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渔舟客

第六十六章 击鼓召众将

    高平城外,宋军大营中。

    因担心西面之敌趁李筠之乱有所异动,赵匡胤在离开洛阳时,留下了一万五千禁军给向拱统领。

    两次分兵下,赵匡胤最后带到高平城外的禁军,人数大致在三万上下。

    尽管因两次分兵,而导致高平城外的禁军数量有所减少。

    可当东西二军合拢后,高平城外的禁军人数已在七万左右。

    单单从人数来说,大宋禁军的兵力是李筠叛军的一倍有余,加之宋军士气正盛,近来有许多将率纷纷向赵匡胤请战。

    面对着诸将踊跃的请战之心,赵匡胤并未急着同意。

    除去赵匡胤深知攻城的艰辛外,他还在等着来自北方的讯息。

    在多重兵围保卫的龙帐中,今日赵匡胤又一次问道:

    “潞州还未有军情送到吗?”

    听到赵匡胤的询问后,沈义伦连躬身回道:

    “尚未。”

    再一次得到失望的回答,赵匡胤的情绪变得有些急切起来。

    “他出征已半月有余!

    五千锐士从白陉道前往壶关,轻装简行下寻常最多耗费七八日的时间。

    半月有余的时间,怎会还未有消息送来?”

    作为曾经亲自率军走过太行山道的赵匡胤来说,他为赵德秀估算的时间应当是八九不离十的。

    诚然在目送赵德秀出征时,赵匡胤的想法大多是期望他能拿出一番漂亮的战绩。

    可随着赵德秀了无音讯时间的累加,赵匡胤的情绪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为国家,更为自身计,赵匡胤不可避免的担心起赵德秀。

    “前段时日听说,太行山中刚下了一场大雨。

    太行山中地势险峻,暴雨过后,潜在风险更不知凡几。

    朕本以为他会退回来的。”

    赵德秀不知道的是,赵匡胤为他出征一事,暗中耗费了多少心力。

    控鹤军是赵匡胤亲军,经过他多年的调教,纪律性与战力非寻常军队可比。

    就是田重进的副将人选,亦是经过赵匡胤深思熟虑的。

    田重进最大的优点在于性情质朴稳重。

    战力强的亲军,性格稳重的副将,这一配置交给赵德秀,一方面是让赵德秀有机会能够施展自身才能,另一方面亦是在保障他的生命安全。

    沈义伦从赵匡胤的话语中,听出了担忧的意味。

    “陛下无须忧虑。太行山脉密林广布,山道多变,郡侯的军情传递的慢了些实属正常。

    有时候暂无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沈义伦的宽慰适时而至,让赵匡胤的情绪稳定了些。

    情绪稳定后,赵匡胤看着一脸淡然的沈义伦,有些责怪地道:

    “你的儿子又不在前线,你倒是宽心。

    要不是看在继宗年纪尚小,这一次出征,朕就让他跟着元英。”

    沈义伦今年五十二岁,他的长子名为沈继宗,出生才不过三四年。

    因老来得子,沈继宗出生后,沈义伦对他疼爱的紧。

    而在赵匡胤昔日的诸位潜邸幕僚中,沈义伦与赵匡胤的关系之亲近,并不比赵普低。

    赵匡胤的话看似责怪,但更多的是打趣。

    与赵匡胤感情深厚的沈义伦又岂能不知这一点呢?

    “陛下勿忧,待继宗长大后,臣定让他为太原郡侯鞍前马后。

    继宗迟早是郡侯的部下。”

    借着赵匡胤的打趣,沈义伦话连忙回道。

    沈义伦的话音刚落,赵匡胤便打量起他。

    赵匡胤听出了沈义伦言语中的试探。

    打量之余,赵匡胤想到了沈义伦与沈继宗的年龄差距。

    赵匡胤明白了沈义伦的苦心:

    “准奏!”

    片刻后,赵匡胤笑着对沈义伦说道。

    而赵匡胤的回答,让沈义伦大喜。

    就在君臣二人相顾而笑时,帐外突然传来了楚昭辅的声音:

    “陛下,潞州有军情送到!”

    楚昭辅的这一句禀告,让赵匡胤脸上的笑意消失,心中急切的情绪再度翻涌。

    ...

    为赵德秀带来军情的是吕端。

    那日在拿下壶关后,赵德秀便亲手写了一封军报,交由吕端让他带回。

    怀揣着军报与赵德秀的印信,吕端在几名澶州军的护卫下,从壶关一路折返。

    在进入泽州境内后,吕端听闻赵匡胤的銮驾就在高平城外,他便径直来了此处。

    吕端在楚昭辅的带领下,缓缓进入了亮堂的龙帐内。

    因低着头,吕端看不清赵匡胤的相貌。

    他只感觉到自他进入帐内后,有一道威严的目光就锁定了他。

    “你就是太原郡侯派来的信使?”

    赵匡胤浑厚的声音传至吕端耳中。

    听到赵匡胤的问话后,吕端躬身一拜答道:

    “臣乃澶州防御使麾下推官吕端。

    奉防御使之命,有军情送呈陛下。”

    回禀完后,吕端连取出怀中军情双手奉上。

    吕端?

    在赵德秀幕府初建之日,赵匡胤就派人查过他幕府成员的底细。

    他没记错的话,吕端应当是吕余庆的胞弟。

    沈义伦知晓赵匡胤内心中的急切,他快步上前取过军报,转交至赵匡胤手中。

    从沈义伦手中接过军报后,赵匡胤快速打开看了起来。

    未看军报时,赵匡胤的眉宇间还带着些许不容易察觉到的忧意。

    可当展开军报后,赵匡胤脸上的愁意就如雪遇暖阳般,顷刻间消散。

    忧意消失后,赵匡胤的嘴角就总是不受控制的翘起来。

    自赵匡胤接过军报那刻起,帐内的人就暗中观察着赵匡胤的神色。

    赵匡胤并未让自身心情,在脸色上明显体现。

    可沈义伦与楚昭辅皆为赵匡胤潜邸之臣,跟随多年的他们,善于观察赵匡胤的微表情。

    当察觉到赵匡胤的微表情后,楚昭辅无奈的在心中叹了口气,而沈义伦则是握紧了藏在宽大袍袖中的手。

    看完一遍军报的内容后,赵匡胤似是觉得还不满意。

    他手举赵德秀的亲笔军报,又认真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

    连看两遍军报后,赵匡胤才不舍地放下了手中军报。

    “文笔太差。”

    赵匡胤想来想去,终于找出一个理由,好让自身不过于欣喜。

    在批评了一下赵德秀的文笔后,赵匡胤“淡定”地下令道:

    “击鼓传召诸将!

    朕有重要军情与他们商议。”

    这封军报文笔差虽差,可若是就他一人看,岂不是太可惜了?

    下完令后,赵匡胤的嘴角又微微的翘了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