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齐心协力
小七到了漠河县,和其他几人会合,然后一起坐着县城通往北极村的大巴。到了观音山,众人下了车,背起行李走了十几分钟才到了北灵寺工地。
众人又住进原来的宿舍,由于这次的工作量很大,又都是细活,张师傅特意在老家哈尔滨请了他好几个师兄弟来。这几个人都是多年的老匠人了,木匠手艺都没的说。
其中有个姓贾的师傅更是了得,他五十多岁,专攻仿古建筑,对庙上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张师傅就安排他当了技术员,贾师傅也不含糊,很快就带着大家开始规划工作。他先是仔仔细细地把观音山的庙宇看了个遍,然后拿着图纸和大家一起讨论门窗的制作方法。他一边比划一边讲解,条理清晰,让人一听就懂。
庙上的门窗都是仿古的,窗棂都是精美的雕花样式,工艺复杂。贾师傅强调,每一处雕花都要力求还原古典风格,不能有丝毫马虎。大家听得聚精会神,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在讨论过程中,小七提出了一个关于窗棂弧度的疑问,贾师傅耐心地解答,还亲自在图纸上进行修改和标注。随后,众人便开始动手制作门窗。贾师傅穿梭在各个工作台之间,不时给出指导和建议。他的经验丰富,总能在大家遇到难题时,想出巧妙的解决办法。
在他的带领下,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切下料,有的负责雕花,有的负责组装。观音山的庙宇里,回荡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大家热烈的讨论声,一幅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小七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知道,这次任务不仅是一次工作,更是对传统木匠手艺的传承和发扬。
在贾师傅的指导下,大家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原本觉得棘手的工作量,也逐渐变得有序起来。小七和其他几人都对贾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干活也更有干劲了。
这天,众人正在车间忙碌着,突然外面传来乱哄哄的声音。走出去一看,原来又来了一伙人,这伙人是庙上干彩绘的,负责庙上面飞檐斗拱的彩绘工作。
带队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叫李工。他看起来颇为自信,带着手下人大大咧咧地就进了庙。张师傅赶忙上前招呼,说明大家目前在做门窗制作的工作。
李工却满不在乎地说:“这门窗做完了,还得靠我们彩绘来增色,到时候才叫一个漂亮。”贾师傅听了,微笑着没说话,但心里觉得这年轻人有些浮躁。
接下来几天,双方工作同时进行。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彩绘的人在上面操作时,不小心把颜料溅到了正在很是恼火,上去找他们理论。他们却不认错,还说我们干活时你们不应该也在
贾师傅出面调解,他和声细语地跟他们说了工期很紧张,让他们可以去别的地方先干着,等这边安装完窗扇他们再回来干。并和他们说了门窗不安装完,他们也得等门窗安装完才能进行彩绘工作。
他们听了贾师傅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红着脸向小七他们道了歉。之后,两拨人重新规划了工作区域和流程,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观音山庙宇的修缮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中继续推进着。
不久之后,又来了一伙铺瓦的工匠,他们也很快进入工作。庙上的瓦都是特制的琉璃瓦,铺在房顶金灿灿的,给大庙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华丽。
铺瓦的工匠们经验老到,动作娴熟,一块块琉璃瓦在他们手中有序排列。然而,问题再次出现。铺瓦时,一些碎瓦掉落,差点砸到正在进行门窗收尾工作的小七他们。双方因此起了争执,铺瓦工匠觉得这是难以避免的,而小七他们则认为应该做好防护措施。
贾师傅再次站出来调解,他提出在工作区域上方搭建防护网,这样既能保证铺瓦工作顺利进行,也能确保下方人员的安全。铺瓦工匠们接受了这个建议,很快防护网搭建完成。此后,各工种之间的配合更加顺畅。
随着时间推移,门窗安装完毕,彩绘绚丽夺目,琉璃瓦铺设整齐。观音山的庙宇焕然一新,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光芒。众人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次的工作不仅让庙宇焕发生机,也让大家的技艺得到了提升,彼此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其间,项目经理也兑现了承诺,每个月都会把工资发下去,按照市场的价格,工资已经涨到每天二百六十块钱了。但公司还是按照市场价格发的工资,不然他们怕工人撂挑子走人。
几个工种里面,铺琉璃瓦的工匠是最先完工的。因为只有大雄宝殿彻底完工了,其他几个殿还有许多的工程没有干完,他们也只能先回去,等都完工了再回来。
小七他们制作安装完门窗,已经到十月份了。项目经理没让他们走,而是把众人留下制作其他几个殿的斗拱。
上次的包工头老尚带来的人只制作了大雄宝殿的斗拱,后来因老尚的承包费没有拿到手,他就爬上塔吊不让别人干活。公司怕发生意外,只好全部停工,那伙制作斗拱的辽宁人也回去了。直到今天,另外几个大殿的斗拱还没有制作完。
于是众人又都留下来,开始准备制作斗拱的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