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黄花谷
茫茫秦岭,壁立千仞中,有一条路横亘其间,如同上帝挥剑劈开大山,划出一条通道。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jinwanchiji.com
这便是陈仓道,又称故道,北起陈仓,南至汉中,全长七百里有余。
这里是是关中通往汉中、西川的咽喉要道。
刘邦经此道“暗度陈仓”,曹操伐张鲁、诸葛亮北伐均途经此道。
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条陈仓道,在西条通道中,是相对最平坦的。
刚刚清晨时分,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山间飘着淡淡白雾,几声悠长清脆的鸟鸣,随着山风而来,空气中有草木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一派安静祥和之色。
忽然间,林中鸟雀惊飞,久久不愿归巢,盘旋在空中鸣啼不休。
片刻之后,山路上有人声隐现。
长长的队列冲破薄雾,顺着山路蜿蜒而来,旗帜各色旗帜招展,中军大旗上,绣着一座大山。
“快点快点,不要停下”
“弟兄们加把劲”
“军功就在前面”
队伍中各级军官前前后后的在自己的士兵身边跑动,鼓舞着士气。
士兵们扛着武器,低头小跑前进。
刘明德站在路边,看看通过的士兵,又看看天色,神情透着一丝焦躁。
“还有多远?”他问道。
“还有五十里”身边的参军立刻回答。
现在徐灏军中,参军制度己经初步建立起来,所有人各司其职,有效的保证了军事行动中的高效和准确。
刘明德昨天接到任务后,丝毫不管天己经黑了,命令全营轻装,连夜出发,他必须先于敌人抵达战场。
大散关距离黄花谷一百里,他一夜间就跑出去五十里,兵贵神速被他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营听不见一声抱怨,反倒是兴奋莫名,泰山营不愧是全军头号主力。
“指挥大人,是不是休息一会,这都跑了一夜了”有人建议。
刘明德摇着头,坚决拒绝了:“不行,不能停下,我们累,难道敌人就不累了,传令,正午前必须赶到黄花谷”
说完这话,一个小兵正好从面前跑过去,这应该是个新兵,累得实在坚持不住,扑地倒下,躺在地上呼呼剧烈喘气咳嗽呕吐,像是要把肺咳出来、吐出来。
刘明德上前一步,把他扶起来,把怀里妹妹给的夹肉饼子塞给他一个,鼓励道:“坚持住”
回头又一次下令:“命令全体军官站出来,在前面引路”
于是所有军官被集中在前面,后面的士兵一个接着一个,拉着前面人的腰带,以防掉队,或者睡着。
就这样不眠不休,半个白天加一夜,跑出一百里,正午时分,全营终于赶到黄花谷。
累坏了的士兵们,躺得到处都是,他们终于在蜀兵来到之前,抵达了目标,一夜加半个白天,靠双脚在山里行军百里,没有一个人掉队,他们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刘明德来不及休息,带着一群军官去看地形。
站在一处高坡上向下看,只见谷中溪流袅袅,嘉陵江的支流从谷中穿过,官道就依着溪流通过。
两侧两山夹峙,地势险要,山体陡峭,植被茂密,遍布着浓密的松树、柏树、栎树。
道路宽度大概有五六十丈,山谷深度更高,足有百丈,两侧山势陡峭,乱石叠累、斑驳处处,刺向天空。
谷道南北走向,北窄而南宽,这里向东沿陈仓道经草凉驿、观音堂,百里可达大散关。
向西经唐仓镇约50里可至凤州,乃是陈仓道北段的咽喉,谁先得到,谁就占了先机。
“当道立下疑寨,多扎草人以为疑兵,去山上砍柴,堆积为辎重,主力埋伏于两侧山坡上,弟兄们,我们是国公亲自点将,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不能丢了他老人家的脸,快快快,行动...........”
刘明德当机立断,这样的地形,傻子才死守呢,不打个伏击,都对不起自己。
官兵们服从命令的观念己经深入骨髓,不顾疲劳,在基层军官的组织下,各行其是,丝毫不乱。
“将军,为何要立疑寨?我等只需伏兵于此便是........”一个参军疑惑的问道。
“蠢材蠢材,敌人是来做什么的?”
“据有此谷,断我粮道”
“对啊,你不给他看到点东西,他们如何能放心进谷......”
-----------------
另一边,后蜀将领李廷珪,遣染院使王峦,领兵五千出唐仓镇首趋黄花谷,要断周军粮道及归路。
另遣先锋都指挥使李进率兵五千,趋马岭寨、奇兵出斜谷进屯白涧。
其实他的战术在理论上是对头的,以凤州为诱饵,诱使周军主力来夺,自己则分进合击、抄袭后路、断敌粮道,战役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围点打援+纵深突破,旨在利用陈仓道复杂地形,通过多线进攻切断周军粮道与归路,围歼其主力。
可是这个战术最大的
问题还是纸上谈兵,丝毫不顾及战场实际情况。
东路的李进,他们的路线是先向东,走出上百里,再兜个圈子向西,再走出上百里,跑了这么远,只是为了屯兵于白涧。
这白涧位于斜谷北口,是陈仓道与斜谷道的交汇点,蜀兵占据此地,其一可封锁斜谷道、其二可威胁周军侧后、其三可接应斜谷奇兵。
另外两路,一路取道唐仓镇,截断黄花谷,一路占据马岭寨,以为后援。
可是这几条路全程都是在山地之上,东路的李进,要全凭双脚,奔袭三百里,需要多少时间?就算你按时迂回到位,还有多少力气打仗?你的后勤辎重能携带多少?如何协调各军?怎么保证三路大军能完美策应?
李廷珪兵分三路,想的挺好,但是也犯了高估自己,低估敌人的错误,这是典型的战略冒进。
三路大军分了兵,蜀兵野战能力本就与周军相差甚远,这下兵力还不占优势,就像一个到处是破洞的网兜,不但兜不住猎物,反倒时刻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尤其是屯兵白涧这一步,也不知道李廷珪主要目的是什么,这里明明没有周军。
若屯兵白涧是为诱敌打援,需满足两个条件:后蜀具备野战歼敌的绝对优势(但实际后周战斗力更强);白涧需成为周军必救之地(但白涧并非周军核心要害)
所以这一步其实没有必要,反倒是把宝贵的野战机动力量给分散了,弄得两头失措。
究其根本,他的错误还是在于战略目标偏差,后蜀的战略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解除后周对秦、凤西州的威胁而己,不是和后周决战。
后蜀是占据地形优势的,又是处于内线作战,国家国力强大富庶,军队是为了反抗侵略,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手中,根本不需要玩那么多花样。
他只需要紧守凤州,和周军僵持便可,蜀道运输困难,只需要耐心等后周粮尽,自然退兵,战略目标就达到了。
战略上的失误,无论战术上胜利多少次,也是弥补不了的,所以蜀军从交战的第一天起,失败就己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