕亦想让阁老安度晚年,为表国家和朕,对李阁老一生功绩的敬意,赠李阁老少师衔,右柱国,特进光禄大夫,以三孤荣休致仕,冠带闲住。”

“着礼部赐宴,百官送行,着锦衣卫、司礼监派员护送回乡,着江西锦衣卫派员常驻,护佑阁老安危,听候调遣。”

“追封三代,荫三子,三代入监或入校,由吉水县衙立碑建坊,以彰显功绩,为后人楷模,着财务部拨银五万两,以为赏赐,其余一应规制,接按照阁臣致仕操办。”

“臣遵旨。”

李邦华从四月乞归,到现在断断续续偶尔上朝上值,已经历时七个月了,他自己也已经上了第六封奏疏,一次比一次恳切,朱慈烺终于在今天准允致仕。

以少师,柱国,从一品三孤致仕,已然是大明最高规格了,不出意外的话,死后也会追谥三公荣衔,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圆满落幕了。

“陛下,第二件事,魏国公府,老公爷已是弥留之际,国公府上奏就在这两天了,魏国公请辞军务,操办后事,结庐守制。”

“嗯,朕知道了,礼部早做准备,按照公爵准备丧制,朕到时会亲临吊唁。”

“臣遵旨。”

“那,不知何人接手第三军?魏国公守制二十七个月,短期内无法任职。”

老魏国公已经病危好多年了,崇祯十六年底,就上疏奏报,已经瘫在床上不能动弹,由世子徐文爵袭爵,今年第三年了。

妙宇二年初,徐文爵也是开始请休,照顾老父亲,断断续续撑了快一年了,终于是油尽灯枯,到了尽头。

“嗯。。。这个,朕倒是一时没有人选,军阁可有提议?”

“这。。。军阁提议,升任一侯爵进补。”

“呵呵,既然如此,那就传命,着忠贞侯秦良玉进京,授上将军衔,加左柱国、少保、陆军部尚书衔,接管第三军。”

“着石柱招讨使、忠烈侯马万年随行,授中将军衔,任第三军副军长。”

“授秦佐明、秦祚明少将军衔,任师参谋将军,授马万春少将军衔,继任石柱招讨使,驻防巴东要塞,命酉阳安抚使冉天麟同行入京,授少将军衔,任师参谋将军。”

“这。。。陛下,忠贞侯、忠烈侯乃土司官,按例不可掌汉兵,虽然朝廷历来有不少挂职朝廷军职的,但彻底转入流职,没有先例啊。”

“怎么没有?朕闻万历年间就有不少土司脱离原籍,进入卫所任职了,朕要的是民族融合,让所有少数民族的子民,和汉人一样,不再拘泥于宗族制。”

“大明土司叛乱的根本原因,实则就是区别对待,有多少想要报国之人,苦于无门?一切,都是朝廷在有意划定界限。”

“难道少数民族的子民,不想出山耕种,过上和汉人一样的日子?他们想,他们太想了,只是朝廷一直不允许罢了。”

“以后,朕会逐步取消一切隔离,所有民族,所有子民,一视同仁,皆可分地劳作,皆可文举武举,皆可参军报国,出将入相。”

“此事就这样吧,关于土司改革,内阁已经在计划了。军方这边,亦不可再有门槛。”朱慈烺改土归流的想法,内阁自然早已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