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7面,我们看这个偈颂: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狂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前面是讲到这个善良的心所,这以下讲到烦恼的心所。先解释这个烦恼,什么是烦恼呢,就是「烦躁扰动,恼害身心,故名烦恼」。说这以下心所的体性是烦躁扰动的,它是违背涅槃寂静,它是不寂静,违背涅槃法的。它的体性是烦躁扰动,它有什么作用呢,恼害身心。

    就是这个烦恼一发动的时候…我们本来是心平气和的,我们可能在佛堂用完功以后,内心心也平气也和;但是烦恼一活动以后,恼害身心,就是烦恼的本性是扰动的,它也使令我们的身心也扰动起来,它有这个作用,所以安立做烦恼。它本身是扰动相,它的出现也会带动我们的身心一起扰动,所以就违背了涅槃寂静之法,所以安立做烦恼。

    这个烦恼又安立做恶法,因为它能够引生我们此生他生痛苦的果报。它以下的活动,一次的活动,有一次的痛苦;两次的活动,两次的痛苦。所以安立做恶法。那么这当中,它这个地方是分成两大类:

    第一个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第二个、随烦恼是有二十个。

    先看根本烦恼:

    (四)根本烦恼六

    一、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根本烦恼第一个是贪,贪呢,就是对于这个“有、有具染着,染着为性,身苦为业”。我们对于这个三界可爱的果报的染着,就引生我们身心很多的痛苦了。我们一般人的心情,总是认为这个痛苦是外在的人、或者事情加注给我的;但是佛法的意思就是,痛苦是你内心的贪着,你对这件事情有所贪着,有所期待;所以这件事情它有变化的时候,不如你意的时候,你才生起痛苦。

    所以痛苦的根源是你内心的贪着心生起的。

    当然这个地方讲的很粗了,龙树菩萨把这个身苦,就是贪着五欲快乐的痛苦他开的详细。他说是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愄,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说我们一个修行人,去追求这个欲,或者是财富,各式各样的财富;或者是追求眷属,广泛的收摄很多的皈依弟子;那么财色名,第三个是追求名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个追求的过程不是快乐的,因为这当中是有逼恼,压力;有很多的愚痴众生都喜欢追求这种事情,当然这种境界不会多了,机会不多,大家只好就是有很多的压力。这个时候你追求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给你得到快乐,所以「诸欲求时苦」,在追求的过程当中你有这个逼迫的痛苦。

    得时多怖愄:好,你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努力的用功,财色名现前了,你的财富很多,很多的皈依的弟子,很大的声名地位,你应该快乐了吧?不对,「得时多怖愄」,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呢?你心中的压力虽然没有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怖愄;你很清楚这个境界是非常脆弱的,随时会破坏;所以你内心当中是一种不安、怖愄的心情,所以你得到以后,你内心还是很不快乐,就是怖愄的心情。

    那么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个因缘所生法它是无常败坏的,总有一天因缘有变化,财富失掉了,眷属离开你了,你的地位,名望都没有了,「失时怀忧恼」。你失掉以后,你的心情是什么呢——忧恼,忧愁苦恼,你也没有得到快乐。

    所以一切无乐时。事实上我们对于外在的五欲的境界的追求,不管是追求的过程,或者得到的过程,或者失坏的过程,都没有生起乐受。

    那没有生起乐受,我们为什么会有乐受呢?这个是我们的妄想生起的,是颠倒的。就是这个狗啮枯骨,说是一个饥饿的狗去啃这个枯骨,这骨头是没有肉,但是它把它的舌头咬破以后,流出这个血,它就认为这个血很甜美,事实上它是自己咬到自己的血,不是骨头能够给它快乐。

    这意思就是说呢,五欲的境界本身不是功德相,不是功德相你跟五欲的境界接触,你怎么会有乐受呢?就是那种虚妄心,这妄想自己捏造出来的;不像我们在三宝的境界用功,我们在佛堂当中拜佛、静坐、诵经,那内心当中有法喜,那是真实的;因为那个三宝本身就是一种功德,它可以释给你快乐,它本身就是功德相。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的。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这个法空观还没有很纯熟,所以我们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总是就是有这个取着心,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我空观是比较好修,法空观是非常微细的,菩萨都还有法执。所以我们刚开始说,完全是对于这个三界的这个财色名完全不贪,这当中就是要转换你的所缘境。

    转换所缘境呢,比如说在《维摩诘经》有一件事情,说是《维摩诘经》讲这个持世菩萨,(持是执持名号的持,世是世间的世)这个持世菩萨是一个出家比丘,是一个菩萨比丘。他有一天在佛堂里面打坐,在家里修止观;这个魔王呢就变现成这个释提桓因的相貌,带了一万两千个天女,到他的寮房去唱歌跳舞,主要的目的是要破坏他的止观。这个「释提桓因」他唱歌跳舞以后,就赞叹这个持世菩萨说,善哉比丘,你在这个地方修学佛法修学圣道是值得赞叹,我决定把这一万两千个天女全部送给你。

    这个持世菩萨不动,默然;这个时候维摩诘居士就出现了,当然这个魔王也是有神通的,他跟这个维摩诘居士一接触,他知道哎呀这个居士是大威德,惹不起啊。这个时候呢,这个居士就说了,说释提桓因这样子好了,这个持世菩萨是比丘,你送给他不合乎佛制,我是居士我代他接受,你把一万两千个天女全部送给我。当然这个魔王不欢喜,他就要离开,带着他的宫女离开;但是他不能动,他心中非常害怕但是不能动。那天上就有声音出现了,说魔王,你已经把话讲出来要做布施了,你应该把这一万两千个天女送给这个居士,你才能够离开,否则你不能离开。当然魔王也知道这个居士是大威德的惹不起,心不甘情不愿,就把一万两千个天女送给这个居士,他就走了。

    维摩诘居士欢喜的把一万两千个天女就带到他那个大富长者的家宅去了,到家宅以后居士就问天女说,你们在天宫的时候是做什么事情?她说居士,我们在天宫的时候种种的享受的境界,唱歌跳舞,每天活的很快乐。那么居士就诃责她说,你这种快乐是有过失的,很多很多的过失;以有烦恼故,有很多的烦恼在那个地方活动,你这个乐受有烦恼啊;第二个有这个罪业,有这个罪业就有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你这种安乐是有过失的安乐。这个天女说居士啊,我们一路都是习惯这种乐受,你说是要我们放弃这个乐受,那怎么办呢?

    维摩诘居士说,这个世间上还有更殊胜的乐受,没有过失的乐受,它也是一种快乐,而这种快乐没有过失。那个天女听了很欢喜,有这种快乐吗?有。他就告诉她你发菩提心,那么他就告诉她发菩提心的方法,天女照这个方法去思惟操作,哎呀,果然生起了法喜的快乐。

    发菩提心以后呢,他就让她们修六波罗蜜,施波罗蜜、忍波罗蜜…乃至于般若波罗蜜,这个居士就很有耐心的引导她们去修六波罗蜜的法门。这些天女慢慢慢慢在这个居士家里面,修习这个菩提心跟六波罗蜜的法门,这个身心世界那种粗重的境界就消灭了,取而代之是一种轻安的乐受,法喜的乐受,这些天女也是对这个居士很感恩。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魔王就出现了,他受不了了;他就说居士,我听说菩萨要修这个布施法门,有人向你乞求的时候,你要把你东西送给别人,我现在要向你乞求一万两千个天女,你应该把这个送给我,你才是一个菩萨;居士说,行,就把这个天女赐给你。这一万两千个天女要回天宫之前,就跟居士告假,说居士,我们现在的心情,厌恶这种粗重的有过患的五欲的快乐,好乐大乘法乐,我们现在回到天宫应该怎么修行呢?

    居士说,你要修这个无尽灯的法门,譬如一灯燃百千灯:说你在天宫当中,那个五欲的黑暗当中,你自己的心中继续修习佛法,大乘法乐;然后你把这个法门,也教导给其他的天女,使令她们内心当中也出现光明;譬如一灯燃百千灯,是名无尽灯法门。这些天女听了很欢喜,就离开了这个居士家回到天宫去修无尽灯法门。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当然这段的开示,是针对凡夫开示的。说我们凡位菩萨的心是有所住,说你一开始要他完全无所住做不到,那怎么办呢,就是你把你安住在五欲境界的这个心,转成安住在大乘佛法的心——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在佛堂当中拜佛、念佛、诵经、静坐等等。那么这样子,你也能够产生乐受,而这个乐受是没有过患的,没有烦恼的过患,没有罪业的过患,没有老病死的过患,是跟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相应。所以我们刚开始转这个贪,就是你要把你贪着五欲的心,转成对三宝的安住,是这个意思。

    二、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我们看这个嗔,这个嗔是对于苦,苦具的憎恚。贪的所缘境当然是如意的境界,这个嗔就是不如意的境界。这个嗔,古德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说这个前面的贪烦恼它引生痛苦,但是它还不会破坏善根;这个嗔心过患就比较大了。怎么说呢?它是心中的一把火,能把你在心中好不容易所栽培的菩提心、六波罗蜜的善根,这个功德林给烧掉。

    所以在这个菩萨戒,菩萨戒对这个嗔的制法是非常重,我们下学期会讲到这个菩萨戒,那跟声闻戒不同。声闻戒里面制这个贪制的很重,它对一个比丘的要求,你能够有几个钵;你的衣服,你的三衣,你这个衣服要穿几年才能够换;你的具,你所有的资具,那有很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个菩萨戒里面,对这个贪的制法是比较轻;这个菩萨他畜这个钱宝,有种种的资具,这一点他制法比较轻。

    但是菩萨戒里面制这个嗔心制的非常重;说是「嗔心不受悔」,说有人触恼你了,你生气了,这个是可以理解;但是他向你忏悔以后,不管他怎么触恼你,他只要真实的向你忏悔,你一定要接受,而断除你的嗔心的相续;如果你不接受,这个时候菩萨是犯波罗夷罪了,是这么重;在这个十重里面,就有好几条是跟嗔有关的。为什么呢?因为嗔心会坏你的大悲心,这个大悲心一坏菩提心就坏了;所以这个嗔心的过失比较重一点。

    这个嗔心的对治,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他开了两贴药:

    第一个、就是说我们要观想,「随缘消旧业」想:说是这个人会触恼我,这件事情会在我的这个生命出现,这当中有因缘;就是说,我们过去一定有这样的罪业,才会去招感这个不如意的境界出现。所以我们应该回光返照,这个不如意的境界是我内心的罪业所变现的,是一种重报轻受,自作自受。所以我们今天应该心甘情愿去承受,我们自己过去所造的罪业的果报;而这样的这个不如意的境界跟别人是没关系的,主要是你阿赖耶识的业力所变现。这是第一个观想,就是「随缘消旧业」想。

    第二个、要「当善知识想」:就是说你把这个不如意的境界,当做你一个磨炼的对象。我们修这个菩提心,菩提心当中的一个基础,就是这个包容和宽恕;而这个包容和宽恕,是要在你的冤家的所缘境去修的。说你的朋友,你的亲属,对你很好的亲属,他可以引生你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善根;但是宽恕和包容,你的朋友不能给你,因为他对你那么好,你不能生起这个宽恕和包容;这个宽恕和包容这种善心的生起,你一定是面对逆境,面对你的冤家的刺激,你才能够生起宽恕和包容。而这个宽恕和包容,在我们这个修行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

    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好乐顺境,厌恶逆境,一般人是这个心情;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全是顺境,这件事情并不是吉祥的事情,你有某一部分的功德不能生起,所以说这个生命这个酸甜苦辣你都要去尝一尝。当然完全是逆境,可能也会让你退失信心;但是这个在顺境当中掺杂一点逆境,对你是增上的。就是你的那个宽恕包容,还有你这个修行那个忍力——忍辱波罗蜜;这个忍辱波罗蜜一定是在逆境成长,在逆境中修起来的,历事炼心。

    我们可以看的到,说是现在的佛教界,跟我这一层的,出家大概十五六年左右的,很明显的看出一个人的因缘;你看这个住茅棚的跟住僧团的,就不完全一样,不完全一样。就是在这个僧团的这个恶因缘,逆境这样磨炼成长出来的,这种在僧团当中住久了他有一点忍力;他有一点逆境刺激的时候能够安忍不动,他容易过的了关。

    说你一开始出家就去住茅棚,在一个茅棚里面事事顺利,都没有人去干扰你,你完全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没错,你的时间很多,可能在静坐方面有一点功力;但是你缺乏这样的历练,这种逆境的刺激的历练,一点点逆境就把你打垮了。那么一切法因缘生,因为你成长的过程当中就缺乏这样的因缘,非常可惜;缺乏这个逆境的刺激,使令你在整个菩萨道修学当中,那种包容的心,那种忍辱的力量,不能生起。不是你善根不够,而是你缺乏这样的环境。

    所以这种恶因缘,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利用,在这个菩萨道当中,有很多的功德都是在恶因缘生起的,这是非常需要。有些功德是在顺境,尤其是修止修观的时候,那一定是心平气和的时候;但是有些功德,譬如说宽恕、包容、忍力,那一定是在逆境的刺激的时候,你那个潜能才能够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讲顺逆皆方便,我们能够真正的去用功,顺境能够生起某一方面的功德;在逆境当中也能够生起某一方面的功德,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遇到逆境你不必起嗔心,你不必因为外在的境界的刺激,把你的功德烧掉,没有必要这样。你应该在逆境现前的时候,增长你某一部分的功德,就是忍力和宽恕、包容的这种善根。所以这个就是当善知识想,那这个是更积极了。再看第三个,痴。

    三、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这个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这个痴是相对前面的无痴的。这个痴当然指的是无明,这个无明有两个:第一个是「异熟果愚」,对于异熟果,对因果的愚痴。第二个是「真实义愚」,对这个我空、法空智慧的愚痴。

    这个愚痴在《俱舍论》说,愚痴的生起有两个因缘。有些人,他对这个真理迷惑暗钝;他当然一开始是迷惑了,但是他的心特别暗钝,你跟他讲半天他听不懂。这怎么回事呢?《俱舍论》说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你过去有谤法的因缘;就是有人在弘扬正法,你说出一些负面的话。你说哎呀,你讲这些法都是文字相,根本是无义无利的;这样子使令这个佛法的流传受到障碍了,这样子会使令你来生修学佛法就有障碍——愚痴、暗钝。就是别人为你说法,说了半天你就是不能懂,不能悟入;这是有问题,这谤法的因缘。

    第二个、就是你有这个贩卖酒和毒药的因缘;这个酒是无明药,你卖这个酒和毒药给众生吃,你来生也容易愚痴。

    这两种因缘使令我们愚痴,这都是要忏悔的。

    四、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这个慢心的生起,当然不是在初学者;他的情况是“恃己于他”,就是这个身口意有点功德的人,才会生起高慢。说你是福报广大,或者是身相庄严,或者是种姓高贵——这个种姓高贵是过去的话,现在的话意思就是学历很高,高学历。你有这个其中一种功德,就使令你高举,在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中把自己的地位抬高了,你们这些人谁也比不上我,这样子就“生苦为业”。因为你高慢的缘故,别人的劝谏,别人的法你就不能接受,你就容易去造罪业了,这罪业就招感痛苦的果报了。

    这个高慢心,在我们中国的这个思想文化当中是蛮强调要谦卑的,说是“谦受益,满招损”。说我们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有些人他的功德是不断增上的,他从出家到最后都功德都增上,他的功德都很少去折损。有些人一开始功德是增上,到最后他的功德开始折损了,他的功德是负面的。这表示你的慢心生起来。就是你的慢心生起的时候,满招损,你的功德开始在退步了。它有折损功德的力量,这个慢心不得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当然慢心主要是「我」生起的,不过我们这个我空观不要讲那么细。这个谦卑啊,印光大师他也有方法可以对治这个慢;说是“观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说是我们这个高慢心的生起,你就是一天到晚心中就是思惟你的功德,就你看到你的功德,就高慢了。换个角度,就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其实我们自己要稍微心平气和静下来,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过失,你很容易发觉你的身口意还有无量无边的过失,这个时候你不敢起高慢心了。

    但是你要一天到晚只看到你的功德,你就容易高慢,所以观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就是说你现在换个角度,你多看别人的优点,多看自己的缺点,这个时候你那个高举的心就调伏下来了。换个角度,不要老是看别人的缺点,看你的功德;多看一切众生的功德,多看看你自己的缺点,这个是对治高慢。那么你这个心能够谦卑,你对于众生对你的劝谏的话、教化的话,你就能够接受,你的善根就能够不断的增长。这对自己有好处。

    五、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这个疑呢,“于诸谛理,犹豫为性”,就是犹豫不决,不是说完全的不信,是怀疑,是这样子吗?怀疑。这个怀疑的相貌有三个:第一个是疑法,第二个疑师,第三个疑自。

    第一个,我们对于法宝的怀疑,对于业果的思想,对于空性的思想,对真如佛性的思想怀疑,这个世间上真的有因果吗,怀疑。

    第二个是疑师,对于师长能力的怀疑。这个意思就是说,尤其是在末法时代,末法时代这个住持正法的师长多分都是凡夫,不像在这个正法时代;正法时代我们拜一个阿罗汉,拜一个菩萨做师父,这些圣人的身口意都是清净庄严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得到善知识的摄受教化。

    正法时代过去,像法时代过去,到了末法时代,修学佛法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住持正法的这些大善知识,多分都是凡夫。他有他的善根的功德,但是也有一点不足的过失;我们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这有问题了,他有这个烦恼发动的时候,就使令我们生起怀疑。

    这怎么办呢?

    智者大师说,你要观想,说你是一个贫穷的人,贫穷的人渴望珍宝,它这个珍宝不是放在干净的地方,放在垃圾堆里面;你为了要求这个珍宝的缘故,你应该要忍受这个垃圾的味道。说是这个正法时代,这个珍宝都放在干净的地方,我们亲近善知识很容易。这个末法时代,有这个正见的,有这个摄持佛法的这些善知识,多分都是凡夫;这凡夫当然都是有烦恼,就像垃圾一样,散发出一些过失,那么这个时候就使令我们有障碍了。但是我们应该观想,我们为了得到珍宝的缘故,得到佛法的传承的缘故,应该忍受善知识的过失。

    不过这个地方也有拣别了,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上说,这善知识起码要具足两种功德你才能够亲近:

    第一个、他要有正见。这个善知识邪知邪见,那你不能亲近的。具足正见。

    第二个、持戒清净。这个善知识起码要守住根本重戒。他这个重戒毁犯了,你也不能亲近。

    宗大师说,这个善知识即使他没有禅定,他心思散乱,烦恼还是波动,但是他有佛法的正见,他能够持戒清净,就值得你终生的依止,他对你的佛法就有一种加持教化的作用。

    我自己的出家的见闻觉知,我感觉到,一个人厚道一点,他能够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教化。说有些人他在佛法的修学当中,这个戒定慧的功德生起非常辛苦,完全靠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哦,有点心得;但是有些人他能够依止善知识,他马上能够把这个善知识的经验传承下来,这几十年的用功,他很快的传承下来,以他这个基础,他再把这个善根增长广大;所以有些人的善根生起,他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几十年的努力;有些人是由善知识的摄受而生起的。这怎么回事呢?就是有些人他厚道,他能够对善知识生起皈依的信心,他就有这样的一个殊胜的因缘,直接得到善知识的教化,所以这个地方的怀疑就是要对治的。

    疑法、疑师、疑自——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说我是业障凡夫,我怎么能够往生净土,怎么能够成就佛道呢?这个地方主要我们修因缘观,说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们过去由于这个染污因缘的熏习,而成就了烦恼;我们也因为净法熏习的因缘而成就善根,所以不应该对自己这念心的能力怀疑。

    六、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最后一个恶见,这个恶见呢,“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招苦为业”。这个恶见,刚开始是由愚痴生起的,它是迷闇;但是迷闇呢,他也不依止善知识,他开始去颠倒推求,哦,他自己也产生一个智慧了,但这个智慧是一个染慧,染污的智慧,招苦为业。

    这个恶见有两个:第一个是属于损减的恶见;就是说这个因果的道理本来是存在的,你说它不存在,就把它折损了,拨无因果,这个是第一个损减的恶见。第二个是增益的恶见;增益的恶见主要是常见,萨迦耶见;就是五蕴当中本来是没有我的,它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法,你捏造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出来,这个是属于增益的恶见。一个是增益见,一个是损减的见。这两个。

    这个见烦恼,这个邪见的烦恼是比这个贪嗔痴慢疑的势力大。所以这个烦恼,贪嗔痴慢疑叫做五钝使,它这种烦恼的活动,如果我们有正见,还能够生起惭愧心,它这种堕落的力量是比较缓慢的,叫五钝使。这个恶见叫五利使,你生起邪知邪见来造恶业,是无惭无愧的,这样子的力量,使令你堕落是非常猛利的,叫五利使。这个地方有不同,这个恶见是最厉害的,这叫根本烦恼。

    (五)随烦恼二十

    下面的二十个随烦恼,是随顺根本烦恼而生起,是根本烦恼的等流;这个忿、恨、恼、覆、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

    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小随烦恼。

    无惭,无愧——中随烦恼。

    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大随烦恼。

    它们的活动范围是不同的,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再解释了。看这个注解:

    此复解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亦如百法中释。

    颂中「与」字,「及」字,「并」字,显随烦恼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寻伺等。

    我们心识的活动是很复杂,当然不是只有这二十六个烦恼而已;只是我们把这个比较明显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烦恼把它列出来加以说明,是这个意思。我们看这个心所的最后一段:

    (六)不定四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前面的善心所和烦恼心所的体性是决定的。这以下四个心所“悔、眠、寻、伺”,它体性不决定,它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所以安立作不定,它的体性不决定。看注解。

    此复解四不定心所也。

    四个体性不决定的心所。看藕祖的注解:

    悔即恶作,眠即眠睡,寻即寻求,伺即伺察。亦如百法中释。

    这四个心所,先做一个解释。

    一、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恶作就是悔。这个恶作是什么意思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应做而未做:这件事情你本来应该做的,结果你没去做了;说我早上应该去佛堂拜佛,结果我没有去做了,后悔了,应做而未做。第二个、不应做而做:这件事情我不应该去做的,结果我去做了,这个也是一种恶作,不应做而做。

    如果你今天是对于恶法的追悔,对恶法的追悔那是善;如果对于善法的追悔,那就是恶了。所以这个悔心所,看它是所对的境界是善还是恶,所以这个追悔是不决定的。

    二、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眠即眠睡”。这个眠就是身心暗钝。如果我们今天是为了修行的因缘而睡觉,那就是善了;因为放逸的因缘而睡觉,那就是恶了。所以这个眠睡的体性也不决定。

    三、寻。令心忽遽。于意言境,麤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四、伺。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这个寻求和伺察,这个寻当然是属于觉,在百法叫觉;这个伺察叫观,觉观。这个觉观是说,我们第三能变的了别性是了别六尘的境界,这个前五识是随外门转,前五识是了别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那是阿赖耶识的业力所变现的;第六意识的了别是随内门转,第六意识跟这个外境接触的时候呢,它是安立心中的名言,就是由这个想,这个思想这个想,先安立了名言以后,然后在心中的名言加以觉观。所以这个寻伺就是于意言境,粗转或者细转为它的体性。

    这个意言境,什么叫意言境呢?就是你跟六尘境界接触以后,你安立了各式各样的名言,那么你根据这个名言里面,在这名言里面去觉、观,在那个地方观察了别,这个就是寻伺。

    言二各二者,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

    言二各二者,先解释“二各二”。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二各二这个地方呢,我们先解释第一个「二」。第一个「二」就是,悔眠是一,寻伺是一,所以叫二,所以这第一个「二」是讲这个数目;第二个「二」是讲它的体性,说这两个心所是通善通恶的,它通于两个体性,所以讲“寻伺二各二”;这二各二,一个是指它的数目,一个是讲它的体性。

    这个寻伺,在《瑜伽师地论》是蛮重视这个寻伺的。说是我们凡夫的一个…一个补特伽罗的一个生命的指标,是看寻伺的。说我们一个人偶尔做错事,偶尔做善事,我们不能判定这个人生命的指标;你看这个人平常他心中的念头是在哪一个地方寻伺,你可以看出这个人生命的方向是到哪一道去了。

    藕益大师他讲出一个话说: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的得力。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的稳当。

    这个地方就讲到寻伺的问题;说我们今天这个心中的名言的寻伺,在世情的寻伺里面,世间五欲的寻伺淡薄了;你出家以后,你怎么知道你这个出家的修行生涯有进步呢?说是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的得力。说你过去本来都是在这个财色名食睡的境界寻伺的,现在这个寻伺的次数减少了,势力也变成淡薄了;那么在三宝境界的寻伺增长了,力量也增大了,哦,你这个人生命有变化了。说是“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自有一分的稳当”。你对娑婆世界的寻伺淡一分,对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寻伺增长一分,那就是有一分的稳当。

    所以我们经常去注意你心中的寻伺的方向,它可以判定你一个人生命的升沉,这个寻伺是一个指标;当然这个寻伺它本身是由名言安立,你一定先安立名言再寻伺的,所以跟思想有关系。而这个思想是来自于你的作意,而这个作意是来自于你的希望,跟希望有关系——目标。所以为什么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要发菩提心,就是这个意思,先安立一个目标。

    我们修学佛法,改造寻伺,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你要立定志向;你没有目标的摄受,你要改变你心中的寻伺是很困难的,你一天过一天是很难的,因为你没有一种增上的意乐。所以你一定有一个目标,立定志向。

    第二个、要数数熏习;在佛法当中你要不厌其烦的,这清净的正法你一次一次的强迫自己去熏习。我们为什么烦恼会很重啊,就是我们经常在这个五欲的境界经常熏习,我们以前在五欲的境界不厌其烦的熏习。现在我们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在三宝的境界,对清净的正法,也是要重复的熏习;不管是听人家说也好,或者你在佛堂当中,寂静处,你自己修止观也好,你就是要数数的熏习佛法,你这个寻伺才能给改变。寻伺再下去,就带动善恶的念头了,所以这个寻伺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好,我们今天这个心所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