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妙音0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5面,这一大科是说明第三能变的相貌。前面的偈颂主要是讲到前六识的心王的了别的情况,这以下的偈颂是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我们看偈颂: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这个是讲到第三能变——了境能变,它在六尘的境界活动的时候,所相应的心所有法。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覆解徧行、别境二种心所也。
这个地方是重复的解释五遍行和五别境,两种的心所的相貌。
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触等指的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因为它能够普遍的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上活动,所以叫做普遍。前面在初能变已经讲过了,就不再详细的分别。
别境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遍行当然是普遍的在一切的境界活动,这个别境呢,是在一个各别的境界活动。首先我们看欲:
欲——缘所乐观境;胜解——缘决定境;
念——缘所曾习境;定慧——缘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也。馀如百法中释。
这个五别境,它们都有它各别的活动的境界;比如说这个「欲」,这个欲就是希望的意思;这个希望它的活动呢,是在所欲观境——它所希望去观察的境界,当然也可能是一个五欲的境界,也可能是一个三宝的境界。换句话说,它所不欲观察的境界,不可能生起这个欲的心所。
「胜解」,这个就是一个坚定的理解,这种理解,它的了别的境界是缘决定境;如果是一个犹豫不决的境界,那不能生起胜解,胜解的活动,一定是在决定的境界。
「念」,是“缘所曾习境”。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它的活动范围就是这件事情它曾经有所闻思过,如果它没有闻思过这种境界,它不能生起念心所,不可以,不能明记不忘。
这个定和慧,定就是「于所观境,专注不散」,叫定。这个慧呢,就是「于所观境,加以拣择」,能够加以拣择,抉择,都是在所观境;或者是佛号的境界,或者是咒语的境界,乃至于这个佛像的境界等等,它都是在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它们所攀缘的境缘是各种各种不同的,每一个都各式各样不同。不像遍行,它们五个心所是在同一个境界活动,这个遍行是五个心所在同一个境界活动;别境是五个心所在各别的境界活动,你有你活动的境界,我有我活动的境界,那叫别境,所以这个地方叫“所缘事不同”,这个是在形容别境它们缘的境界是有差异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附表第十三,在《成唯识论》讲到一个“十大地法”。先解释地,这个大地这个地,这个大地就是依止的意思,依止。说这个大地是一切草木所依止,一切草木都依止大地才能够生长;我们心中的坚固的念头,也是要依止这十个法才能够生起,所以这十个法以大地来做一个譬喻;这十个法门就像大地一样,能够生长善恶的念头,这叫十大地法。这十个法指的是五遍行和五别境,这个地方我们拣别一下;我们心念的生起,也可能起善念,也可能起恶念,这当中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是任运转生的。这个任运转生呢,就是说由于我们过去的业种子,再跟外在的境界一接触就生起了念头,心随境转;我们本身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善恶的种子,然后遇到了境缘的刺激,就生起了善念、恶念;当然可能到了染污的境界我们生起了恶念,到了三宝的境界生起善念。这种情况呢,就不是这个十大地法,那主要的就是五遍行了,这个五遍行就是触,触来引导,触,作意,受,想,思。就是《成唯识论》说的这个五遍行,是由触来引导。
就是我跟什么境界接触,我就生起什么念头,我到了染污的境界,我就生起了恶念;我遇到三宝的清净的境界,我就生起了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种情况呢,这种念头是任运转生的。这个多数就是一种等流习气,你过去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今生也就怎么样。
这个十大地法主要是讲第二种情况,就是念头的第二种是作意引生的;就是透过你这个作意,而引生触、受、想、思,你刻意去栽培的;当然你也可能刻意去栽培善念,也可能栽培恶念。所以这个十大地法,就是由这个作意引生触,而引生受、想、思。那么我们来看,我们这个
十大地法的次第:
是由慧——慧心所当然是最主要的了,这个慧当然是要有这个念和定做基础;引生胜解,引生欲;然后引生作意,触受想思,然后再引生善恶念。我们先从这个作意讲起。
一、作意:我们一个心念的生起,第一念就是作意,从这个十大地法当中就是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个警觉,警觉令起心种,就是把这个心念加以警觉。比如说我现在在打妄想,欸,到最后变成一种烦恼,烦恼活动了,这个时候我们警觉作意,欸,我不能打这个妄想,这个妄想会引生我痛苦果报的,我们开始念佛,忆佛念佛。这个时候作意它会引导你从妄想当中解脱出来,而强迫你的念头去忆持佛号——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而这样子的力量就是作意,它能够把你的念头加以警觉,引导你趋向于你要所缘的境界;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如果如理作意,那是一个清净的;如果是不如理作意,那是染污的;假设我们以念佛来说,那当然是如理作意。
二、触:作意了以后就是触。我们刚开始只是有一种念佛的作意,但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还没有跟佛号正式的接触;说是本尊相应法,什么叫做跟弥陀相应呢,一句弥陀念诵听。印光大师说,“念从心起”,这个时候我们想要念佛的心从内心当中作意,这个时候心中没有佛号的声相;“声从口出”,这个嘴巴的振动创造了一个所缘境的声相,那么当我们创造一个声相以后,再把它“音从耳入”听回去,这个时候,正式的入了“触”,就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性,跟阿弥陀佛的大功德正式的接触了。所以作意它引生这个触,我们会跟我们所要接触的境界,心跟境正式的接触;这个时候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跟佛的大功德的这个境界,正式的接触。
三、受:接触了以后就有受,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当然我们这个心跟佛号接触,说是“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这个苦恼扰动的心跟万德洪名一接触的时候,内心当中有寂静安乐的感受出现,有各式各样的殊胜的乐受。
四、想:有受以后就有想,开始生起很多的名言。如果我们这个时候是作意要修止,名言比较少,应该就只有佛号的名言,心中在佛号是无分别住的,但是佛号的名言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是修观,那名言就比较多了。那就把极乐世界的名号,再开展出来极乐世界的广大的依正的功德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正报妙,依报妙;那这个时候,名言就很多了。所以这个想,就是施设种种的名言,在这个名言的境界里面加以取相分别。
五、思:那么由这个想,就带动这个思,开始造业了,这个业性的开始就是思心所,造业。
寻伺:这个思心所的下一步就是寻伺。寻伺当然是有恶寻伺和善寻伺,就带动了善念、恶念;如果是在三宝的境界,由这个“作意,触受想思”以后,可能我们会带动了信心、惭愧心,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有种种的善心生起了。就是在这个作意所引导的情况之下,就是这样的情况。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问,我这样的如理作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就往前推。
一、欲:这个念头也不是有自性的,一切法是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作意心所是由欲——心中的希望而来的。有些人他对今生生命的希望是追求五欲乐,以追求五欲乐为他生命的目标;他这个人的作意,多分来说是在五欲的境界活动,多分;他很难来到三宝的境界活动,他也不太会来参加寺庙的活动,因为他根本没有这样的作意,他为什么没有这个作意呢,因为他没有这个希望。有些人他的希望是往生极乐世界,那又不同了;他这样的这种希望,就容易带动他心中的作意,经常在阿弥陀佛的圣德这方面不断的活动,忆佛念佛。所以他有各式各样的希望,就会引生各式各样的作意。
藕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希望对一个人影响很大。他说,小乘的学者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却进入了偏空涅槃,到了一种自受用的境界。大乘的菩萨也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却能够从空出假,生起大悲心,广度众生,成就他受用的功德;为什么呢?为什么两个人都观一切法空,有这两种不同的相貌呢?因为心中的希望不同。一种是发出离心,他只希望成就自利的功德;一种是发大悲心,菩提心,他要能够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之所以为什么同样观一切法空会有两个不同的相貌,因为心中的希望不同,他所带动的作意不同。
你看我们中国佛教史,在南北朝,南北朝是佛教可以说刚刚兴盛的时代,就是佛图澄大师进来以后,带动了整个佛法的兴盛;佛图澄大师的一个徒弟,就是道安大师,道安大师是弘扬《般若经》的,很多的王公大臣都做他的学生,听他讲《般若经》。有人就问这个大师说,他说你的学生当中有很多王公大臣学《般若经》,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们为什么学了《般若经》以后,来到朝廷的时候,还是彼此的勾心斗角,完全没有改变。
大师说,因为他们学《般若经》,没有要成就佛道的心情;他们学《般若经》,只是在这个乱世当中,找一个暂时的精神皈依处而已;他没有说观一切法空来断烦恼,没有这样的心情。因为这南北朝战事太混乱了;暂时观一切法空,让内心当中安顿一下,休息一下,这样子而已,休息好了继续斗。那么这样子,没有想要解脱的希望,这个法对你没有力量,没有增上的力量。
像那个,我们研究那个《孔子传》也是那个意思。你看孔夫子那个时代,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什么会礼崩乐坏?那些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不是老百姓,都是读书人,都是那些士大夫,通达礼乐的人,都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他们做出僭越礼的事情。孔夫子他老人家看出这个问题了,所以孔夫子他在弘扬礼的时候,他一方面传承了周礼的制度,他还提出了这个仁道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在读圣贤书,学圣贤之道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种心情,一种仁者爱人的心情。就是你为什么学礼,你学这些技术干什么?你是发自内心一种爱护人民的心情来学礼;这样子,这个礼的学习对众生有帮助,就是有这个欲,希望人民离苦得乐的心情;如果你学这个礼是为了你的私欲,那么这样子学这个礼,那是祸 国殃民。所以我们不要忽略一个人的希望,这个是你整个生命的方向的拟定。
我们今生会造很多的善业,修习很多的法门,但是这个目标在哪里,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所以《成唯识论》当中它讲说,它说如果单单是作意触受想思,这样的一种心所,五遍行没有多大力量;这个十大地法的重点在这个“欲”,就是你这个作意当中加一个欲——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那你这个五遍行不得了了,就是在五遍行当中,加一个欲,你要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那这个五遍行就变成一个有力量的一个念头,不管善念,恶念。就是你有一种希望在引导你的五遍行。
二、胜解:那么我们再问了,希望是怎么来的呢?它也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希望是由胜解来的。就是你对于你所决定的境界,能够生起坚定的理解,你为什么要追求五欲乐呢?你就认为五欲的快乐是你的皈依处,是一个大功德的境界;你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呢?你一定是经过你对极乐世界的理解,透过你的判断,说你愿生西方净土中。所以这个欲,是由于对于事情深入的观察所产生的理解,最后你才立定你这样的目标;怎么会有胜解呢,那就跟你心中的念定慧有关了。我们解释一下,当然主要是智慧——心中的抉择,但是这个智慧跟念和定有关。
三、念:就是说我们要成立一个明确的智慧,它决定不是在散乱心,一定要先有念,心于所缘境能够明记不忘。你一定有一个所缘境,或者念佛,或者持咒,调伏心中的散乱和昏沉。
四、定:由这个念的加强,到了定,心于所缘专注不散。这个时候心中破除了粗的昏沉掉举,现出一种明了寂静的相貌,就是到定。
五、慧:定中起观,这个是关键点,就是智慧的观察,观察生命的真相。这个观察生命的真相为了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观察生命的真相呢?我们讲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生命就是一个心识的流动,而这当中呢,你一定要先确定你生命的目标在哪里,你这个心识的流动要引导它到哪一个方向去。
我们先姑且不要说断恶修善这样的差别法门,就是你在修行的大方向,一定要立定一个目标,你修行的目的是为什么?这当中非常重要;当然这当中,绝对不是仰信,一定是如实的观察。
我们在生命当中的大方向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五欲的乐,五欲的安乐;第二个是圣道的安乐,大方向是这两个,离苦得乐。这两种快乐有差别。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到有十五种差别,五欲乐和圣道乐;我们不要讲那么多了,我们把这十五个可以融通成三个,把它会成三个:
第一个、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
说我们过去也曾经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里面接触的时候,产生了乐受;那么我们来到三宝的境界,我们拜一部八十八佛,拜完以后静坐,忆佛念佛,欸,心中也有乐受;这两个乐受,有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这个障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五欲境界里面产生的乐受,那个乐的感受有三种障碍,含藏了三种障碍:
第一个烦恼障,这个五欲的快乐当中会带动烦恼的活动,贪嗔痴慢疑。那么烦恼的活动本身是一个扰动相,它不是寂静相;不像圣道的安乐,你在佛堂当中诵经念佛,那种安乐是寂静的,是无障碍的。那么扰动相本身对快乐的感受,本身就是破坏的,因为快乐的扩大增长一定是寂静的,所以这个扰动的过程当中障碍你的安乐,让你的安乐的程度降低了——烦恼障。
第二个罪业障碍你的安乐,当然烦恼一活动就是罪业了;我们讲到罪业会让你不安,你心情的不安,这件事情也障碍你的安乐,虽然你在五欲的境界得到乐受,但这个乐受有罪业的这个加持在里面,使令你心不安,所以这个乐也有障碍。
第三个报障,这个老病死,你身体有老病死的这个因缘出现,也是障碍你的安乐。
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说这个世间的欲乐,它有烦恼障、罪障、报障的夹杂,所以它比不上圣道乐,因为圣道乐的本身,它夹带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是寂静的,是无障碍的;所以这个地方有第一层的差别,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
第二个、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这个世间的欲乐,它要等待很多的因缘的具足才能够出现,只要有一个因缘有所欠缺,这五欲的快乐就不能出现,所以它非常容易破坏。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讲到这个死亡,说这个世间的欲乐再怎么样的殊胜,你不能带它到来世,会被死亡所破坏,不能相续到来世;但是圣道的安乐能够相续到来世,你今生当中栽培一个佛法的善根,成就一个菩提,成就一个波罗蜜,你来生的时候,有些人一出生的时候心情就经常保持快乐,就是安详的,有点境界刺激他,他无所谓,他那个乐受在心中出现很久。为什么呢?他就是有修行了戒定慧的力量,有那种波罗蜜的功德,所以圣道的安乐,能够延续到来生;但是你今生在享受五欲快乐的时候,用这个善业力享受五欲的快乐,你死亡的时候完全破坏了,到来生的时候,完全没有影响了。
就是这个世间的欲乐它不坚固,它很容易破坏,你追求的过程很复杂、很辛苦,但是得到以后很容易破坏;而圣道的安乐你得到以后,它能够「恒转如瀑流」,也可以这样讲,相续不断的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的引导你这一念心经常保持吉祥安乐的境界,它能够相续到来生,它坚固不可破坏;乃至于你到三恶道去,你所栽培的善根都不破坏;所以它有这个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第三个、解脱非解脱的差别。
这个世间的五欲乐在受用的时候,它对于生死的苦恼没有解脱的力量。你今天福报很大,你享受五欲乐,但是你过去也有罪业,罪业出现苦恼境界要障碍你的时候,你那个五欲的快乐对苦恼没有免疫性,它对苦恼没有对治性,它不能解脱苦恼;那么这个圣道的安乐,它对于苦恼有解脱的力量。就是你在心中有这个修持的戒定慧的力量,产生的乐受,那种寂静安乐的乐受跟苦恼境界接触的时候,它对苦恼有对治力,有调伏力,它能够解脱苦恼,有这个解脱和非解脱的差别。
所以我们今天的希望,是在寂静的心当中透过对生命的观察,而拟定了一个方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老实一点说,我们心中还有很多的烦恼和罪业还没有调伏,还没有忏除,但是你大方向,你经常去观察五欲乐的过失,去观察这个圣道乐的功德,你真实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在你的心中拟定一个大方向,那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了。说我这个船,我也懈怠啊,我这个船没什么动力,这当中还有烦恼障碍我,罪业障碍我,很多的暴风雨;但是我这个船有一个目标了,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风也吹,雨也打,但是我七弄八弄,我还是朝着这个大方向的目标在走。这个人有目标,他再怎么走,他总是往目标在前进的。说是这个人完全没目标,他走两天,进进退退,一辈子在原地打转。
所以我们不要忽略智慧的观察,你一定要经常去思惟五欲的过失,圣道的功德,带动这样的一种胜解,带动一种追求圣道的希望,由这个希望你就能够带动如理的作意触受想思,乃至于带动种种的善念去对治你的烦恼。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点,还是在这个慧。
我们讲这个临命终,临命终的因缘有随业往生和随念往生:
随业往生:那当然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这个第三能变完全失去了主导功能。他这一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去观察这个生命的真相,产生希望。所以一般的人都是随业往生,临终的时候赶快送到医院去,急救、干什么、打针、插管;最后一口气不来,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什么业力现前就随业力去了,可能到天上去,也可能到三恶道去。
随念往生:这个是我们在修净土要掌握的这一点。就是说,你平常要利用你的第六意识在寂静当中栽培一个强大的心念;这个心念当然是主要以止观为主,带动了一个心中往生的愿望,往生的作意触受想思。当然临命终的时候,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可能会有一些业力现前,但是你用你强大的念头来引导你的业力,就是用第三能变来引导初能变。心能造业,但是心也能够转业。
所以为什么临命终人,你不要给他打吗啡。打吗啡没有痛的感受,但是你这个吗啡一打,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暗钝了,糟糕了;他修持一辈子,现在第六意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这个时候就是要靠那个第六意识忆佛念佛,随念往生,由这个念力来转罪业,结果他念力提不起来那完了;所以临终的开导一定要提前做。
就是这个人已经到了加护病房了,头脑清楚的时候赶快做心理建设,赶快带着他修止观。所以密宗他们那个临终开导,是带他修止观,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把他平常在佛堂当中所栽培的正念带动起来,依止这个强大的念头,去刺激他的善业,把善业引生起来得果报。就是在这个三能变当中,以第三能变的了境能变来引导你的阿赖耶识,当然这个你平常就要用功。那是你平常有这样的用功的功夫,临命终再遇到善知识开导的增上缘,那你这个生命就有希望了,这就是十大地法。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能不能主任再把那个业障…烦恼障,业障再解释一下。
【师父答疑】:业障,这个业主要是讲罪业,当然这个罪业指的是还没有得果报的罪业。这个罪业,它本身在我们阿赖耶识的内心的深处,使令我们不安;所以有罪业的人,他就是扰动不安。那不安稳的话,它浅的来说障碍你的安乐,深的来说,障碍你修学圣道;有些人他修学圣道,他念佛就是不能专心,这就是有罪业;那么他听闻佛法,听了半天也没办法听懂,为什么呢?他过去有谤法的罪业,老师讲的很清楚他就是听不懂,或者听懂了以后马上忘掉,他这就是有罪障。就是他烦恼也不是很重,但是他过去有这个谤法和五逆的罪业,使令他要熏修戒定慧有困难,有一种负面的力量来障碍他,那这个就要勤加忏悔了。就是罪障障碍你的安乐,障碍你的圣道,就是这样子。
不过当然这件事情还是事在人为了,你第六意识肯努力啊。我们在研究这个心识,我们一定要掌握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它对生命有一个完全主导的力量,「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能转业」。你的第六意识你不好好利用,你让第六意识老是保持散散乱乱,暗暗钝钝的,那你要转业就很难了。你第六意识愿意修止观,那这件事情就有变化。
我们前面也讲到,说是「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说我们今天栽培一个善业,满设恒沙界的珍宝去供养佛陀,这是一个广大的善业,当然这个善业被阿赖耶识保存了。这样的因缘,比不上你用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去在短暂的一日一夜当中修止观的力量大,这一日一夜的止观的力量,超过你在阿赖耶识中多一个善业。
因为你在阿赖耶识中多一个善业,这个善业不见得马上得果报;就算得果报,到天上去,把这个善业释放出来一期的快乐,回到人间,你还是原封不动;你那个“恒转如瀑流”的那个水流,还是没有大方向改变。
但是你第六意识能够修止观,成就一个坚定的「欲,胜解,念,定,慧和作意」,产生一个坚定的成就极乐世界的欲望,成就一种这样的希望和这样的作意,那对你生命的水流是一个大方向的引导,跟你阿赖耶识当中增加一个善业,那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我们在佛堂当中修止观,乃至于短暂的五分钟,那你都不要小看;我们可能这五分钟一念的相应,一念的觉悟,哎呀,这个生命是这样的,你突然间有所觉悟,有所感觉,出来以后你整个行为改变了,那整个生命是大方向改变了。跟你在外面去做慈善事业,你的思想念头没改变,但是阿赖耶识当中多一份的善业,那又不完全一样,这两种情况不一样。
所以这个十大地法的重点就是,教我们如何在心中栽培一个强大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引导我们的生命趋向于光明。虽然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你不要去触动它,就是由这个心念来转业,随念往生。我们如何能够在平常的忆佛念佛,对弥陀的信愿持名,栽培一个这样的强大的念头,到临终的时候,使令这个念头现前,引导我们的神识——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跟弥陀的功能感应道交。
就是由止观带动了胜解,由胜解带动心中的希望,由心中的希望带动我们如理的作意和触受想思,是这样子的,这叫十大地法。而这整个,主要是在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完成的。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说那烦恼障是属于名言,那业障是不是属于业种子,这样呢?
【师父答疑】:对,烦恼障属于名言种子,名言种子的生起主要是前七识,包括第六意识,还有第七意识——就是我法二执了;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跟我执,法执是有关的。我执、法执重的人,他的思想就不一样;我执、法执淡薄的人,思想也不一样;所以名言种子是前七识所熏习的。那业种子就不牵涉到第七识了,业种子只有前六识所造的。
这个名言种子完全受我执,法执的影响。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思想,和一个发菩提心人的思想,是不完全一样,就不一样了。所以这名言种子跟第二能变,跟第三能变都有关系,那主要是属于烦恼部分的。当然我执当然是引生烦恼障,所以一个人的烦恼粗重,跟我爱执的这个轻重都是有密切关系的;业种子那就完全是前六识所造的这个行为。
其实我们在对治方面,主要是对治烦恼。说忏悔业障,其实这个业障,无量无边的业障谁能够忏悔干净呢?你就是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站在净土的角度,偏重在改变你的念头。
你看阿罗汉,阿罗汉他所有的罪障都灭除了?也不可能嘛。他六生成就阿罗汉,他无量劫在生命当中打滚,造了多大的罪业,他跟我空的真理相应以后,入涅槃了,所有的罪障不能得果报了,其实就是“缘缺不生”。他无明灭则行灭,他已经没有去滋润这个罪业,没有滋润罪业的力量那个罪业不能起现行;我们真正业尽情空是成佛,才能真正业尽情空,那“金刚道后异熟空”,每一个人都带业修行的。那么说圣人他有业,他为什么不得果报呢?他没有烦恼的滋润,这个业不能得果报。所有的业种子的全部的消灭——金刚道后异熟空,成佛以后异熟识被破坏了。
所以我们真正的忏悔业障的重点在对治烦恼。
就是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你这一部分的烦恼被消灭了,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了,它没有这个烦恼的滋润。然后我们在这当中赶快栽培一个强大的忆佛念佛的念头,然后把这个净土的业调动起来,让净土的业先得果报,到了极乐世界,那好了,「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那个地方成就法身菩萨,再乘愿再来。这个时候所有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就永久不能得果报了,它没有增上缘,没有烦恼的滋润不能得果报。这个修行是这样子的。
不像是外道他有自性执,外道说这个业一定要全部受完才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怎么办呢,修苦行;躺在有刺的荆棘上刺在身上,躺在这个有冰水的地方把自己泡起来;为什么呢?我要灭我的罪。其实这个色身是没错,「罪从心起将心忏」,这个罪的关键点还是心中的烦恼,修无益的苦行…,他认为业是有定性的,一定要修苦行,用最快的速度把业给消灭,这个是错的。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是无自性;业是由心来摄持的,你心一转业就转了。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我们讲这个业,心去造业,还是由心引导这个业力,万法唯识嘛。所以我们学唯识学要往这样的真理上来会归。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这个是讲到第三能变——了境能变,它在六尘的境界活动的时候,所相应的心所有法。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覆解徧行、别境二种心所也。
这个地方是重复的解释五遍行和五别境,两种的心所的相貌。
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触等指的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因为它能够普遍的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上活动,所以叫做普遍。前面在初能变已经讲过了,就不再详细的分别。
别境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遍行当然是普遍的在一切的境界活动,这个别境呢,是在一个各别的境界活动。首先我们看欲:
欲——缘所乐观境;胜解——缘决定境;
念——缘所曾习境;定慧——缘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也。馀如百法中释。
这个五别境,它们都有它各别的活动的境界;比如说这个「欲」,这个欲就是希望的意思;这个希望它的活动呢,是在所欲观境——它所希望去观察的境界,当然也可能是一个五欲的境界,也可能是一个三宝的境界。换句话说,它所不欲观察的境界,不可能生起这个欲的心所。
「胜解」,这个就是一个坚定的理解,这种理解,它的了别的境界是缘决定境;如果是一个犹豫不决的境界,那不能生起胜解,胜解的活动,一定是在决定的境界。
「念」,是“缘所曾习境”。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它的活动范围就是这件事情它曾经有所闻思过,如果它没有闻思过这种境界,它不能生起念心所,不可以,不能明记不忘。
这个定和慧,定就是「于所观境,专注不散」,叫定。这个慧呢,就是「于所观境,加以拣择」,能够加以拣择,抉择,都是在所观境;或者是佛号的境界,或者是咒语的境界,乃至于这个佛像的境界等等,它都是在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它们所攀缘的境缘是各种各种不同的,每一个都各式各样不同。不像遍行,它们五个心所是在同一个境界活动,这个遍行是五个心所在同一个境界活动;别境是五个心所在各别的境界活动,你有你活动的境界,我有我活动的境界,那叫别境,所以这个地方叫“所缘事不同”,这个是在形容别境它们缘的境界是有差异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附表第十三,在《成唯识论》讲到一个“十大地法”。先解释地,这个大地这个地,这个大地就是依止的意思,依止。说这个大地是一切草木所依止,一切草木都依止大地才能够生长;我们心中的坚固的念头,也是要依止这十个法才能够生起,所以这十个法以大地来做一个譬喻;这十个法门就像大地一样,能够生长善恶的念头,这叫十大地法。这十个法指的是五遍行和五别境,这个地方我们拣别一下;我们心念的生起,也可能起善念,也可能起恶念,这当中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是任运转生的。这个任运转生呢,就是说由于我们过去的业种子,再跟外在的境界一接触就生起了念头,心随境转;我们本身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善恶的种子,然后遇到了境缘的刺激,就生起了善念、恶念;当然可能到了染污的境界我们生起了恶念,到了三宝的境界生起善念。这种情况呢,就不是这个十大地法,那主要的就是五遍行了,这个五遍行就是触,触来引导,触,作意,受,想,思。就是《成唯识论》说的这个五遍行,是由触来引导。
就是我跟什么境界接触,我就生起什么念头,我到了染污的境界,我就生起了恶念;我遇到三宝的清净的境界,我就生起了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种情况呢,这种念头是任运转生的。这个多数就是一种等流习气,你过去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今生也就怎么样。
这个十大地法主要是讲第二种情况,就是念头的第二种是作意引生的;就是透过你这个作意,而引生触、受、想、思,你刻意去栽培的;当然你也可能刻意去栽培善念,也可能栽培恶念。所以这个十大地法,就是由这个作意引生触,而引生受、想、思。那么我们来看,我们这个
十大地法的次第:
是由慧——慧心所当然是最主要的了,这个慧当然是要有这个念和定做基础;引生胜解,引生欲;然后引生作意,触受想思,然后再引生善恶念。我们先从这个作意讲起。
一、作意:我们一个心念的生起,第一念就是作意,从这个十大地法当中就是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个警觉,警觉令起心种,就是把这个心念加以警觉。比如说我现在在打妄想,欸,到最后变成一种烦恼,烦恼活动了,这个时候我们警觉作意,欸,我不能打这个妄想,这个妄想会引生我痛苦果报的,我们开始念佛,忆佛念佛。这个时候作意它会引导你从妄想当中解脱出来,而强迫你的念头去忆持佛号——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而这样子的力量就是作意,它能够把你的念头加以警觉,引导你趋向于你要所缘的境界;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如果如理作意,那是一个清净的;如果是不如理作意,那是染污的;假设我们以念佛来说,那当然是如理作意。
二、触:作意了以后就是触。我们刚开始只是有一种念佛的作意,但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还没有跟佛号正式的接触;说是本尊相应法,什么叫做跟弥陀相应呢,一句弥陀念诵听。印光大师说,“念从心起”,这个时候我们想要念佛的心从内心当中作意,这个时候心中没有佛号的声相;“声从口出”,这个嘴巴的振动创造了一个所缘境的声相,那么当我们创造一个声相以后,再把它“音从耳入”听回去,这个时候,正式的入了“触”,就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性,跟阿弥陀佛的大功德正式的接触了。所以作意它引生这个触,我们会跟我们所要接触的境界,心跟境正式的接触;这个时候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跟佛的大功德的这个境界,正式的接触。
三、受:接触了以后就有受,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当然我们这个心跟佛号接触,说是“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这个苦恼扰动的心跟万德洪名一接触的时候,内心当中有寂静安乐的感受出现,有各式各样的殊胜的乐受。
四、想:有受以后就有想,开始生起很多的名言。如果我们这个时候是作意要修止,名言比较少,应该就只有佛号的名言,心中在佛号是无分别住的,但是佛号的名言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是修观,那名言就比较多了。那就把极乐世界的名号,再开展出来极乐世界的广大的依正的功德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正报妙,依报妙;那这个时候,名言就很多了。所以这个想,就是施设种种的名言,在这个名言的境界里面加以取相分别。
五、思:那么由这个想,就带动这个思,开始造业了,这个业性的开始就是思心所,造业。
寻伺:这个思心所的下一步就是寻伺。寻伺当然是有恶寻伺和善寻伺,就带动了善念、恶念;如果是在三宝的境界,由这个“作意,触受想思”以后,可能我们会带动了信心、惭愧心,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有种种的善心生起了。就是在这个作意所引导的情况之下,就是这样的情况。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问,我这样的如理作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就往前推。
一、欲:这个念头也不是有自性的,一切法是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作意心所是由欲——心中的希望而来的。有些人他对今生生命的希望是追求五欲乐,以追求五欲乐为他生命的目标;他这个人的作意,多分来说是在五欲的境界活动,多分;他很难来到三宝的境界活动,他也不太会来参加寺庙的活动,因为他根本没有这样的作意,他为什么没有这个作意呢,因为他没有这个希望。有些人他的希望是往生极乐世界,那又不同了;他这样的这种希望,就容易带动他心中的作意,经常在阿弥陀佛的圣德这方面不断的活动,忆佛念佛。所以他有各式各样的希望,就会引生各式各样的作意。
藕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希望对一个人影响很大。他说,小乘的学者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却进入了偏空涅槃,到了一种自受用的境界。大乘的菩萨也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却能够从空出假,生起大悲心,广度众生,成就他受用的功德;为什么呢?为什么两个人都观一切法空,有这两种不同的相貌呢?因为心中的希望不同。一种是发出离心,他只希望成就自利的功德;一种是发大悲心,菩提心,他要能够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之所以为什么同样观一切法空会有两个不同的相貌,因为心中的希望不同,他所带动的作意不同。
你看我们中国佛教史,在南北朝,南北朝是佛教可以说刚刚兴盛的时代,就是佛图澄大师进来以后,带动了整个佛法的兴盛;佛图澄大师的一个徒弟,就是道安大师,道安大师是弘扬《般若经》的,很多的王公大臣都做他的学生,听他讲《般若经》。有人就问这个大师说,他说你的学生当中有很多王公大臣学《般若经》,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们为什么学了《般若经》以后,来到朝廷的时候,还是彼此的勾心斗角,完全没有改变。
大师说,因为他们学《般若经》,没有要成就佛道的心情;他们学《般若经》,只是在这个乱世当中,找一个暂时的精神皈依处而已;他没有说观一切法空来断烦恼,没有这样的心情。因为这南北朝战事太混乱了;暂时观一切法空,让内心当中安顿一下,休息一下,这样子而已,休息好了继续斗。那么这样子,没有想要解脱的希望,这个法对你没有力量,没有增上的力量。
像那个,我们研究那个《孔子传》也是那个意思。你看孔夫子那个时代,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什么会礼崩乐坏?那些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不是老百姓,都是读书人,都是那些士大夫,通达礼乐的人,都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他们做出僭越礼的事情。孔夫子他老人家看出这个问题了,所以孔夫子他在弘扬礼的时候,他一方面传承了周礼的制度,他还提出了这个仁道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在读圣贤书,学圣贤之道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种心情,一种仁者爱人的心情。就是你为什么学礼,你学这些技术干什么?你是发自内心一种爱护人民的心情来学礼;这样子,这个礼的学习对众生有帮助,就是有这个欲,希望人民离苦得乐的心情;如果你学这个礼是为了你的私欲,那么这样子学这个礼,那是祸 国殃民。所以我们不要忽略一个人的希望,这个是你整个生命的方向的拟定。
我们今生会造很多的善业,修习很多的法门,但是这个目标在哪里,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所以《成唯识论》当中它讲说,它说如果单单是作意触受想思,这样的一种心所,五遍行没有多大力量;这个十大地法的重点在这个“欲”,就是你这个作意当中加一个欲——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那你这个五遍行不得了了,就是在五遍行当中,加一个欲,你要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那这个五遍行就变成一个有力量的一个念头,不管善念,恶念。就是你有一种希望在引导你的五遍行。
二、胜解:那么我们再问了,希望是怎么来的呢?它也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希望是由胜解来的。就是你对于你所决定的境界,能够生起坚定的理解,你为什么要追求五欲乐呢?你就认为五欲的快乐是你的皈依处,是一个大功德的境界;你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呢?你一定是经过你对极乐世界的理解,透过你的判断,说你愿生西方净土中。所以这个欲,是由于对于事情深入的观察所产生的理解,最后你才立定你这样的目标;怎么会有胜解呢,那就跟你心中的念定慧有关了。我们解释一下,当然主要是智慧——心中的抉择,但是这个智慧跟念和定有关。
三、念:就是说我们要成立一个明确的智慧,它决定不是在散乱心,一定要先有念,心于所缘境能够明记不忘。你一定有一个所缘境,或者念佛,或者持咒,调伏心中的散乱和昏沉。
四、定:由这个念的加强,到了定,心于所缘专注不散。这个时候心中破除了粗的昏沉掉举,现出一种明了寂静的相貌,就是到定。
五、慧:定中起观,这个是关键点,就是智慧的观察,观察生命的真相。这个观察生命的真相为了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观察生命的真相呢?我们讲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生命就是一个心识的流动,而这当中呢,你一定要先确定你生命的目标在哪里,你这个心识的流动要引导它到哪一个方向去。
我们先姑且不要说断恶修善这样的差别法门,就是你在修行的大方向,一定要立定一个目标,你修行的目的是为什么?这当中非常重要;当然这当中,绝对不是仰信,一定是如实的观察。
我们在生命当中的大方向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五欲的乐,五欲的安乐;第二个是圣道的安乐,大方向是这两个,离苦得乐。这两种快乐有差别。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到有十五种差别,五欲乐和圣道乐;我们不要讲那么多了,我们把这十五个可以融通成三个,把它会成三个:
第一个、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
说我们过去也曾经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里面接触的时候,产生了乐受;那么我们来到三宝的境界,我们拜一部八十八佛,拜完以后静坐,忆佛念佛,欸,心中也有乐受;这两个乐受,有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这个障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五欲境界里面产生的乐受,那个乐的感受有三种障碍,含藏了三种障碍:
第一个烦恼障,这个五欲的快乐当中会带动烦恼的活动,贪嗔痴慢疑。那么烦恼的活动本身是一个扰动相,它不是寂静相;不像圣道的安乐,你在佛堂当中诵经念佛,那种安乐是寂静的,是无障碍的。那么扰动相本身对快乐的感受,本身就是破坏的,因为快乐的扩大增长一定是寂静的,所以这个扰动的过程当中障碍你的安乐,让你的安乐的程度降低了——烦恼障。
第二个罪业障碍你的安乐,当然烦恼一活动就是罪业了;我们讲到罪业会让你不安,你心情的不安,这件事情也障碍你的安乐,虽然你在五欲的境界得到乐受,但这个乐受有罪业的这个加持在里面,使令你心不安,所以这个乐也有障碍。
第三个报障,这个老病死,你身体有老病死的这个因缘出现,也是障碍你的安乐。
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说这个世间的欲乐,它有烦恼障、罪障、报障的夹杂,所以它比不上圣道乐,因为圣道乐的本身,它夹带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是寂静的,是无障碍的;所以这个地方有第一层的差别,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
第二个、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这个世间的欲乐,它要等待很多的因缘的具足才能够出现,只要有一个因缘有所欠缺,这五欲的快乐就不能出现,所以它非常容易破坏。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讲到这个死亡,说这个世间的欲乐再怎么样的殊胜,你不能带它到来世,会被死亡所破坏,不能相续到来世;但是圣道的安乐能够相续到来世,你今生当中栽培一个佛法的善根,成就一个菩提,成就一个波罗蜜,你来生的时候,有些人一出生的时候心情就经常保持快乐,就是安详的,有点境界刺激他,他无所谓,他那个乐受在心中出现很久。为什么呢?他就是有修行了戒定慧的力量,有那种波罗蜜的功德,所以圣道的安乐,能够延续到来生;但是你今生在享受五欲快乐的时候,用这个善业力享受五欲的快乐,你死亡的时候完全破坏了,到来生的时候,完全没有影响了。
就是这个世间的欲乐它不坚固,它很容易破坏,你追求的过程很复杂、很辛苦,但是得到以后很容易破坏;而圣道的安乐你得到以后,它能够「恒转如瀑流」,也可以这样讲,相续不断的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的引导你这一念心经常保持吉祥安乐的境界,它能够相续到来生,它坚固不可破坏;乃至于你到三恶道去,你所栽培的善根都不破坏;所以它有这个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第三个、解脱非解脱的差别。
这个世间的五欲乐在受用的时候,它对于生死的苦恼没有解脱的力量。你今天福报很大,你享受五欲乐,但是你过去也有罪业,罪业出现苦恼境界要障碍你的时候,你那个五欲的快乐对苦恼没有免疫性,它对苦恼没有对治性,它不能解脱苦恼;那么这个圣道的安乐,它对于苦恼有解脱的力量。就是你在心中有这个修持的戒定慧的力量,产生的乐受,那种寂静安乐的乐受跟苦恼境界接触的时候,它对苦恼有对治力,有调伏力,它能够解脱苦恼,有这个解脱和非解脱的差别。
所以我们今天的希望,是在寂静的心当中透过对生命的观察,而拟定了一个方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老实一点说,我们心中还有很多的烦恼和罪业还没有调伏,还没有忏除,但是你大方向,你经常去观察五欲乐的过失,去观察这个圣道乐的功德,你真实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在你的心中拟定一个大方向,那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了。说我这个船,我也懈怠啊,我这个船没什么动力,这当中还有烦恼障碍我,罪业障碍我,很多的暴风雨;但是我这个船有一个目标了,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风也吹,雨也打,但是我七弄八弄,我还是朝着这个大方向的目标在走。这个人有目标,他再怎么走,他总是往目标在前进的。说是这个人完全没目标,他走两天,进进退退,一辈子在原地打转。
所以我们不要忽略智慧的观察,你一定要经常去思惟五欲的过失,圣道的功德,带动这样的一种胜解,带动一种追求圣道的希望,由这个希望你就能够带动如理的作意触受想思,乃至于带动种种的善念去对治你的烦恼。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点,还是在这个慧。
我们讲这个临命终,临命终的因缘有随业往生和随念往生:
随业往生:那当然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这个第三能变完全失去了主导功能。他这一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去观察这个生命的真相,产生希望。所以一般的人都是随业往生,临终的时候赶快送到医院去,急救、干什么、打针、插管;最后一口气不来,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什么业力现前就随业力去了,可能到天上去,也可能到三恶道去。
随念往生:这个是我们在修净土要掌握的这一点。就是说,你平常要利用你的第六意识在寂静当中栽培一个强大的心念;这个心念当然是主要以止观为主,带动了一个心中往生的愿望,往生的作意触受想思。当然临命终的时候,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可能会有一些业力现前,但是你用你强大的念头来引导你的业力,就是用第三能变来引导初能变。心能造业,但是心也能够转业。
所以为什么临命终人,你不要给他打吗啡。打吗啡没有痛的感受,但是你这个吗啡一打,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暗钝了,糟糕了;他修持一辈子,现在第六意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这个时候就是要靠那个第六意识忆佛念佛,随念往生,由这个念力来转罪业,结果他念力提不起来那完了;所以临终的开导一定要提前做。
就是这个人已经到了加护病房了,头脑清楚的时候赶快做心理建设,赶快带着他修止观。所以密宗他们那个临终开导,是带他修止观,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把他平常在佛堂当中所栽培的正念带动起来,依止这个强大的念头,去刺激他的善业,把善业引生起来得果报。就是在这个三能变当中,以第三能变的了境能变来引导你的阿赖耶识,当然这个你平常就要用功。那是你平常有这样的用功的功夫,临命终再遇到善知识开导的增上缘,那你这个生命就有希望了,这就是十大地法。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能不能主任再把那个业障…烦恼障,业障再解释一下。
【师父答疑】:业障,这个业主要是讲罪业,当然这个罪业指的是还没有得果报的罪业。这个罪业,它本身在我们阿赖耶识的内心的深处,使令我们不安;所以有罪业的人,他就是扰动不安。那不安稳的话,它浅的来说障碍你的安乐,深的来说,障碍你修学圣道;有些人他修学圣道,他念佛就是不能专心,这就是有罪业;那么他听闻佛法,听了半天也没办法听懂,为什么呢?他过去有谤法的罪业,老师讲的很清楚他就是听不懂,或者听懂了以后马上忘掉,他这就是有罪障。就是他烦恼也不是很重,但是他过去有这个谤法和五逆的罪业,使令他要熏修戒定慧有困难,有一种负面的力量来障碍他,那这个就要勤加忏悔了。就是罪障障碍你的安乐,障碍你的圣道,就是这样子。
不过当然这件事情还是事在人为了,你第六意识肯努力啊。我们在研究这个心识,我们一定要掌握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它对生命有一个完全主导的力量,「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能转业」。你的第六意识你不好好利用,你让第六意识老是保持散散乱乱,暗暗钝钝的,那你要转业就很难了。你第六意识愿意修止观,那这件事情就有变化。
我们前面也讲到,说是「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说我们今天栽培一个善业,满设恒沙界的珍宝去供养佛陀,这是一个广大的善业,当然这个善业被阿赖耶识保存了。这样的因缘,比不上你用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去在短暂的一日一夜当中修止观的力量大,这一日一夜的止观的力量,超过你在阿赖耶识中多一个善业。
因为你在阿赖耶识中多一个善业,这个善业不见得马上得果报;就算得果报,到天上去,把这个善业释放出来一期的快乐,回到人间,你还是原封不动;你那个“恒转如瀑流”的那个水流,还是没有大方向改变。
但是你第六意识能够修止观,成就一个坚定的「欲,胜解,念,定,慧和作意」,产生一个坚定的成就极乐世界的欲望,成就一种这样的希望和这样的作意,那对你生命的水流是一个大方向的引导,跟你阿赖耶识当中增加一个善业,那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我们在佛堂当中修止观,乃至于短暂的五分钟,那你都不要小看;我们可能这五分钟一念的相应,一念的觉悟,哎呀,这个生命是这样的,你突然间有所觉悟,有所感觉,出来以后你整个行为改变了,那整个生命是大方向改变了。跟你在外面去做慈善事业,你的思想念头没改变,但是阿赖耶识当中多一份的善业,那又不完全一样,这两种情况不一样。
所以这个十大地法的重点就是,教我们如何在心中栽培一个强大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引导我们的生命趋向于光明。虽然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你不要去触动它,就是由这个心念来转业,随念往生。我们如何能够在平常的忆佛念佛,对弥陀的信愿持名,栽培一个这样的强大的念头,到临终的时候,使令这个念头现前,引导我们的神识——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跟弥陀的功能感应道交。
就是由止观带动了胜解,由胜解带动心中的希望,由心中的希望带动我们如理的作意和触受想思,是这样子的,这叫十大地法。而这整个,主要是在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完成的。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说那烦恼障是属于名言,那业障是不是属于业种子,这样呢?
【师父答疑】:对,烦恼障属于名言种子,名言种子的生起主要是前七识,包括第六意识,还有第七意识——就是我法二执了;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跟我执,法执是有关的。我执、法执重的人,他的思想就不一样;我执、法执淡薄的人,思想也不一样;所以名言种子是前七识所熏习的。那业种子就不牵涉到第七识了,业种子只有前六识所造的。
这个名言种子完全受我执,法执的影响。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思想,和一个发菩提心人的思想,是不完全一样,就不一样了。所以这名言种子跟第二能变,跟第三能变都有关系,那主要是属于烦恼部分的。当然我执当然是引生烦恼障,所以一个人的烦恼粗重,跟我爱执的这个轻重都是有密切关系的;业种子那就完全是前六识所造的这个行为。
其实我们在对治方面,主要是对治烦恼。说忏悔业障,其实这个业障,无量无边的业障谁能够忏悔干净呢?你就是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站在净土的角度,偏重在改变你的念头。
你看阿罗汉,阿罗汉他所有的罪障都灭除了?也不可能嘛。他六生成就阿罗汉,他无量劫在生命当中打滚,造了多大的罪业,他跟我空的真理相应以后,入涅槃了,所有的罪障不能得果报了,其实就是“缘缺不生”。他无明灭则行灭,他已经没有去滋润这个罪业,没有滋润罪业的力量那个罪业不能起现行;我们真正业尽情空是成佛,才能真正业尽情空,那“金刚道后异熟空”,每一个人都带业修行的。那么说圣人他有业,他为什么不得果报呢?他没有烦恼的滋润,这个业不能得果报。所有的业种子的全部的消灭——金刚道后异熟空,成佛以后异熟识被破坏了。
所以我们真正的忏悔业障的重点在对治烦恼。
就是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你这一部分的烦恼被消灭了,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了,它没有这个烦恼的滋润。然后我们在这当中赶快栽培一个强大的忆佛念佛的念头,然后把这个净土的业调动起来,让净土的业先得果报,到了极乐世界,那好了,「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那个地方成就法身菩萨,再乘愿再来。这个时候所有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就永久不能得果报了,它没有增上缘,没有烦恼的滋润不能得果报。这个修行是这样子的。
不像是外道他有自性执,外道说这个业一定要全部受完才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怎么办呢,修苦行;躺在有刺的荆棘上刺在身上,躺在这个有冰水的地方把自己泡起来;为什么呢?我要灭我的罪。其实这个色身是没错,「罪从心起将心忏」,这个罪的关键点还是心中的烦恼,修无益的苦行…,他认为业是有定性的,一定要修苦行,用最快的速度把业给消灭,这个是错的。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是无自性;业是由心来摄持的,你心一转业就转了。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我们讲这个业,心去造业,还是由心引导这个业力,万法唯识嘛。所以我们学唯识学要往这样的真理上来会归。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