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我们讲到伏断门,对于染污的第七意识的一个伏断的方法、位次、还有第三个结劝。我们看第三段的结示劝修,这一段是藕益大师的一段开示:

    (三)结劝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藕益大师对于我们这个现前一念心识的一个病相,先把它标示出来。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到底哪个地方出了毛病呢?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这个心识的一个罪业的根源,就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恒审思量它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妄起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这个妄起,它还不是真实生起,它是虚妄的生起,只是我们一直认为它是真实的,从本来面目来观察,它本身就是一个虚妄相。以这个自我为中心产生了爱见痴慢。当然这样子对前六识产生很大的干扰,前六识造这个五度,造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一直认为有一个我在造作,不能忘掉这个我相、人相,都变成了一个有漏的业力。所以它是一个无明的染污,推动了整个十二因缘的活动;就是这个无明,无明一动就入行、乃至于入识、乃至于生老病死。

    所以我们从这个杂染的缘起当中,“若欲出离三界轮回,必先勤观无我”,一定要把这个我们心中恒审思量所捏造的我相消灭掉。就是说,唯一能够转变染污末那的,就是“勤修无我”,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是唯一的方法,这也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就是你只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只是靠念佛持咒,对第七意识这个染污末那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是没办法对治的,没办法对治;那只有一个方法是“勤修无我”。这一段是把这个病相先说出来。怎么修无我呢?这以下就说明它的药相:

    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必先用第六识与相应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俾无我正解种子,渐薰渐着。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这个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是非常微细的,非常微细的俱生我执。当然它的断,第七意识是不能自己断除自己,它不能改变自己;怎么办呢?这以下两个方法:第一个是加行智,第二个是根本智。

    一、加行智

    我们刚开始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加行智“必先用第六意识与相应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这个修行还是靠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它的一个修行,它有一定的次第:

    (1)你刚开始要持戒,第六意识要依止佛陀的戒法,你要明白的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善业,什么是罪业。从这个持戒当中,断恶修善,让你内心当中的罪业慢慢的减少,身口意当中的善业慢慢的增长广大,刚开始是持戒为本。

    (2)第二个次第就要修禅定了,你一定有一定的时间打坐,或者念佛,或者持咒。“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由这个专注力来调伏心中的散乱和昏沉,内心当中,慢慢的变成明了,寂静的状态,内心当中成就止的功德。

    (3)在持戒和禅定的基础之下,再现出智慧,正确的智慧。什么叫正确的智慧呢,这以下说明了,“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这地方很重要。这个观慧,不是你在那个地方胡思乱想,你一定是随顺圣言量,佛陀所教戒的一个操作轨则;佛陀告诉你,什么是空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知道它是因缘所生,它不是自性生,它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独立自体的东西,突然间蹦出来,不是,它是由很多的因缘而生。

    说你有一千块,这一千块怎么有呢,这一千块的和合相怎么产生的呢?某甲借你三百块,某乙给你三百块,某丙给你四百块,是三种因缘的和合,那表示说你这一千块是虚妄相;因为它随时…,其中有一个人问你要回去,这一千块就消失掉了,它不是自性生,不是你的口袋本来就有一千块,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生它没有自性,它随时会破坏的,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和合相而已。

    那你一定是依止这样的大乘教理,或者是体空观,或者是析空观如实观察,使令这个无我的这种正确理解,这种种子的功能,慢慢的“渐熏渐着”,慢慢的熏习,一次一次的熏习,心中的光明一天一天的增长广大。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我们在趋向的时候,刚开始是带相观空的,刚开始心中一定是依止佛陀圣言量的引导,才能够趋向于这个无相的真理;你刚开始没有佛陀的圣言量的引导,你心中没办法去观的。说我出家以后,我都不学教理,我只要实修就好,其实你不学教理,你根本没办法修行。你就是拜拜佛、持持咒、念念佛,把心中的烦恼压一压;但是你修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你的烦恼原封不动。

    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因缘生,你一生当中所创造的因缘,没有一个对烦恼有对治力,没有!说这个房间有一堆垃圾,你都不去扫它,它永远在,它不会自然消失掉。这个垃圾不会自然出现,它一定是有染污的因缘的累积,才会出现垃圾;这个垃圾的出现是因缘生,也一定有人拿扫把和畚斗的因缘去扫它,它才会消失掉。

    说你一生所修行的方法,没有一个方法对烦恼有对治力,但是你却期望烦恼消失,这个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你一生当中从来没有修这个观慧,它怎么消失呢?它根本就没有消失的因缘。所以说哎呀你出家二十年、三十年,烦恼还在,这个很正常,因为你都没有对治它嘛,你就是念念佛,持持咒,就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呢就是说,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他创造了一个对治烦恼的因缘,但是你要遵循他的轨则,你心中这样的操作这个轨则,它的确对烦恼有对治力的,什么轨则呢?

    “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你就根据佛陀的这些语言文字的引导,你随顺这个方向观进去,就对了。当然不是一次,你经常的一次一次的重复,使令这种观照的智慧“渐熏渐着”,心中的光明慢慢的增长。一分的光明破除一分的黑暗,两分的光明破坏两分的黑暗,不断的用功,就会有下一个功德。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到了这个见道位的时候,根本智现前,无漏实智,那是我空、法空的真实智慧现前。这个实智,这真实的智慧跟前面的加行智不同,前面的智慧是带相观空,这个真实智跟无我真理相应的时候,心中没有文字相。说我们刚开始,从此岸到彼岸要坐船,要依止船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超越这个大海,但是到了大海岸边的时候,这个时候船不需要了,这个时候文字相可以消灭掉了;这一念明了的心直接跟真理相应,可以不必靠文字的引导,这叫“无漏实智现前”。

    “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那当然是见道以后的修道位了。修道以后还是修我空观、法空观,当然那是甚深的我空观、法空观了,对治俱生的烦恼;然后四烦恼的种子才慢慢的永断。这是从一个初地的根本智再加行,再修进去,断这个俱生的烦恼。看第三段的结劝。

    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观心法要》——

    我们一般人的一个毛病,出家以后就“辄谈六度万行”,出家以后当然很有理想,是难得,要怎么样去广度众生,建立佛法。但是对于心地的破执法门“曾不究心”,从来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那么这样因缘的后果呢,“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这个事情是说,我们讲现前一念心识,佛法讲心识当然是讲“整个生命”的意思,简单的讲整个心识的活动,就代表整个生命的一个活动。佛法是认为现前一念心识是有因缘生的,这当中有两个因缘:

    随顺于染污的因缘,那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随顺烦恼的活动就造了罪业,这个罪业就到这个刀山油锅三恶道得痛苦的果报,这个是一种因缘;其次是随顺一种清净的因缘,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勤修我空观、法空观,消灭心中的烦恼,增长自己的功德,趋向于安乐的境界。这两种因缘,大方向是这两种因缘。

    这当中呢,当然破除染污就是破执。这个事情是这样子,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当然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你出了家,刚开始不要一下子就去做这个广大的佛教事业,先不要这样子,因为你一开始就往这个方向去做啊,等到你佛教事业做的差不多,年纪也大了,福报也够了,这个时候你后面的日子就很苦恼了;而且你这样子,你不勤修无我观,你以自我为中心所带动的善业,你很难避免造罪业,很难避免。你这时间当中造了善业,你可也造了罪业;而且你心中的烦恼,你也很难对治;那个我爱执的力量,加持了所有的烦恼变成非常坚固,就使令你心不安了,你到年纪大的时候心不安了,虽然有福报但是可也有罪业。

    所以你一开始,藕益大师的意思,你一开始出家,发了菩提心非常好,好好的修学佛法,在心地上下功夫——先把我空观、法空观的智慧弄明白,先把心中的戒定慧的功德生起,心中有一点调伏力量了,再去广度众生。那么因为你在出家之前就有基础了,你去广度众生的时候,当然它有时候会有点差错,有点失控;但是你以前有这个基础,你一下子就能够恢复功力,你马上就能够检讨自己。你已经有基础以后,你会随着你出家的日子的增长,你那个戒定慧的光明还会不断的增长广大,历事炼心,这个时候是历事炼心。你一开始没有基础,就去广度众生,那就是麻烦了。

    所以讲,“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因为你都没有在这个地方创造一个解脱的因缘,当然不可能解脱了,这是藕益大师对我们的劝勉。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说明第七意识的染污末那的一个…它的一个对治力,“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阿罗汉灭定”那是一个功德相了,我们前面的补充讲表伏断门,主要是扣着“出世道无有”,就是这个出世无漏的我空,法空智慧是怎么的修行,才能够对治这个染污末那。这个地方把第二能变讲完了,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刚才讲到说观现前一念心识之刹那生灭,它也是没有住相。那前面有讲到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那这两个的差别是怎么说呢?

    【师父答疑】:“只是现前一刹那法”,当然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它事实上没有住相,生就是灭;那但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们会取一个点出来讨论,取出一个点。就是我们看电视,我们先按个暂停,“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好像感觉上有一个东西存在,对不对。那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取出一点——“望前名果,望后名因”,那事实上它没有住相,你根本取不到一点的。就无生嘛,它根本没有生起,它是一种虚妄相。就像我们做梦一样,我们在梦心的时候出现很多境界。其实那个境界从来没有出现过,那是依止我爱执所变现的相貌出来,那是颠倒的心所现的。

    那你这个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它对治颠倒,所以颠倒所带动的那些生死业力就消灭,因为它的根源是从这边生起的,烦恼跟罪业的根源是我爱执生起,所以你虽然不是对治烦恼,但是你对治我爱执的时候,“无明灭则行灭”,你从根本上对治,它所有的烦恼和罪业就改变了,因为它的根源在这个地方。当然我们很多粗重的烦恼还非得靠对治法门,“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这都是有需要的。但是根本观呢那是勤修无我,这是根本观,是这样的。

    【学员提问】: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修无我观的时候,好像烦恼起现行的时候好修,可是如果没有起现行的时候怎么修?

    【师父答疑】:没有起现行也是可以修,你就是先认清楚什么是我,把我的相貌弄清楚,就是“我者,常一,主宰”。然后你再观察你这念心的活动,是不是有常一主宰的体性;你会发觉你心识的流动,它只是在释放业力,心中的业力不断的释放出来,它有各式各样的善心恶心,那都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释放出来,它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你经常这样子修,会使令你个性调柔、善顺。其实这个东西平常就要修,你观察到你心中的流动。

    所以经常观心的人你会看到你心中的生灭相;我们一个人不观心的人,不观照心识的人,会认为我们这念心是一条直线的;我们这念心是不生不灭,是常住不灭的,我们经常不观心的人,一直认为这个心是很坚固的,那他遇到境界的时候,那烦恼发动就很坚固了。那你平常就是观心,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察我们这一念心识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它就像一个水流一样不断的流动,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个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恶念,都是假借因缘所生,从本性上是毕竟空的。你就随顺佛陀的这个引导的文字观进去。这当中呢,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那只是一个阿赖耶识的业种子显现的一个相貌。

    这个时候会使令你烦恼淡薄,而且你烦恼活动的时候,你也容易对治;烦恼是虚妄相,它只是一时的因缘,你也容易对治,你要转它会比较简单一点;它不是我们过去我们所认为那么的坚固,不可动摇,不是的,这个时候我们也是用佛号来对治它,那就不同了。“深观烦恼,本无自性”,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再看讲义的戊三、释第三能变相。这个是讲到这个了境能变——第三能变,这以下有一个问答,看讲义:

    戊三、释第三能变相

    问言: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的说到这个第二能变,思量能变;思量能变有两种相貌:在染污是思量我执、法执;在清净位是思量二空平等之理,都是思量。思量能变讲完以后,讲第三能变,其相云何。看偈颂:

    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这一段是讲到第三能变的一个相貌。看藕祖的注解:

    此以九门释第三能变识之相。而先举前六门颂也。

    这当中总共有九门来解释第三能变,现在我们的偈颂是先举出九门当中的前六门来说明。这个六门看第二段,这六门当中,当然主要的心王的活动是一二三门:第一个是差别门,第二个是体性门,第三个是行相门;一个是内在的体性,一个是外在的行相,这当中,我们是先讲第二、第三,再讲第一。因为这个第二、第三——这个体性、行相是一个总相,这个差别门是一个别相,就是这个第三能变有总相,别相。我们看这个第二。

    二、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

    三、云“了境为相”者——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也。

    前面初能变的行相是异熟,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第二能变的是思量,它能够对所缘境做深入的思惟度量。那么第三能变的行相是什么呢,了境,它能够去了别这个六尘的境界,它广泛的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里面去了别、去造作。这个是第三能变的一个功能相貌,这是总相,再看它的别相:

    一、云“差别有六种”者——谓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也。

    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它的心识的活动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但是这个第三能变的活动是有六个心识,六个心识一起活动,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一起活动。那么这个六识的活动,前面的总相,六识的总相都是了境——它对境界能够明了分别,但是开展出来有六种识,就是别相有六种。别相有六种呢主要是依根立名,就是这个心识要了别境界,它一定有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但是因为它和根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六识的名称是依根立名。为什么依根立名呢?这以下就讲出来了,它因为这个识和根有

    五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依、发、属、助、如”,先看依。

    一、依六根而住:这个六识的现行,它一定依止六根而安住;就是这个识,它一定有一个房子住,它依止什么呢,依止根而安住。

    二、由六根而发:这个了别性发动的出发点,说这个箭是由这个弓射出去的;这个六识的了别是从哪里开始发动呢,它的发动的原点是哪里呢?是从根发动出去的。

    三、系属于六根:比如我们的眼睛往左边看,我们的眼识就往左边去了别;眼睛往右边看,这个眼识就往右边了别。这个眼识一定依止眼根去活动,它系属于这个根。

    四、助六根了别:其实根是不能够了别的,根是一个色法,是一个神经系统,真正了别的是识,它帮助六根去了别尘境。

    五、如六根之各缘一尘:它随顺六根去攀缘各别的尘境;眼识攀缘色尘,乃至于意识攀缘法尘。

    故有六种识也。这个地方讲它的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那当然是一个总说,第三能变的功能就是“了境为性相,差别有六种”;开展出来是六种的心识的活动。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一、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说明:

    附表十—: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

    《识论》云:“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復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

    《成唯识论》这段的开示,我们分两段。第一个是一个总相的说明,第二段是别相。看总相:说“了境为性相”,这是总相。说第三能变的一个相貌是了境,它对于这个外在的境界有了别的功能,像第七、第八都不是对外能够了别的;所以双显六识的一个自性和行相,它都以了境为它的一个自性,也是以这个来当做它的行相,这个是说明它的一个总相,把六识把它合起来说,就是“了境为性相”。

    那么把它开展出来,看它的别相。“由斯兼释所立别名”,安立它的个别名称。能了别境界,就安立为心识。这以下就讲出一个譬喻,如契经说:眼识是怎么安立的呢,谓依眼根了别诸色;乃至说意识是怎么安立的呢?依意根了别诸法。所以了境为性相,这是一个第三能变的总相;那么这个“了境”是怎么了境法呢,“差别有六种”,它们各自去依止它们的根,去了别它们各自的尘境,开展出来就是差别有六种。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表:

    这个表,前面两段的性相是一个总说,总相;后面的是别相,分成两段,先看总相:

    (一)“了境”

    “性”─体性──内二分

    “相”─行相──见 分

    说这个了境,了境当然是第三能变的功能,是“性”,性当然是内在的体性,是内二分,就是证自证分和自证分,这个我们以后再说明。相是外在的行相,就是见分,外在的功能,都是了境,这个是第三能变的总相。它开展出来的别相,就是前五识和第六意识:

    前五识: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尘。舌识依于舌根,了别味尘。身识依于身根,了别触尘。

    所以它各自有它依止的根,和它所了别的尘境。

    第六意识,依于意根,了别法尘。

    这个第三能变的别相差别有六种,一般我们是把第六意识独立起来,然后把前五识又是独立起来,分成两部分,这六识的差别是这样子。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主要的差别,说第六识和前五识有三种明显的差别:

    第一、前五识它攀缘境界的时候,它是一个别缘,各别的攀缘自类的境界。第六识是个通缘。我们说明一下。说眼识它只能在色尘的境界活动,眼识不能听声音的,不可以;耳识只能在声音的境界活动,去了别,它也不能去看色法;说是前五识的了别是别缘,它们特定的活动范围。但是第六意识它能够通缘,这个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它能够去了别色声香味触,都可以;它可以跟眼识合作,去了别色尘。它也可以跟这个耳识合作去了别声音,它可以,它通缘。所以第六意识它这个功能和前五识不一样。这第一点。

    第二点,前面是讲空间,这讲时间。前五识只能攀缘现在,不能攀缘过去未来,第六意识能够通缘三世。这个前五识的了境,它出现的时候是一刹那,攀缘现在,它每一个都是攀缘现在、现在、现在…它不能够攀缘过去未来;那么第六识能够去攀缘现在,也可以去回忆过去,也可以去臆想未来,可以的;这是第二个差别。

    第三个呢,前五识不能单独活动,就是第六意识可以单独活动。前五识的了别性,比如说眼识活动,它只有一刹那攀缘现前;如果第二刹那第六意识不帮助它,它就消失了。所以古人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说视而不见,眼识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假设你这个第六意识心不在焉不帮助它,眼识就消失了;因为前五识没有第六意识的帮忙,前五识不能活动,它的了别性不能生起,不可以,它一定要第六意识的资助。那么第六意识可以不必靠前五识的资助,它也可以跟前五识活动,它也可以单独的独头意识在心中修止观,也可以。

    这有三点的不同,所以我们一般的“差别有六种”也可以把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把它区分出来。这是把第三能变的一个总相、别相做一个说明。这以下再看第二段,了境的三种分别:

    (二)了境三种分别

    说它的差别是什么样的分别呢。它们在色声香味触法的了别有三种的差别:第一个是自性分别,第二个随念分别,第三个计度分别。先看第一个。

    一、自性分别——谓于现在所领受诸法,于自相上而分别之。

    这个自性分别是现在,就是当下。这个前六识的当下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在自相上”,这个自相就是自体的相貌,它不带名言,就像这个镜子去取相,比如说我看到这个花,我这个眼识去取这个花的相貌的时候,我没有出现花的名言,因为花的名言一出来,就共相了。因为「花」,这个教室的花,大殿的花,都是花嘛,它就没有特定的时间空间的一个差别;但是我眼睛取这个花的相貌,我没有生起花的这个名言,那是取到当下的这个花——在这个时间,这个空间这个花,那是自相的分别,直接取到它的自之体相。但是你如果去了别名言,那这个花,那全世界都有花嘛,那就不一定是现在这个花了。所以这个自相就是说,自性分别主要是不带名言,去取这个当下的境界,自相上的分别。

    二、随念分别——谓于昔时所领受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别之。(以其随逐明记不忘之“念”心所,五别境心所故名随念。)

    前面的自性分别是攀缘现在,这个随念分别是对于过去,你曾经所接触过的法;那么你在共相上——这共相就是名言了,假借名言的安立,去追忆,去回忆。所以这个随念分别当然主要是念心所,五别境的一个随念分别。你能够随念,这个境界已经不现前了,那当然是假借名言的引导去做一个分别,所以它是共相的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不现前诸法,思构而分别之。(即“慧”心所)

    计度分别就是,不管是存在于过去,也不管是现在未来,只要是不现前的东西,那么你当然是假借名言,来把它思构,再把它计度来分别它,那这个范围就很广了,计度分别就更广了。这个自性分别是不带名言,随念分别和计度分别那就带名言,都带名言。

    这个八识的一个差别,我们看:

    一、自性分别───第八识、前五识、第七识、第六识

    二、随念分别───第六识

    三、计度分别───第七识、第六识

    第八识和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换句话说,第八识和前五识的活动都不带名言,不能有名言的分别。《成唯识论》它是说为什么不带名言呢,主要是前五识和第八识行相太微细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自性分别。

    第七意识的分别有两种:它可以自性分别不带名言,它也可以计度分别;因为第七意识有慧心所,它那个恒审思量也能够计度分别。当然如果恒审思量是染污位,那它所计度的分别是我相、法相——我执,法执;如果它是清净位,它的计度分别就是二空平等之理,有这个差别。

    第六意识的分别是最多了,它可以做自性分别,也可以随念分别,也可以计度分别,第六意识的活动范围是最大;所以“了境为性相”,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在六尘的境界做三种分别,就是这样的。

    所以《成唯识论》说,前五识的了别性是随第六意识转,第六意识是善前五识都是善;第六意识是恶前五识都是恶,《成唯识论》是这个意思,前五识是随第六意识转的。这个地方是讲它的一个差别情况。

    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前六识的一个功能,“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有一个总相和别相的差别。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这个心识的活动,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要把它做开合的差别,开合的不同。当然合起来说就是:

    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约现在因,记未来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就是,如果把现前一念心识合起来,整个过去、现在、未来,整个十法界过去现在的因果就在你一念心识;你从你这一念心识当中,可以看到你的过去,也可以看到你未来的生命相貌。简单的说,就是一念心识就代表了你整个生命的所有。

    但是开出来就是三能变:有异熟的功能,有思量的功能,有了境的功能。这个异熟当然是一个仓库了,阿赖耶是藏,它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含藏无量无边的业力。这思量当然是一个染污的根源,它在这个广大的仓库当中捏造一个主宰的我,使令这个阿赖耶识的业力变成有力量得果报。但是,第七、第八本身没有调伏,没有修持的功能,它没有转变自己的功能。

    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第六意识了,“差别有六种”;就是你真正在心识当中,引导你趋向光明,引导你趋向离苦得乐的,这个第三能变是站在一个主导的角色。你的生命是趋向于痛苦,趋向于安乐,第六意识站在一个主导的角色;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它是主导的。你可以使令第六意识放纵,让它在广大的五欲境界活动,来增长你心中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痛苦;它也可以在三宝的境界发菩提心,修习止观,调伏你的烦恼,积集广大的功德,使令你的阿赖耶识变成一个广大的功德,使令你未来的生命充满安乐,它也可以。

    关键点在这个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

    所以我们现在讨论到整个心识的主导中,站在主导中心的一个“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是我们心识的一个主导的地位。我们趋向于善良,趋向于邪恶,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主要还是第六意识。这个前面的思量能变和异熟能变,它们本身没有引导的功能,它们只能随顺过去的习惯去作用。它过去是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要调整它,是要靠第六意识修观,否则它自己不能调整自己。

    【学员提问】:可不可以请主任再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自相”。

    【师父答疑】: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自相就是我们去了解这个东西,我们不要用名言,这一念心直接跟这个境界接触,取到它的相貌,如镜取相,不带名言。比如说我们看这个花,我们心中不要说它是花,这个时候我们取到它的自之体相,在某一个时间,在某一个空间,我们去了别一个花的境界。但是心中开始产生花的影相的时候,心中开始名言活动了,其实我们跟现前的境界已经脱轨了,我们开始在注意心中的名言了;这个时候,对它是共相了。

    共相就是共于一切法。就是我们心中出现名言的时候,我们开始注意我们心中的名言了,是不是,我们跟现前的花已经脱离了,那我们开始在共相在分别它了;这个花,有净律寺的花,有莲因寺的花,那就不同了。我们眼睛在看这个花,但是心中在思惟的已经不是这个花了,是我们过去所了解的各式各样的名言在那个地方分别,那是共相的分别了,就是夹带名言的就是共相分别,是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那是不是我们看到任何境界的第一念都一定是自性分别。

    【师父答疑】:是的,第一念的话,多分都是自性分别;但是第二念以后,第六意识一定会带动名言,这习惯了,你一定会心中会带动名言。当然这个福报大的人,他名言好一点,他经常看到什么都很快乐;同样的境界,福报大的人,比较厚道的人,他会往好的名言去安立。刻薄的人,他看到第一念的时候,他安立比较差的名言。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是受用自己的名言,我们只有第一念去受用外境,第二念以后都是受用自己的名言,是这样子。所以为什么我们三十几个住在一起,每一个人心中的感受会不同,那我们安立的名言不同。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