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千古四帝
【大业八年,隋军出动一百一十三万士兵,二百多万民夫,却在辽东城惨遭失败。】
【大业九年,再发兵围攻辽东城,这时,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欲乱,便乘机起兵反隋。】
【杨广因此被迫从辽东撒军,将杨玄感起兵镇压,杨玄感败亡后,杨广下令追究,杀了三万人,并且籍没了这些人的家人与财产,三分之二的人是被冤杀的,杨广还流放了六千余人。】
【杨玄感围东都洛阳时,曾开仓给百姓赈粮,杨广便命人将接受米的人,全部坑杀在都城以南。】
杨坚擦了擦嘴角的鲜血,眼中目眦欲裂:“不仅奢靡无度,而且还残暴狠毒,杀人不眨眼,这是个恶魔啊,我怎么就没看出来!”
明初位面,朱元璋叹了口气:“杨坚一生节俭,打下了盛世的根基,杨广本来只要做一个平庸的皇帝,便可以承接这份盛世,虽然做不了被后世人极度称赞的好皇帝,但至少留不下骂名,也不会亡国....”
朱标在旁道:“这杨广不仅横征暴敛,过度徭役,而且不按照当朝的实际情况,劳民伤财修建那些莫须有的亭台楼阁以及过度使用苛政修建大运河,这些都是对国力的透支。”
朱元璋点点头:“按理说,在有人起兵谋反后,他应该反思,但可惜并没有,不仅奢靡还残暴,杀了这么多人啊。”
他朱元璋本来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但是比起杨广来,朱元璋觉得自己还算仁慈了。
【大业十年,杨广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因隋末农民起义已经遍布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
【因杨广好大喜功,且任性而为,攻灭吐谷浑、征讨流球,三征高句丽,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难以生存。】
秦朝位面。
嬴政看完了之后,眼中闪烁着反思的神色,大秦建国以来,似乎也徭役过重了?
“李斯,你说朕是不是应该减轻徭役,多颁发一些利国利民的法典,以稳固大秦江山?”
李斯听完脸色大喜,这也是他一直想说的。
“陛下,您能这么想,真是大秦子民之幸啊!”
明成祖位面。
朱棣感慨:“隋文帝贤明一生,创造盛世之象,杨广继位后,便大肆的挥霍其父留下来的资本,直到国家被掏空,内乱频发,导致灭亡,比起前面两位来,这一位才是真正的败家子啊!”
姚广孝道:“唐朝的兴盛,也离不开杨广的大肆建设,大唐也算天选之国了。”
【征讨高句丽,杨广亲率百万大军,为何失败了?自古以来,还从未有帝王调动过如此庞大的军队。】
【这100多万兵马按照顺序出发,从第一军出发,到最后一军动身,竟然用了四十多天。】
【前军都已经抵达前线了,后军才刚出都城。】
杨坚此刻眼都黑了,荒淫无度、杀人残暴、昏庸无德,这也就算了,怎么在军事上,也成了白痴?
之前他可是一直功勋卓越啊!
【失败的原因,是杨广一次次的决定导致的。】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时,杨广便下了诏书。】
【第一,隋朝不能滥杀无辜,更不能强攻,只要敌人投降便停止进攻,优待俘虏。】
【第二,保证顺利受降,每个军派遣一名专门受降的人,他们代表着朕,不受将军管束。】
【第三,所有军事行动,都要得到朕的指示。】
【每当隋军攻城胜利在望时,高句丽军便立刻举起白旗投降,于是隋军便只能撤军,这就导致隋军,每次在临门一脚马上获得胜利的情况下退去,等待杨广同意受降的圣旨,再接着便是伤亡巨大的攻城阶段。】
【若是杨广身在前线,军事行动请示的话还可以理解。】
【但是高句丽距离都城遥远,来回要40天。】
【请示完了,高句丽又不投降了,导致隋军不断伤亡。】
【而高句丽在城内休养生息,此消彼长之下,隋军自然大败。】
汉朝。
正在追击匈奴的霍去病,脸上露出鄙夷之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是我追击匈奴,也要请示陛下,那我早就死在匈奴的弯刀之下了。”
“这杨广太愚蠢了,看来是登基后日夜的奢靡,脑子进水了。
身后的那些部下们,也哈哈大笑起来。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隋军损失30万人,二次三次征讨高句丽失败后,百姓怨声载道,纷纷起义。】
【而杨广居然联合突厥准备镇压叛乱,结果被突厥背刺,最后却被突厥首领的妻子,大隋义城公主所救。】
【大隋各地来勤王的兵马,也陆续赶来。】
【其中便有一位和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并称千古四帝的英雄人物,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从此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清朝位面。
“千古四帝?” 乾隆脸上不开心了。
“我大清国力强盛,我继位后拓展疆域、治理边疆、统一各族,如此丰功伟绩,居然没有成为千古一帝?”
说到这里,他脸上的不悦更深了。
“就算我不是,那我父皇和皇爷爷,怎么也应该有一位是千古一帝吧,由此可见,这天幕也有失公允。”
纪晓岚在一旁宽慰道:“皇上,微臣认为,这天幕也是一家之言,不可尽信。”
看到千古四帝这个名头一出来,各个位面的皇帝,有人欢喜有人忧。
嬴政、朱元璋、刘彻以及李世民,这四人心情大好。
毕竟几千年历史,泱泱华夏,帝王将相、英雄人杰辈出,能够被评为千古四帝,也是对他们功绩至高无上的认可。
穿越历史的浩瀚烟海,还能够在后世荣誉加身,这对于任何帝王而言,都非常受用。
而此刻,在初唐位面。
刚刚登基的唐高祖李渊,封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李建成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完全绽放,便看到了天幕上的视频,当即有些石化。
“唐太宗,李世民!?二弟?”
“难道,父皇心中最佳的继位人选,仍然是二弟!”
李建成脸上露出异样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