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因由

同僚的追捧以及外界的赞美并未让卫辞得意忘形,迷失自己。

相反,对于此次骤然升官,他是心有顾忌和警惕的。

他深知这太子太傅一职来的十分蹊跷和突然。

朝堂上比他资历深,适合当太子太傅的官员多了去了。

可为何昌泰帝偏偏在这么多朝臣中选了自己?

昌泰帝连太子都还没立,为何先选了自己做太子太傅?

昌泰帝到底看中了他什么?不将这其中的道理搞清楚,卫辞心中不能安稳。

卫辞可不相信仅仅因为一首词,就能让昌泰帝选自己做太子太傅。

要知道太子太傅的核心职责就是教太子学习儒家经典、治国之道、礼仪规范等。

培养太子拥有帝王所需的品德和能力。

太子太傅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一旦太子登基,太子太傅就是真正的帝师。

光是地位尊崇也就罢了,太子太傅还有一个令天下所有学子眼热的便利。

那就是可以光明正大把自己的派系思想传授给未来的天子。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成为了主流。

但儒家一派也不是密不可分的,自古大儒之间都是有自己的主张的。

比如著名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每个派系都对自己的主张推崇备至,但大家也都知道。

想要自己一派名传天下成为正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得到帝王的认可和推崇。

而获得帝王认可和推崇的最好的办法又莫过于成为帝师。

作为帝王的老师,可以光明正大的把自己的主张和思想传给帝王。

所以太子太傅这个职位,从来都能让各派大儒争的你死我活。

当然了做了太子太傅以后天然也就成了太子一党,哪怕太子是个蠢货也只能认了。

卫辞在此之前从来没想过做太子太傅,倒不是说他不够格。

而是以他的背景根本抢不过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

谁又曾想昌泰帝会如此突然,还没立储君先把他这个太子太傅定下了呢。

可卫辞想不通,他到底有什么值得昌泰帝看好他做太子太傅呢。

卫辞将自己关在书房逐一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要论他跟朝堂上的那些老狐狸相比有什么优势,那首先就是年轻。

朝堂之上跟他同级的官员大多都是胡子一大把,头发都花白了。

还不到不惑之年的卫辞混迹其中,那真是鹤立鸡群的年轻。

但只论年轻在朝中他也不是独一份的。

现任光禄寺卿和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出身世家大族。

背靠家族他们三年一升,如今也是从三品的大员。

因此他们不仅年轻,还比卫辞背景深厚呢。

卫辞在白纸上划掉“年轻”这个选项。

除了年轻他出身寒微应该也算一个优点。

出身寒微就意味着可依靠的背景少,不像世家出身的子弟底气足。

只能仅仅追随圣上,所以他在昌泰帝心中会比世家子弟更好掌控。

另外他的才华还足以令天下学子折服。

卫辞本就是六元及第,都说文无第一。

可若让天下学子一定要选出一个文坛领袖出来。

那大周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六元及第的进士卫辞,定会是最能让人信服的选择。

一个年轻资历浅,又出身寒微,才气纵横的太子太傅,配什么样的太子最合适?

想来这个太子的一定十分年幼,且有背景深厚的母族,却毫无文官基础。

只有这样,昌泰帝才需要给他选一个有名气却无背景,且年轻资历浅的太傅。

想通这点后,卫辞立刻就明白了昌泰帝心中的储君人选。

他将目光看向了年仅七岁的六皇子。

昌泰帝膝下有八位皇子,中宫皇后无子,只有两个公主。

所以八位皇子都是庶出,从名分上来说所有皇子继承大统的资格都是一样的。

大皇子虽然占了个长,可他出身太低,他的母亲只是给昌泰帝通人事的宫女。

在大户人家这种情况叫通房丫鬟,她也是好运怀了皇子,这才能有个名分。

有了这种前提,纵使大皇子占了长子的名分也很难尊贵起来。

另外大皇子,二皇子和三皇子均已成年。

最近昌泰帝已经命礼部呈上朝中官员适龄女儿的信息,准备给他们选妃了。

朝中甚至隐隐有传言,等三位皇子大婚后,陛下就会选定储君人选。

尤其是卫辞被册为太子太傅的消息出来后。

朝中更是深信不疑未来的储君会在三位皇子中选出。

可现下卫辞却觉得昌泰帝不会选这三位皇子做储君。

因为三位皇子背景都很一般,若是昌泰帝有心选他们三人其中之一做储君。

又给储君选了自己这么个毫无背景的太傅,那不是等着其他皇子把储君拉下马吗?

若是昌泰帝跟自己的儿子没愁,不是打着整死储君的态度去立的储君。

那昌泰帝心中的储君八成就是年仅七岁的六皇子。

六皇子的生母荣妃乃是大周开国元勋冠勇侯的曾孙女,也是现任冠勇侯嫡亲的妹妹。

说起冠勇侯一家,那也真是整个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冠勇侯一家全都是赫赫有名的大老粗。

包括已入宫的荣妃都有一身好武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顺畅。

初代冠勇侯就是草莽出身,至死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但在战场上确是名副其实的勇冠三军,悍不畏死。

为大周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被大周开国皇帝亲自封为冠勇侯,世袭罔替。

许是初代冠勇侯的基因实在太过强悍,以至于到了现在冠勇侯府都是一群大老粗。

让他们习武打仗,个个都是万中无一的好手。

可若让他们拿起笔写字,那简直就是要他们的命。

冠勇侯府除了目不识丁外,还有一个武人特有的性格,那就是看不起文人。

又或者说他们总觉得文人看不起他们。

因此每次冠勇侯携家小回京述职,御史台参奏冠勇侯的折子都是本本不重样,还能摞的老高了。

朝堂上跟冠勇侯吵过架打过架的文官,双手双脚加一起都数不过来。

冠勇侯一家在文人中的名声更是差到了极致。

卫辞几乎都能想象到,若是昌泰帝要封有冠勇侯府血脉的六皇子做储君。

那朝中大臣能闹成啥样,估计连死柬的都有。

文官们宁愿选宫女生的大皇子做储君,都不乐意看六皇子当太子。

一想到群臣激烈反对的景象,卫辞都忍不住头疼。

若是他的猜想成真,那届时他该做出什么反应呢?

卫辞越想越烦心,最后索性将此事丢在一边,左右他想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