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诀2风流萧书生
第九十六章玄真道人入盛唐(一)
玄云山云雾缭绕,玄真观的飞檐在晨曦中若隐若现。李长松负手立于观前,道袍上的星纹刺绣随山风轻摆。他的目光越过层层叠嶂,远眺长安城方向,心中思绪万千。
“师父,您真的要去长安吗?” 小徒弟明远捧着一卷《道德经》,眼中满是担忧,“听说长安繁华却凶险,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李长松转身,温和地看着明远:“明远,为师此去,一是为了完成当年与清虚子道长的约定,二是想在这乱世中寻找真正的‘道’。长安城虽险,却是天下气运汇聚之地,为师怎能错过?”
明远低头不语,李长松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抚摸着观前的古松:“明远,你可知这棵古松为何能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屹立千年?”
明远摇头,李长松继续道:“因为它懂得顺应山势,在风雨中扎根,在严寒中蛰伏。我们修道之人,也应如此。长安虽险,但为师相信,只要心中有道,便可逢凶化吉。”
三日后,李长松身着粗布道袍,背着一个破旧的行囊,徒步来到长安城门前。城门高耸,城墙上的卫兵来回巡逻,进城的百姓络绎不绝。
李长松刚要进城,却被卫兵拦住:“站住!你是何人?从何处来?”
李长松不慌不忙地施礼:“贫道玄真子,从玄云山而来,欲进城瞻仰大唐风采。”
卫兵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衣着朴素,不像坏人,便挥挥手:“进去吧,记住,长安城规矩多,别惹事。”
李长松谢过卫兵,走进长安城。一进城,他便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惊呆了。街道宽阔,商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李长松边走边看,不知不觉来到了朱雀大街。朱雀大街宽达 150 米,是长安城的中轴线,两旁种满了榆树和槐树。他顺着朱雀大街向北走,远远便看到了大明宫的飞檐。
“好宏伟的宫殿!” 李长松感叹道,“不愧是大唐的心脏。”
就在这时,一阵喧闹声从街角传来。李长松循声望去,只见一群人围在那里,指指点点。他好奇地走过去,挤进人群,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跪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破碗,正在哭诉着什么。
“各位好心人,行行好吧,我儿子被抓去当兵,至今生死未卜,我老婆子实在活不下去了……” 老妇人的声音哽咽,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滑落。
围观的人大多面露同情,但却无人伸出援手。李长松心中不忍,正要上前施舍,却被一个中年男子拦住:“道长,莫要多管闲事,这老妇人是个骗子。”
李长松一愣,问道:“何以见得?”
中年男子冷笑道:“她天天在这里哭诉,说的都是同样的故事,谁知道是真是假?”
李长松看着老妇人,只见她眼神中满是绝望,不像是在说谎。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从行囊中拿出一些碎银,放在老妇人的碗里:“老人家,拿着这些钱,好好生活吧。”
老妇人感激涕零,连连磕头:“多谢道长,多谢道长!”
中年男子见状,不屑地哼了一声,转身离去。李长松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感慨:“长安城果然复杂,人心难测啊。”
李长松在长安城找了一家客栈住下,随后便开始四处游历,拜访各大道观。他听说崇业坊的玄都观是唐代道教的重要场所,便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玄都观气势恢宏,观内古柏参天,香烟缭绕。李长松刚走进观门,便被一位道长拦住:“道长从何处来?有何贵干?”
李长松施礼道:“贫道玄真子,从玄云山而来,久闻玄都观大名,特来拜访。”
道长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道:“原来是玄云山的道友,里面请。”
李长松跟着道长走进观内,来到一间宽敞的大殿。殿内供奉着三清神像,香火旺盛。道长请李长松坐下,随后命道童奉上香茶。
两人寒暄了几句,道长便问道:“玄真子道长此来,有何指教?”
李长松笑道:“指教不敢当,只是想与道友探讨一下道教的修行之法。”
道长点头道:“正合我意。”
于是,两人便开始论道。李长松引经据典,阐述了自己对道教的理解,道长也不甘示弱,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已过了几个时辰。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道士匆匆走进大殿,附在道长耳边低语了几句。道长脸色微变,随后对李长松说道:“玄真子道长,实在抱歉,观内有急事需要处理,改日再谈如何?”
李长松起身告辞:“无妨,贫道改日再来。”
李长松离开玄都观后,心情愉悦,信步走在长安的街道上。忽然,他听到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抬头一看,只见一队人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一位身着华服的官员。
官员看到李长松,勒住马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闲逛?”
李长松施礼道:“贫道玄真子,从玄云山而来,在此游历。”
官员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道:“原来是个道士,跟我走吧。”
李长松一愣,问道:“大人要带我去哪里?”
官员不耐烦地说道:“少废话,跟我走就是了。”
李长松无奈,只好跟着官员来到一处府邸。府邸大门紧闭,戒备森严。官员带着李长松走进府内,来到一间密室。
密室中,一位身着龙袍的中年人正坐在椅子上,面色阴沉。官员施礼道:“陛下,人带到了。”
李长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中年人竟是当今皇帝。他慌忙跪倒在地:“贫道参见陛下,不知陛下召见,有何吩咐?”
皇帝挥挥手,示意李长松起身:“道长不必多礼,朕有一事相求。”
李长松恭敬地说道:“陛下但说无妨。”
皇帝叹了口气,说道:“朕近日夜不能寐,总觉得有人要害朕。道长精通玄学,能否为朕卜上一卦?”
李长松点头道:“陛下请取一枚铜钱。”
皇帝从怀中取出一枚铜钱,递给李长松。李长松接过铜钱,闭目凝神,开始占卜。片刻后,他睁开眼睛,脸色凝重:“陛下,卦象显示,您身边有小人作祟,需多加小心。”
皇帝脸色大变,问道:“道长可知是何人?”
李长松摇头道:“卦象隐晦,贫道无法确定具体是谁。不过,陛下只要心怀正义,便可逢凶化吉。”
皇帝沉思片刻,说道:“朕明白了,多谢道长。”
李长松告辞离去,心中却隐隐不安。他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了一场宫廷阴谋之中。
李长松回到客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忽然,他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喧闹声。
李长松起身,走到窗前,只见一群人围在客栈外,指指点点。他好奇地走下楼,挤进人群,只见一位西域魔术师正在表演幻术。
魔术师身着奇装异服,手持一根魔杖,口中念念有词。他轻轻一挥魔杖,只见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只斑斓猛虎,张牙舞爪,向观众扑来。
观众们吓得惊叫连连,纷纷后退。魔术师却哈哈大笑,再次挥动魔杖,猛虎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长松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忖:“这幻术好生厉害,莫非是西域的邪术?”
就在这时,魔术师看到了李长松,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走到李长松面前,说道:“道长,我看你骨骼清奇,不如跟我学幻术如何?”
李长松摇头道:“贫道一心向道,对幻术不感兴趣。”
魔术师冷笑道:“道长莫要装清高,这幻术可是能让人飞黄腾达的。”
李长松正色道:“贫道修道,不为名利,只为求得长生不老之术。”
魔术师不屑地哼了一声,转身离去。李长松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感慨:“长安城果然藏龙卧虎,连西域的魔术师都有如此本事。”
李长松在长安城住了一段时间,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每天除了游历各大道观,还会去朱雀大街的茶馆听书,了解长安城的奇闻异事。
一天,他听说皇帝要在大明宫举行罗天大醮,以祈求国泰民安。李长松对此很感兴趣,便决定前往观看。
罗天大醮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需要搭设九坛奉祀天地诸神,醮期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李长松来到大明宫,只见广场上搭起了九座高大的祭坛,坛上香烟缭绕,道士们身着华丽的道袍,正在诵经礼拜。
皇帝身着龙袍,端坐在祭坛前,神情肃穆。李长松站在人群中,静静地观看。忽然,他看到一位熟悉的身影 —— 正是玄都观的那位道长。
道长也看到了李长松,向他微微点头。李长松走过去,施礼道:“道友也来参加罗天大醮?”
道长笑道:“正是。玄真子道长对此有何看法?”
李长松沉思片刻,说道:“罗天大醮固然隆重,但真正的‘道’,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
道长点头道:“玄真子道长所言极是。”
两人正说着,忽然听到一阵喧闹声。只见一位道士匆匆跑来,附在皇帝耳边低语了几句。皇帝脸色大变,随即宣布罗天大醮暂停。
李长松和道长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何事。随后,他们便听说,在罗天大醮进行到关键时刻,祭坛上的神像突然流泪,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李长松心中暗忖:“这其中必有蹊跷。”
李长松决定调查神像流泪的真相。他来到祭坛前,仔细观察神像。忽然,他发现神像的眼睛里有一丝异样的光芒。
李长松伸手摸了摸神像的眼睛,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颗夜明珠。他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神像流泪,是有人故意在神像眼中放置夜明珠,利用光线折射造成的假象。
李长松将此事告诉了玄都观的道长,道长也大为震惊。两人决定联手调查幕后黑手。
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发现幕后黑手竟然是那位西域魔术师。原来,魔术师与朝中某位官员勾结,企图通过制造神像流泪的假象,扰乱人心,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长松和道长将真相告诉了皇帝,皇帝大怒,下令将魔术师和涉案官员一网打尽。至此,神像流泪的谜团终于解开。
李长松在长安城经历了许多事情,也看透了许多人心。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是时候离开长安了。
离开的那天,玄都观的道长前来送行。两人站在城门前,望着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道长说道:“玄真子道长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李长松笑道:“道友不必伤感,道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道,何处不是修行之地?”
道长点头道:“玄真子道长所言极是。”
李长松转身,背着行囊,向玄云山方向走去。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只留下一串坚定的脚印。
长安城依旧繁华,而玄真道人李长松的故事,却在人们的口中流传开来。他的智慧、勇气和对道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榜样。
玄云山的雪下了整整三日,李长松在玄真观的丹房里摩挲着一枚龟甲。龟甲上的裂纹如蛛网蔓延,忽有一片雪花从窗缝挤进来,落在裂纹交汇处,竟凝成细小的冰晶。
“师父,长安来的信使在观外候着。” 明远的声音带着急促,棉鞋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
李长松抬头时,丹炉里的艾草正燃起第三缕青烟。他记得离开长安那日,玄都观的道长曾攥着他的手说:“曲江池的残荷底下,压着长安的根。” 彼时他以为是道家隐喻,此刻龟甲上的冰晶忽然炸裂,倒像是某种预兆。
信使是个面生的小黄门,见了李长松便扑通跪下,怀里掏出的锦缎已被汗水浸得发皱:“道长,长安…… 长安出事了!”
重返长安时,朱雀大街的榆树叶正落得满地金黄。李长松没去客栈,径直走向西市 —— 那里接连三月发生诡案,每到月圆之夜,便有绸缎铺的掌柜在梦中窒息而亡,死者嘴角都噙着一缕莲香。
“道长可算来了。” 玄都观道长候在西市街口,道袍下摆沾着泥点,“昨晚又没了一个,是开波斯邸的胡商。”
波斯邸里,胡商僵卧在织金地毯上,十指呈爪状抠着胸口。李长松俯身细看,见死者发髻里卡着半片干枯的荷叶。他忽然想起离开前那个清晨,曲江池的采莲女曾塞给他一包新采的莲子,说:“道长若再来,可别忘了池心的画舫。”
当夜,李长松蹲在波斯邸的房梁上。三更时分,窗棂忽然被轻叩三下,一道黑影如柳絮飘进屋内。那人穿着藕荷色襦裙,手里提着盏琉璃灯,灯影里浮动着数十片荷叶。
“又是你这妖道坏我好事。” 女子转身时,李长松认出是采莲女。她袖中飞出的荷叶忽然暴涨,边缘泛着青黑色的光。
“这些掌柜都与十年前的莲池焚船有关?” 李长松指尖捏着清心诀,袖中甩出的符箓在半空化作流萤。
采莲女的笑声忽然凄厉:“他们偷采皇家莲池的莲藕,纵火烧死了看守的老父,如今该偿命了!”
西市诡案刚了,大慈恩寺又起风波。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的佛骨舍利,竟在供养大典上生出青黑色的霉斑。寺内僧人说是道教作祟,长安城的佛道信徒已在街上械斗了三日。
李长松被请去勘验佛骨时,法堂里的檀香混着一股奇异的腥气。舍利供奉在水晶棺中,那些霉斑竟组成了半个太极图案。他忽然注意到棺底刻着细小的梵文,伸手摸去,指尖沾了些滑腻的粉末。
“这是西域的腐骨粉,遇檀香便会变色。” 玄都观道长捧着药臼进来,里面捣着的荷叶正渗出墨绿色的汁,“有人想借佛骨挑事。”
当夜,两人蹲在大雁塔的飞檐上。三更梆子响过,果然见两个黑影潜入地宫。李长松甩出的捆仙绳缠住其中一人,揭开面罩,竟是去年被流放的西域魔术师的徒弟。
“师父说,长安的水太深,总得搅浑了才好浑水摸鱼。” 少年啐着血沫笑,“你们道教不是想争国教吗?这佛骨发霉,正好让陛下厌弃佛门。”
“师父,您真的要去长安吗?” 小徒弟明远捧着一卷《道德经》,眼中满是担忧,“听说长安繁华却凶险,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李长松转身,温和地看着明远:“明远,为师此去,一是为了完成当年与清虚子道长的约定,二是想在这乱世中寻找真正的‘道’。长安城虽险,却是天下气运汇聚之地,为师怎能错过?”
明远低头不语,李长松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抚摸着观前的古松:“明远,你可知这棵古松为何能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屹立千年?”
明远摇头,李长松继续道:“因为它懂得顺应山势,在风雨中扎根,在严寒中蛰伏。我们修道之人,也应如此。长安虽险,但为师相信,只要心中有道,便可逢凶化吉。”
三日后,李长松身着粗布道袍,背着一个破旧的行囊,徒步来到长安城门前。城门高耸,城墙上的卫兵来回巡逻,进城的百姓络绎不绝。
李长松刚要进城,却被卫兵拦住:“站住!你是何人?从何处来?”
李长松不慌不忙地施礼:“贫道玄真子,从玄云山而来,欲进城瞻仰大唐风采。”
卫兵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衣着朴素,不像坏人,便挥挥手:“进去吧,记住,长安城规矩多,别惹事。”
李长松谢过卫兵,走进长安城。一进城,他便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惊呆了。街道宽阔,商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李长松边走边看,不知不觉来到了朱雀大街。朱雀大街宽达 150 米,是长安城的中轴线,两旁种满了榆树和槐树。他顺着朱雀大街向北走,远远便看到了大明宫的飞檐。
“好宏伟的宫殿!” 李长松感叹道,“不愧是大唐的心脏。”
就在这时,一阵喧闹声从街角传来。李长松循声望去,只见一群人围在那里,指指点点。他好奇地走过去,挤进人群,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跪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破碗,正在哭诉着什么。
“各位好心人,行行好吧,我儿子被抓去当兵,至今生死未卜,我老婆子实在活不下去了……” 老妇人的声音哽咽,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滑落。
围观的人大多面露同情,但却无人伸出援手。李长松心中不忍,正要上前施舍,却被一个中年男子拦住:“道长,莫要多管闲事,这老妇人是个骗子。”
李长松一愣,问道:“何以见得?”
中年男子冷笑道:“她天天在这里哭诉,说的都是同样的故事,谁知道是真是假?”
李长松看着老妇人,只见她眼神中满是绝望,不像是在说谎。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从行囊中拿出一些碎银,放在老妇人的碗里:“老人家,拿着这些钱,好好生活吧。”
老妇人感激涕零,连连磕头:“多谢道长,多谢道长!”
中年男子见状,不屑地哼了一声,转身离去。李长松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感慨:“长安城果然复杂,人心难测啊。”
李长松在长安城找了一家客栈住下,随后便开始四处游历,拜访各大道观。他听说崇业坊的玄都观是唐代道教的重要场所,便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玄都观气势恢宏,观内古柏参天,香烟缭绕。李长松刚走进观门,便被一位道长拦住:“道长从何处来?有何贵干?”
李长松施礼道:“贫道玄真子,从玄云山而来,久闻玄都观大名,特来拜访。”
道长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道:“原来是玄云山的道友,里面请。”
李长松跟着道长走进观内,来到一间宽敞的大殿。殿内供奉着三清神像,香火旺盛。道长请李长松坐下,随后命道童奉上香茶。
两人寒暄了几句,道长便问道:“玄真子道长此来,有何指教?”
李长松笑道:“指教不敢当,只是想与道友探讨一下道教的修行之法。”
道长点头道:“正合我意。”
于是,两人便开始论道。李长松引经据典,阐述了自己对道教的理解,道长也不甘示弱,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已过了几个时辰。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道士匆匆走进大殿,附在道长耳边低语了几句。道长脸色微变,随后对李长松说道:“玄真子道长,实在抱歉,观内有急事需要处理,改日再谈如何?”
李长松起身告辞:“无妨,贫道改日再来。”
李长松离开玄都观后,心情愉悦,信步走在长安的街道上。忽然,他听到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抬头一看,只见一队人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一位身着华服的官员。
官员看到李长松,勒住马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闲逛?”
李长松施礼道:“贫道玄真子,从玄云山而来,在此游历。”
官员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道:“原来是个道士,跟我走吧。”
李长松一愣,问道:“大人要带我去哪里?”
官员不耐烦地说道:“少废话,跟我走就是了。”
李长松无奈,只好跟着官员来到一处府邸。府邸大门紧闭,戒备森严。官员带着李长松走进府内,来到一间密室。
密室中,一位身着龙袍的中年人正坐在椅子上,面色阴沉。官员施礼道:“陛下,人带到了。”
李长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中年人竟是当今皇帝。他慌忙跪倒在地:“贫道参见陛下,不知陛下召见,有何吩咐?”
皇帝挥挥手,示意李长松起身:“道长不必多礼,朕有一事相求。”
李长松恭敬地说道:“陛下但说无妨。”
皇帝叹了口气,说道:“朕近日夜不能寐,总觉得有人要害朕。道长精通玄学,能否为朕卜上一卦?”
李长松点头道:“陛下请取一枚铜钱。”
皇帝从怀中取出一枚铜钱,递给李长松。李长松接过铜钱,闭目凝神,开始占卜。片刻后,他睁开眼睛,脸色凝重:“陛下,卦象显示,您身边有小人作祟,需多加小心。”
皇帝脸色大变,问道:“道长可知是何人?”
李长松摇头道:“卦象隐晦,贫道无法确定具体是谁。不过,陛下只要心怀正义,便可逢凶化吉。”
皇帝沉思片刻,说道:“朕明白了,多谢道长。”
李长松告辞离去,心中却隐隐不安。他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了一场宫廷阴谋之中。
李长松回到客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忽然,他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喧闹声。
李长松起身,走到窗前,只见一群人围在客栈外,指指点点。他好奇地走下楼,挤进人群,只见一位西域魔术师正在表演幻术。
魔术师身着奇装异服,手持一根魔杖,口中念念有词。他轻轻一挥魔杖,只见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只斑斓猛虎,张牙舞爪,向观众扑来。
观众们吓得惊叫连连,纷纷后退。魔术师却哈哈大笑,再次挥动魔杖,猛虎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长松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忖:“这幻术好生厉害,莫非是西域的邪术?”
就在这时,魔术师看到了李长松,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走到李长松面前,说道:“道长,我看你骨骼清奇,不如跟我学幻术如何?”
李长松摇头道:“贫道一心向道,对幻术不感兴趣。”
魔术师冷笑道:“道长莫要装清高,这幻术可是能让人飞黄腾达的。”
李长松正色道:“贫道修道,不为名利,只为求得长生不老之术。”
魔术师不屑地哼了一声,转身离去。李长松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感慨:“长安城果然藏龙卧虎,连西域的魔术师都有如此本事。”
李长松在长安城住了一段时间,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每天除了游历各大道观,还会去朱雀大街的茶馆听书,了解长安城的奇闻异事。
一天,他听说皇帝要在大明宫举行罗天大醮,以祈求国泰民安。李长松对此很感兴趣,便决定前往观看。
罗天大醮是道教斋醮科仪中最隆重的活动之一,需要搭设九坛奉祀天地诸神,醮期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李长松来到大明宫,只见广场上搭起了九座高大的祭坛,坛上香烟缭绕,道士们身着华丽的道袍,正在诵经礼拜。
皇帝身着龙袍,端坐在祭坛前,神情肃穆。李长松站在人群中,静静地观看。忽然,他看到一位熟悉的身影 —— 正是玄都观的那位道长。
道长也看到了李长松,向他微微点头。李长松走过去,施礼道:“道友也来参加罗天大醮?”
道长笑道:“正是。玄真子道长对此有何看法?”
李长松沉思片刻,说道:“罗天大醮固然隆重,但真正的‘道’,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
道长点头道:“玄真子道长所言极是。”
两人正说着,忽然听到一阵喧闹声。只见一位道士匆匆跑来,附在皇帝耳边低语了几句。皇帝脸色大变,随即宣布罗天大醮暂停。
李长松和道长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何事。随后,他们便听说,在罗天大醮进行到关键时刻,祭坛上的神像突然流泪,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李长松心中暗忖:“这其中必有蹊跷。”
李长松决定调查神像流泪的真相。他来到祭坛前,仔细观察神像。忽然,他发现神像的眼睛里有一丝异样的光芒。
李长松伸手摸了摸神像的眼睛,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颗夜明珠。他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神像流泪,是有人故意在神像眼中放置夜明珠,利用光线折射造成的假象。
李长松将此事告诉了玄都观的道长,道长也大为震惊。两人决定联手调查幕后黑手。
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发现幕后黑手竟然是那位西域魔术师。原来,魔术师与朝中某位官员勾结,企图通过制造神像流泪的假象,扰乱人心,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长松和道长将真相告诉了皇帝,皇帝大怒,下令将魔术师和涉案官员一网打尽。至此,神像流泪的谜团终于解开。
李长松在长安城经历了许多事情,也看透了许多人心。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是时候离开长安了。
离开的那天,玄都观的道长前来送行。两人站在城门前,望着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道长说道:“玄真子道长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李长松笑道:“道友不必伤感,道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道,何处不是修行之地?”
道长点头道:“玄真子道长所言极是。”
李长松转身,背着行囊,向玄云山方向走去。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中,只留下一串坚定的脚印。
长安城依旧繁华,而玄真道人李长松的故事,却在人们的口中流传开来。他的智慧、勇气和对道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榜样。
玄云山的雪下了整整三日,李长松在玄真观的丹房里摩挲着一枚龟甲。龟甲上的裂纹如蛛网蔓延,忽有一片雪花从窗缝挤进来,落在裂纹交汇处,竟凝成细小的冰晶。
“师父,长安来的信使在观外候着。” 明远的声音带着急促,棉鞋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
李长松抬头时,丹炉里的艾草正燃起第三缕青烟。他记得离开长安那日,玄都观的道长曾攥着他的手说:“曲江池的残荷底下,压着长安的根。” 彼时他以为是道家隐喻,此刻龟甲上的冰晶忽然炸裂,倒像是某种预兆。
信使是个面生的小黄门,见了李长松便扑通跪下,怀里掏出的锦缎已被汗水浸得发皱:“道长,长安…… 长安出事了!”
重返长安时,朱雀大街的榆树叶正落得满地金黄。李长松没去客栈,径直走向西市 —— 那里接连三月发生诡案,每到月圆之夜,便有绸缎铺的掌柜在梦中窒息而亡,死者嘴角都噙着一缕莲香。
“道长可算来了。” 玄都观道长候在西市街口,道袍下摆沾着泥点,“昨晚又没了一个,是开波斯邸的胡商。”
波斯邸里,胡商僵卧在织金地毯上,十指呈爪状抠着胸口。李长松俯身细看,见死者发髻里卡着半片干枯的荷叶。他忽然想起离开前那个清晨,曲江池的采莲女曾塞给他一包新采的莲子,说:“道长若再来,可别忘了池心的画舫。”
当夜,李长松蹲在波斯邸的房梁上。三更时分,窗棂忽然被轻叩三下,一道黑影如柳絮飘进屋内。那人穿着藕荷色襦裙,手里提着盏琉璃灯,灯影里浮动着数十片荷叶。
“又是你这妖道坏我好事。” 女子转身时,李长松认出是采莲女。她袖中飞出的荷叶忽然暴涨,边缘泛着青黑色的光。
“这些掌柜都与十年前的莲池焚船有关?” 李长松指尖捏着清心诀,袖中甩出的符箓在半空化作流萤。
采莲女的笑声忽然凄厉:“他们偷采皇家莲池的莲藕,纵火烧死了看守的老父,如今该偿命了!”
西市诡案刚了,大慈恩寺又起风波。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的佛骨舍利,竟在供养大典上生出青黑色的霉斑。寺内僧人说是道教作祟,长安城的佛道信徒已在街上械斗了三日。
李长松被请去勘验佛骨时,法堂里的檀香混着一股奇异的腥气。舍利供奉在水晶棺中,那些霉斑竟组成了半个太极图案。他忽然注意到棺底刻着细小的梵文,伸手摸去,指尖沾了些滑腻的粉末。
“这是西域的腐骨粉,遇檀香便会变色。” 玄都观道长捧着药臼进来,里面捣着的荷叶正渗出墨绿色的汁,“有人想借佛骨挑事。”
当夜,两人蹲在大雁塔的飞檐上。三更梆子响过,果然见两个黑影潜入地宫。李长松甩出的捆仙绳缠住其中一人,揭开面罩,竟是去年被流放的西域魔术师的徒弟。
“师父说,长安的水太深,总得搅浑了才好浑水摸鱼。” 少年啐着血沫笑,“你们道教不是想争国教吗?这佛骨发霉,正好让陛下厌弃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