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兴庆府夏昭车轮战
守城,显然是制约了他们的战斗力。
这一点,西夏君臣都十分清楚。
可让他们郁闷的是,在野外和昭军作战,他们占不到任何便宜。
引以为傲的三千铁鹞子,已经被连环马给破了。
擒生军又不是昭国马军的对手,被打得毫无脾气。
最擅长的骑兵作战都没有任何优势,那步军就更加不堪。
当然,这些年与宋国的磨砺中,还是让步军有了很大起色。
虽然摆阵作战还是差强人意,但他们学会了修筑堡砦,依靠地利,严防死守。
此前,他们凭着坚固的堡砦拖住宋军,在配合机动性极强的骑兵,打得宋军苦不堪言。
但是现在面对昭军,局势却完全变了。
他们辛苦修建的堡砦,被昭军毫不留情的用火器给轰炸得面目全非。
而骑兵机动性被遏制,两军形不成合力,根本阻挡不了昭军推进。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夏军一败再败,最终全部聚集在兴庆府。
这对昭军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李乾顺举全国之力死守兴庆府,那么昭军只要拿下兴庆府,就相当于拿下了整个西夏。
杜壆对此十分满意,忍不住要夸一声李乾顺果然懂事。
因此,他前期对兴庆府的进攻,其实不那么用力。
目的就是让李乾顺能顺利将所有兵马都聚集起来,再来一锅端了。
如今,西夏聚兵三十万,自己这边又增添了杨再兴、张宪两员猛将,是时候发起总攻了。
当然,在攻打城池之前,还是要先解决西夏骑兵的问题。
西夏兵虽然退守兴庆府,但作战方式,更多还是不断派出马军来与昭军交战,企图用不断到来的兵马,将昭军给消耗一空,然后反败为胜。
杜壆原本只领着十五万兵马前来,沿途还分了不少出去把守打下的城池,抵达兴庆府时,已经只有十万兵马。
好在张顺能领着水军逆流而上,提供协助,但也只有十二万大军。
如今杨再兴和张宪领兵四万前来,也只有十六万,人数根本不占优势。
李乾顺便采用增兵战术,不断以不同部落的兵马出城和昭军野战。
杜壆来者不拒,领着马步军兵,一场一场的打了下来。
无一例外,无论出城交战的是哪路兵马,取得胜利的永远是昭军。
哪怕李乾顺一次投入二十万大军,依旧不能将装备精良、战力彪悍的昭军击溃。
所以,他后面不敢将兵马全部压上,只能出动部分兵马,日夜不停与昭军交战。
杜壆对此也有应对,便是将大军分作几个部分,轮番应对,以保持精力和战斗力。
当然,火器是不要钱一般的打了出去,等西夏军坚持不住,便挥兵杀出,将出城的西夏兵赶回城区,顺势佯攻一番城池。
双方就这样轮番交战,打了两个月。
但李乾顺惊讶的发现,他的战术对昭军效果不大,非但没有利用增兵战术将昭军给消耗一空,反而是他这边的兵马损耗极快。
平均算下来,西夏军与昭军的战损,一致超过了五比一,甚至战力不强的部落兵,能达到惊人的八比一。
也就是说,他们几乎要折损五至八人,才能消耗掉一个昭军。
这种战损比,是谁都不能接受的。
但是,李乾顺别无选择。
骑兵出战,是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战术。
一旦舍弃了出城野战的战略,那么昭军的步军就会蜂拥攻城,将马军困死城内,发挥不了多少作用。
而且,昭军有了先进的火器,就算把骑兵当步军用,也守不住兴庆府。
因此,他只能选择这种自杀式的战斗,企图能将昭军消耗到一个可以将其一战击败的程度,然后就可以顺势反推。
只是,眼看兵力来到了三比一,正欲再全军压上拼一把时,昭军援军却到了。
无比郁闷的李乾顺只好继续执行车轮战术,每日派出五万骑兵,在城下与昭军冲阵厮杀。
然而,这次他们却再次踢到了铁板。
从燕京赶来的杨再兴和张宪,被杜壆安排为今日先锋主力。
二将自是喜出望外,摩拳擦掌整兵列阵。
他们带着各自整训的兵马,前来兴庆府,就是要建功立业的。
对此,杜壆也很通透,林冲如此看重二人,又在如此关键时候派来协助自己,想必这二人的武艺和统兵作战能力,都是佼佼者。
不然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整训出一支可战之兵。
既然这个人情自己必须给出去,索性就成人之美好了,总攻第一战就交给这两个小将。
两人也没有让杜壆失望,领了命令,不过一炷香时间,就见大军整顿得井井有条,马步军兵布置严谨,配合也很是讲究,俨然是军团战最好的阵势。
杜壆忍不住点点头,将指挥权也下放二将,命二人随机应变,与出城的五万西夏兵正面对决。
杨再兴摆出锋矢阵,自己充当矛头,目标直指对方先锋大将。
而张宪摆出了鱼鳞阵,将大军呈多层梯次排列,前排士兵紧密靠拢,后排依次错列,整体形似鱼鳞。
他也立于军前,充当大军风向标。
西夏这次的统军大将是仁多保忠,是个本事不俗的,天佑民安五年,梁乙逋阴谋发动叛乱,仁多保忠与大首领嵬名阿吴等聚集部众将其诛杀,在稳定西夏政局方面发挥了作用。
此番,仁多保忠临危受命,领兵出战昭军。
他顶盔掼甲立于大军阵前,一双虎目似要择人而噬。
然而,对面的杨再兴见状,丝毫不惧,反而饶有兴致的打量起他来。
仁多保忠顿时感觉自己的虎威被人压了一头,一种十分不爽的感觉让他异常难受,于是,他跨马舞刀,盯着桀骜不驯的杨再兴,带兵杀了上来。
杨再兴见状,拍马挺枪,领兵冲杀出去,正面对撞。
两支马军转瞬之间便撞在一处,一时之间,只见场中人仰马翻,喊杀连天,打得十分激烈。
杨再兴充当矛头,直奔仁多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