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渔舟客
第五十九章 让太子去打太子(跪求追读!!)
李筠年少时就以勇力闻名,后他历经朝代变迁,虽时常立下功勋,却一直未曾受到重用。
直到李筠跟随周太祖郭威后,郭威赏识他的勇力,遂拜李筠为昭义军节度使,管辖泽、潞、邢、洺、磁五州,治所设在潞州。
周世宗继位后,更遣使者升李筠为侍中,后又迁为检校太尉。
在担任昭义军节度使期间,李筠数次与北汉作战,为后周开疆扩土,并俘虏了北汉许多重臣,可谓之为后周北面的屏障。
当得知赵匡胤篡周称帝后,李筠本来想立刻举兵讨伐,后因内部人心不稳,他才暂时放弃了这打算。
经过数月的内部清洗后,自觉能与赵匡胤一较高下的李筠,便直接割据五州举事。
李筠知晓他一旦举事,赵匡胤势必会率大军征讨,李筠原本有一打算是“坚壁清野”。
而在得知赵匡胤出了“昏招”,性格骄纵少谋的李筠,登时打算改变战术。
李筠对着堂中的长子李守节言道:“吾予你三千精兵,你领兵留守上党。”
上党县是潞州的州治,可谓是李筠的大本营。
下完这道命令后,李筠进行一连串的排兵布将。
从他的排兵布将不难看出,他是要亲率三万昭义军精锐,南下泽州与慕容延钊统帅的东路军交战。
见李筠有这打算,从事闾丘仲卿出言劝道:“公以孤军举事,当以慎重为要,汴京兵甲精锐,难与争锋。
臣以为,西下太行,谋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可称上计。
据城固守,坚壁清野,令开封精锐疲惫,以待天下之变,可称中计。
今公弃上、中两策不用,臣窃为公忧之。”
这类的进言闾丘仲卿多次说过,可李筠要是能听早采用了。
见大战还未开始,闾丘仲卿就在这触霉头,李筠本能的不喜。
“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军皆吾旧人,闻吾之来,必倒戈归我,何虑之有?”
“你出言狂悖,且留上党。”
意识到李筠要一意孤行,闾丘仲卿欲再劝,不料在这关头李筠得知刘继业领兵来援的事,这让李筠再无所顾忌。
五万打四万,优势在我!
...
一直在关注北方军情的赵匡胤,在得知李筠与北汉军合兵一处,有南下的意向后,便不再打算等待。
赵匡胤下诏由枢密副使赵普、权知开封府事吕余庆留守京城,暂代他处理政务。
安排好留守的人选后,赵匡胤于第二日亲率禁军五万,会同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等将出征。
为进一步引诱李筠调入宋军陷阱,赵匡胤并未急于赶至泽州城下,他选择西进洛阳,到洛阳后再折兵北上。
赵匡胤选择这一条进兵路线,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赵匡胤担心李筠是在声东击西,洛阳得失攸关大宋西部边境安稳,赵匡胤不会掉以轻心。
至于第二个原因:
“洛阳有形胜之雄,东有虎牢之峻,西有函谷之隘,南望伊阙如锁,北倚邙山若屏。
黄河绕其前,群峰环其后,所谓“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者也。
敌欲攻之,则四塞为防,千乘难犯;
帝欲治之,则居中制外,鞭长可及!”
自进入洛阳地界后,赵匡胤就弃车辇而乘御马,并唤来赵德秀与他同行。
刚刚通过虎牢关的赵匡胤,像一位以万里河山为宣纸的名家般。
他以手中马鞭为笔,以心中韬略为墨,再借助着虎牢周围的雄伟地势,为赵德秀形象地勾勒着他对未来大宋的蓝图畅想。
听着赵匡胤对洛阳的地形描述,赵德秀颇有心得的点了点头。
要说五代之中,哪一代最为强盛,那无疑是由李存勖建立的后唐,而后唐正是以洛阳为都。
昔李存勖、李嗣源借着洛阳天生的地理优势,居中指挥,将数次入寇的契丹军打的溃不成军。
在讲完洛阳的形胜之态后,赵匡胤接着说道:
“洛阳土腴肥沃,伊、洛、瀍、涧四水萦绕,溉田万顷,庄稼殷阜。
昔汉武穿渠,隋炀开河,运河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粟帛转输,朝发夕至,仓廪常实,国用不匮。”
从经济方面分析完洛阳的胜处后,赵匡胤再说道:
“洛阳者,圣王之遗墟,圣贤之迹存焉。宫阙巍峨,犹存王气,定都于此,上承天统,下顺民心,正朔所宣,万方仰化。”
赵匡胤这是在阐述定都洛阳,产生的对天下民心的影响。
自古以来,能长久定都于长安、洛阳的朝代,无一不是华夏人心中的正统,这是再频繁的战乱都无法扭转的内心共识。
等阐述完定都洛阳的三大好处后,赵匡胤语气向往的总结道:
“大宋若定都于此,则四海辐辏,八荒来王,虽汤武之业,不足过也。实乃天命所归、王道所系之重也!”
向往的语气下,赵德秀还听出了赵匡胤语气中的些许无奈。
为何无奈?
“朕问你,大宋当下能迁都否?”
当向赵德秀倾诉完心中的伟略后,对他越发重视的赵匡胤便考教问道。
听到赵匡胤的询问后,赵德秀思索后答道:
“不能。
燕云十六州未复,契丹铁骑随时能入寇中原,若朝廷西迁,中原一马平川无重兵守卫,易成糜烂之势。
再者安史之乱以来,天下兵乱频繁,人力疲惫,洛阳外运河堵塞多处,若贸然迁都,朝廷会有粮尽之忧。”
赵德秀说出了他的见解。
听完赵德秀的见解后,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
正因他知道在未收复消灭南方诸国及收复燕云十六州前,迁都洛阳一事并不现实,故而他才想要与赵德秀谈及迁都洛阳的重要性。
迁都一事事关重大,定然会受到强大的阻扰,在这局势下帝王能不能抗住压力是很关键的。
赵匡胤自信他可以,他希望下一代将来也可以。
“记住今日朕跟你说的。”
...
在赵匡胤的御驾还未靠近洛阳城时,负责镇守荥、洛一带的西京留守,河南尹向拱早早就领着一众官员在城外恭迎。
向拱是后周末年的又一方面重臣,而相比于李筠与李重进,向拱对赵匡胤称帝一事,是明确表示支持的。
当赵匡胤的御驾在雄伟的洛阳城外停下后,向拱亲自来到御驾下参拜。
赵匡胤称帝前,于淮南一战中与向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故而一走下御驾,赵匡胤就笑着对向拱说道:
“年余未见,令公风采依旧。”
面对赵匡胤的寒暄,向拱执礼甚恭答道:
“不意陛下会亲征,臣准备不足,若有失礼处还望陛下见谅。”
赵匡胤打算亲征一事,的确出乎了许多人意料。
难得见到往日同袍,赵匡胤打趣道:“周朝时,李筠就时常自夸为英雄。
不巧朕自认也是英雄,打英雄自当得英雄来。”
赵匡胤的话引得向拱面露笑意,在简单寒暄后,赵匡胤对向拱言及李筠最近消息,并问及破敌之策。
听到李筠命长子李守节守卫上党后,向拱献策道:“上党乃敌之根本,不若遣一偏将,逾太行,发兵上党城下,可乱贼军之心。”
闻听佳策,赵匡胤十分满意。
他正欲采纳向拱之策,眼光流转间看到了一旁的赵德秀,忽的想起了过去的一件事。
在三月时李筠曾派李守节到开封打探情况,为了敲山震虎,赵匡胤接见李守节时曾称他为“太子”。
想起这件事的赵匡胤,又想到近来赵德秀表现甚佳,他便将手指向赵德秀说道:
“这一战,你去。”
英雄要打英雄,太子自然也要打太子!
直到李筠跟随周太祖郭威后,郭威赏识他的勇力,遂拜李筠为昭义军节度使,管辖泽、潞、邢、洺、磁五州,治所设在潞州。
周世宗继位后,更遣使者升李筠为侍中,后又迁为检校太尉。
在担任昭义军节度使期间,李筠数次与北汉作战,为后周开疆扩土,并俘虏了北汉许多重臣,可谓之为后周北面的屏障。
当得知赵匡胤篡周称帝后,李筠本来想立刻举兵讨伐,后因内部人心不稳,他才暂时放弃了这打算。
经过数月的内部清洗后,自觉能与赵匡胤一较高下的李筠,便直接割据五州举事。
李筠知晓他一旦举事,赵匡胤势必会率大军征讨,李筠原本有一打算是“坚壁清野”。
而在得知赵匡胤出了“昏招”,性格骄纵少谋的李筠,登时打算改变战术。
李筠对着堂中的长子李守节言道:“吾予你三千精兵,你领兵留守上党。”
上党县是潞州的州治,可谓是李筠的大本营。
下完这道命令后,李筠进行一连串的排兵布将。
从他的排兵布将不难看出,他是要亲率三万昭义军精锐,南下泽州与慕容延钊统帅的东路军交战。
见李筠有这打算,从事闾丘仲卿出言劝道:“公以孤军举事,当以慎重为要,汴京兵甲精锐,难与争锋。
臣以为,西下太行,谋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可称上计。
据城固守,坚壁清野,令开封精锐疲惫,以待天下之变,可称中计。
今公弃上、中两策不用,臣窃为公忧之。”
这类的进言闾丘仲卿多次说过,可李筠要是能听早采用了。
见大战还未开始,闾丘仲卿就在这触霉头,李筠本能的不喜。
“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军皆吾旧人,闻吾之来,必倒戈归我,何虑之有?”
“你出言狂悖,且留上党。”
意识到李筠要一意孤行,闾丘仲卿欲再劝,不料在这关头李筠得知刘继业领兵来援的事,这让李筠再无所顾忌。
五万打四万,优势在我!
...
一直在关注北方军情的赵匡胤,在得知李筠与北汉军合兵一处,有南下的意向后,便不再打算等待。
赵匡胤下诏由枢密副使赵普、权知开封府事吕余庆留守京城,暂代他处理政务。
安排好留守的人选后,赵匡胤于第二日亲率禁军五万,会同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等将出征。
为进一步引诱李筠调入宋军陷阱,赵匡胤并未急于赶至泽州城下,他选择西进洛阳,到洛阳后再折兵北上。
赵匡胤选择这一条进兵路线,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赵匡胤担心李筠是在声东击西,洛阳得失攸关大宋西部边境安稳,赵匡胤不会掉以轻心。
至于第二个原因:
“洛阳有形胜之雄,东有虎牢之峻,西有函谷之隘,南望伊阙如锁,北倚邙山若屏。
黄河绕其前,群峰环其后,所谓“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者也。
敌欲攻之,则四塞为防,千乘难犯;
帝欲治之,则居中制外,鞭长可及!”
自进入洛阳地界后,赵匡胤就弃车辇而乘御马,并唤来赵德秀与他同行。
刚刚通过虎牢关的赵匡胤,像一位以万里河山为宣纸的名家般。
他以手中马鞭为笔,以心中韬略为墨,再借助着虎牢周围的雄伟地势,为赵德秀形象地勾勒着他对未来大宋的蓝图畅想。
听着赵匡胤对洛阳的地形描述,赵德秀颇有心得的点了点头。
要说五代之中,哪一代最为强盛,那无疑是由李存勖建立的后唐,而后唐正是以洛阳为都。
昔李存勖、李嗣源借着洛阳天生的地理优势,居中指挥,将数次入寇的契丹军打的溃不成军。
在讲完洛阳的形胜之态后,赵匡胤接着说道:
“洛阳土腴肥沃,伊、洛、瀍、涧四水萦绕,溉田万顷,庄稼殷阜。
昔汉武穿渠,隋炀开河,运河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粟帛转输,朝发夕至,仓廪常实,国用不匮。”
从经济方面分析完洛阳的胜处后,赵匡胤再说道:
“洛阳者,圣王之遗墟,圣贤之迹存焉。宫阙巍峨,犹存王气,定都于此,上承天统,下顺民心,正朔所宣,万方仰化。”
赵匡胤这是在阐述定都洛阳,产生的对天下民心的影响。
自古以来,能长久定都于长安、洛阳的朝代,无一不是华夏人心中的正统,这是再频繁的战乱都无法扭转的内心共识。
等阐述完定都洛阳的三大好处后,赵匡胤语气向往的总结道:
“大宋若定都于此,则四海辐辏,八荒来王,虽汤武之业,不足过也。实乃天命所归、王道所系之重也!”
向往的语气下,赵德秀还听出了赵匡胤语气中的些许无奈。
为何无奈?
“朕问你,大宋当下能迁都否?”
当向赵德秀倾诉完心中的伟略后,对他越发重视的赵匡胤便考教问道。
听到赵匡胤的询问后,赵德秀思索后答道:
“不能。
燕云十六州未复,契丹铁骑随时能入寇中原,若朝廷西迁,中原一马平川无重兵守卫,易成糜烂之势。
再者安史之乱以来,天下兵乱频繁,人力疲惫,洛阳外运河堵塞多处,若贸然迁都,朝廷会有粮尽之忧。”
赵德秀说出了他的见解。
听完赵德秀的见解后,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
正因他知道在未收复消灭南方诸国及收复燕云十六州前,迁都洛阳一事并不现实,故而他才想要与赵德秀谈及迁都洛阳的重要性。
迁都一事事关重大,定然会受到强大的阻扰,在这局势下帝王能不能抗住压力是很关键的。
赵匡胤自信他可以,他希望下一代将来也可以。
“记住今日朕跟你说的。”
...
在赵匡胤的御驾还未靠近洛阳城时,负责镇守荥、洛一带的西京留守,河南尹向拱早早就领着一众官员在城外恭迎。
向拱是后周末年的又一方面重臣,而相比于李筠与李重进,向拱对赵匡胤称帝一事,是明确表示支持的。
当赵匡胤的御驾在雄伟的洛阳城外停下后,向拱亲自来到御驾下参拜。
赵匡胤称帝前,于淮南一战中与向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故而一走下御驾,赵匡胤就笑着对向拱说道:
“年余未见,令公风采依旧。”
面对赵匡胤的寒暄,向拱执礼甚恭答道:
“不意陛下会亲征,臣准备不足,若有失礼处还望陛下见谅。”
赵匡胤打算亲征一事,的确出乎了许多人意料。
难得见到往日同袍,赵匡胤打趣道:“周朝时,李筠就时常自夸为英雄。
不巧朕自认也是英雄,打英雄自当得英雄来。”
赵匡胤的话引得向拱面露笑意,在简单寒暄后,赵匡胤对向拱言及李筠最近消息,并问及破敌之策。
听到李筠命长子李守节守卫上党后,向拱献策道:“上党乃敌之根本,不若遣一偏将,逾太行,发兵上党城下,可乱贼军之心。”
闻听佳策,赵匡胤十分满意。
他正欲采纳向拱之策,眼光流转间看到了一旁的赵德秀,忽的想起了过去的一件事。
在三月时李筠曾派李守节到开封打探情况,为了敲山震虎,赵匡胤接见李守节时曾称他为“太子”。
想起这件事的赵匡胤,又想到近来赵德秀表现甚佳,他便将手指向赵德秀说道:
“这一战,你去。”
英雄要打英雄,太子自然也要打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