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破釜沉舟,杀鸡儆猴

【这时,龙国铁道部做出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保持与西门子和倭国联合体的艰难谈判,另一方面,也加紧了和阿尔斯通的谈判。】

【此时,便进入了整个谋划的第二个阶段——磨,我们要磨光他们的傲气、锐气和脾气。】

【因为阿尔斯通早已因为经营不善,在铁塔国申请了破产保护,因此他们急需这批大订单回血。】

【于是,我们便拿捏住这一点,将压力全部甩给了对方,持续打压对方的价格,和技术转让的内容。】

【其中,有又两件代表性的事件,足以证明谈判的白热化程度。】

【在与倭国联合体谈判期间,由于一个细节没有谈拢,谁都不肯让步,这时候倭国一个代表忽然站起来,愤怒大喊我要退出谈判,然后起身就要走,以此想要作为威胁。】

【这时,龙国一个领导霸气的站了起来,抓起桌子上的水杯,狠狠砸在了地上,然后大声回呛说,你今天要是敢走出这个门,就永远都不要回来。】

【那个倭国代表,非常有骨气,他说不走就不走,有什么了不起的(手动狗头),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继续谈判。】

明朝。

朱元璋看到这里,脸上露出一抹笑容:“不征之地就是不征之地,就连谈判都这么没有骨气,哈哈哈。”

朱标在旁边道:“倭国人不过就是欺软怕硬而已,想要用这样的计谋打乱谈判的节奏,却没曾想,龙国不吃这一套。”

朱棣则在旁边说道:“那是因为,龙国有着绝对的底气,手中始终握着主动权,若是这边好言相劝,让他留下来,那么倭国就将会在气势上彻底占据主动,对于接下来的谈判不利。”

朱元璋深深看了一眼朱棣,不愧是常年带兵驻扎北方,这一点倒是看的很透彻。

【还有一次,是快要到谈判截止时间了,非常急迫,双方代表都是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谁都没有睡觉。】

【谈判期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场景。】

【就是谈着谈着,突然整个谈判的会场,突然便安静了下来,然后大家在愣了几秒钟之后,一起看向那个翻译。】

【居然发现,那个翻译已经睡着了。在谈判期间,多次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且,在谈判期间,需要大量的文件,需要打印和复印,所以他们事先准备好了4台打印机,以及1台复印机。】

【可是到了谈判的最后一天,这5台机器还是因为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烧坏了。】

【后来,有一个参与谈判的领导在事后感慨,当时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坚持下来的。】

【只是知道,当时大家伙心中都憋着一口气,看谁能熬得住谁。】

【直到谈判进入到最后一天的时候,谈判的内容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双方谁都不肯让步。】

【尤其是,德意志西门子公司,一丁点的让步都没有。】

【因此,看到西门子公司高傲的姿态之后,我们决定进入整个谋划的第三步。】

【破釜沉舟,杀鸡儆猴。】

三国位面。诸葛亮望着视频,羽扇轻轻摇动,“不错,整个谈判的结果都预先想到了最坏的结果,并且分别有相应的对策来应急,这样充分的谋划和准备,势必给整个二桃杀三士带来了更强的威慑力,同时,在暗中还有许多别人看不到的后手,手段高明。”

此时,刘备在旁边道:“筹谋此局者,与先生比如何?”

诸葛亮摇了摇头:“主公,谋略的博弈,本来就不是纸上谈兵,还需实际的事件做出具体的判断才行,不过此人有与我交手而立于不败的资格。”

刘备大惊,立于不败之地,那便是难分伯仲。

看来,筹谋此局的,也是龙国中的人杰啊。

“此局步步为营,且招招致命,看似处于了下风,实际上始终都在最顶端举着屠刀,现在就到了挥刀的时候了。”

诸葛亮仍然笑呵呵的。

刘备却凝神望去,生怕错过每个细节。

【其实,这一步是险棋,一旦成功必然是大获全胜,但是一旦失败的话,却也是一败涂地。】

【根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可谓是背水一战了。】

【其实在整个过程当中,除了我们给予各方公司压力之外,那几家公司也在明争暗斗,相互给压力,都怕对方先一步妥协和我们签订合同。】

【就在距离投标的最后一天,被车忽然宣布,放弃与枫叶国阿尔斯通的谈判,理由是没办法接受阿尔斯通给出的价格,和技术转让条件。】

【所有谈判人员,都准备收拾东西离开,然后所有人的手机全部关闭,让阿尔斯通的人员,无法联系上我们的谈判代表。】

【可是当西门子知道这件事后,高傲的姿态并没有收敛,因为他们也看出来了这一招是杀鸡儆猴,想通过这个办法往下压低价格。】

【就在此时,与西门子谈判的团队中,来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便是后来非常出名的张某光。】

【张某光进入谈判会场以后,慢慢点燃了一颗香烟。】

【然后非常心平气和地说道:“作为同行,我非常欣赏和尊重你们德意志的为人和技术,很希望我们能成为非常愉快的合作伙伴,但是你们开出的条件,实在没有诚意,我看到像是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

【“我现在给你们开出一个价格,你们商量一下,每列动车组的价格,必须降到2.5亿软妹币以下,技术转让费必须降到1.5亿欧元以下,否则免谈。”】

【“从现在开始,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商量。”】

春秋时期,晏婴突然来了精气神:“好了,好戏马上就要开场了!”

春秋,齐国。

孙武望着天幕,微微颔首:“其实先前那一刀,只不过虚晃一枪罢了,后面这一刀,才是真正的杀招啊,够狠的!”

思索片刻,孙武将决定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写到自己的兵法当中。

这个案例太值得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