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87章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卷首

《大吴洗冤录》载:" 毒物有形,痕可验也。晋商九转朱砂,以涿州硫铁矿为料,经九蒸九晒而成,颗粒内嵌鹰纹,非官造所能仿。" 代王府暖阁的验尸台上,一点暗红朱砂在毒水中化开,竟藏着票号洗钱的惊天秘密,盖因鹰纹即飞鹰厂暗记,见此纹者,多不得善终。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医正的骨针在萧显掌心的朱砂粉末上轻轻刮过,粉末落入青瓷碗的验毒水中,瞬间泛起青紫色涟漪。他的喉结滚动了三下,才低声道:"此毒... 含鹤顶红三成," 指尖点向碗底沉淀的暗红颗粒,那些颗粒在烛火下缓缓展开,每颗都嵌着极小的飞鹰纹,"与《刑验录》记载的 ' 九转朱砂 ',分毫不差。"

谢渊注意到医正的袖口在微微颤抖 —— 这位老医正是宣府有名的验毒高手,去年曾因查验镇刑司的命案被罢官,此刻定是认出了这朱砂的来历。"但说无妨。" 谢渊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指腹叩着案上的《大吴律》,"隐匿验尸结果,与同罪论处。"

医正的额头渗出冷汗,终于咬牙道:"这种朱砂,只有泰和号的票号在用," 他从药箱里掏出一本残破的《票号考》,"每页都印着同款鹰纹,说是 ' 九转成信 ',实则..." 他突然停住,目光瞟向代王的方向,那里正传来茶杯与案几碰撞的脆响。

林缚取来一盏放大镜,将朱砂颗粒置于烛火下,飞鹰纹的鹰嘴、利爪清晰可辨 —— 与周龙案中查获的票号水印完全吻合。"大人您看," 他指着鹰爪的第三根趾骨,"这里有个缺口," 翻开周龙案的卷宗拓片,"泰和号的每枚朱砂都有这个标记,是他们的 ' 私记 '。"

代王的长史突然插话:"天下朱砂相似者多,怎能仅凭纹路定罪?" 谢渊却从怀中掏出一枚泰和号的银票,将其浸入验毒水中,票角的朱砂融化后,沉淀的颗粒同样显出带缺口的鹰纹。"《票号会典》规定,防伪印记需在户部备案," 他的指尖点向银票,"泰和号从未报备过此纹," 冷声道,"这便是私造伪印的铁证。"

兵部尚书的指节在案下叩出 "三" 的暗号 —— 那是镇刑司 "灭口" 的信号。谢渊瞥见这一幕,突然提高声音:"医正若能详述朱砂的制作工艺,"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本御史保你全家平安。" 医正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去,显然在权衡利弊。

医正终于下定决心,解开药箱的铜锁,取出一卷泛黄的纸:"这是泰和号前账房给的," 纸上记载着九转朱砂的秘法,"需用涿州硫铁矿的矿砂,与鹤顶红粉末混合,经九次蒸煮、九次晾晒," 他指着其中一句,"第七次晾晒时,用特制的鹰纹模子压印," 顿了顿,"所以颗粒内才会有暗纹。"

谢渊的心头一震 —— 涿州硫铁矿正是王林私矿的所在地,而鹤顶红的来源,多半与镇刑司有关。他想起周龙案中查获的账簿,其中 "料钱" 一项每月都有 "涿州矿砂三十斤" 的记录,当时以为是铸造兵器,如今看来竟是制作这致命的防伪朱砂。

林缚突然在医正的药箱底层发现一小包朱砂,与萧显掌心的粉末比对,鹰纹缺口完全一致。"这是..." 医正脸色煞白,慌忙解释是 "去年为泰和号验票时留的样本",但他颤抖的指尖暴露了谎言 —— 这分明是刚从票号取来的 "封口费"。

谢渊让人取来周龙案的票号账册,林缚在德佑十五年的流水记录中发现,泰和号每月都有 "不明来源" 的白银入账,数额从五千两到一万两不等,入账后三日内,必以 "采办马料" 的名义转出,收款人多为 "瓦剌商队"。

"采办马料何须如此巨款?" 谢渊的指节叩着账册,"且瓦剌商队在我朝境内,按律只能用茶马互市,不得直接收受白银。" 他让人找来同期的《边贸记录》,上面根本没有泰和号与瓦剌的大额交易记录,"这些银子," 冷声道,"怕是敌寇的赃款,通过票号洗白后,又换成了战马和兵器。"

代王的脸色在烛火下忽明忽暗,他突然笑道:"谢大人多虑了,晋商票号向来如此,流水大不足为奇。" 谢渊却甩出一张泰和号的汇票,收款人是 "宣府马政司",金额恰好与当月的 "不明来源" 白银吻合,"王爷的马政司," 他的目光如刀,"何时成了瓦剌的收款方?"

林缚在萧显的行囊里找到一本勘验笔记,上面用炭笔记录着他跟踪泰和号马队的经过:"德佑十六年正月十五,见马队将三十箱 ' 茶叶 ' 交予瓦剌人,换回同等重量的木箱," 笔记的最后一页画着一个简易的鹰纹,旁边写着 "票号与敌寇勾结,用朱砂为记"。

"百户定是查到了洗钱的关键证据," 谢渊的声音带着沉痛,"才被灭口。" 他想起萧显死前攥着的那半张取款凭条,三百两白银很可能是他用证据换来的 "封口费",却没想到对方会下毒手。

左副都御史突然咳嗽两声:"单凭一本笔记不足为证。" 谢渊却从笔记中抖落一片碎纸,上面是泰和号的内部暗号对照表,"茶叶" 对应 "白银","木箱" 对应 "战马",而 "鹰纹" 对应的竟是 "代王亲启"。

泰和号掌柜在铁证面前终于崩溃,他供述票号确实在为瓦剌洗钱:"每次交易,代王府都会送来盖着马政司印的文书," 他的指甲抠着地面,"我们凭文书将瓦剌的赃银换成银票,再用银票在中原采买物资," 顿了顿,"每笔交易,王爷抽三成利。"

他还供认,萧显本周一直在票号附近徘徊,昨日曾强行要求查看 "茶叶" 的出库记录,发现所谓的 "茶叶" 其实是白银。"掌柜的让我给百户的酒里下毒," 出纳的补充供词印证了这一点,"说他再查下去,我们都得掉脑袋。"

谢渊望着暖阁外沉沉的夜色,突然明白代王府的宴席根本不是接风,而是鸿门宴 —— 他们早就知道萧显掌握了证据,想用一场毒杀掩盖所有罪行。

代王突然拍案而起,鎏金酒盏在青砖上砸出凹痕:"谢大人在本王府中验尸逼供," 他的声音带着怒意,"是欺本王无权处置吗?" 按照《大吴宗室条例》,王府内的案件需先报宗人府,都察院不得直接验尸。

谢渊却亮出德佑帝亲赐的 "风宪便宜行事" 令牌:"陛下有旨," 他的声音朗朗,"凡涉及边军、外藩的案件,都察院可临机处置," 目光扫过代王,"王爷莫非想抗旨?" 代王的气势顿时矮了半截,却仍强撑着说:"验尸可以,但不得牵连本王。"

林缚注意到,代王的侍卫已悄悄退出暖阁,想必是去给镇刑司报信。他不动声色地靠近窗边,用手指在窗纸上戳了个小孔,外面的雪地里,十余名缇骑正悄悄围拢过来。

兵部尚书突然指着医正:"此人去年因受贿被革职," 他的朝珠撞出脆响,"供词不足为信!" 谢渊却早有准备,让人传来宣府知府,知府证实医正确实是被镇刑司构陷,只因他前年查验出镇刑司用票号洗钱的证据。

"尚书大人倒是清楚医正的底细," 谢渊的语气带着嘲讽,"莫非去年构陷他的人," 顿了顿,"就是大人?" 兵部尚书的脸瞬间涨红,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 他去年确实收了镇刑司的好处,参与了对医正的弹劾。

左副都御史趁机附和:"验尸已毕,不如将人犯移交三法司审理。" 谢渊却冷笑:"移交到你们的人手里,怕是连朱砂都能换成普通红土。" 他知道,三法司中有不少冯指挥使的亲信,移交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镇刑司指挥佥事带着缇骑撞开暖阁大门时,谢渊正将朱砂样本和供词封入防水油布。"奉冯大人令," 佥事的绣春刀指着谢渊,"提审所有涉案人犯!" 缇骑的刀鞘上,飞鹰纹在烛火下泛着寒光,与朱砂颗粒里的暗纹如出一辙。

"都察院正在办案," 谢渊将油布交给林缚,"谁敢动?" 按照《大吴官制》,都察院与镇刑司同级,缇骑不得在御史办案时抓人。佥事却不管不顾,挥刀就要抢夺证物,林缚拔刀相护,刀光在暖阁中划出冷弧。

混乱中,医正突然冲向火盆,想烧毁那卷朱砂秘法,谢渊眼疾手快,一脚将火盆踢翻,火星溅在医正的袍角,烧出的破洞处,露出里面藏着的泰和号银票 —— 那是他收的封口费,此刻却成了自己参与洗钱的铁证。

谢渊让人取来三样本:萧显掌心的朱砂、泰和号银票上的朱砂、王林私矿的矿砂。经过医正的反复核验,三者的硫含量、色泽、颗粒形状完全一致,尤其是飞鹰纹的缺口,如同出自同一模子。

"从矿砂到朱砂," 谢渊的指节叩着案上的样本,"从票号到王府," 他的目光扫过代王,"这条产业链环环相扣," 顿了顿,"杀萧显的,不是某个人,是这张用朱砂和白银织成的网。"

代王的脸色灰败如死灰,他知道再狡辩也无济于事。那些嵌入朱砂的飞鹰纹,就像一个个血写的 "罪" 字,将他牢牢钉在耻辱柱上。

在铁证面前,泰和号掌柜、出纳、医正的供词终于形成闭环:代王利用马政司的名义,让泰和号为瓦剌洗钱;萧显发现后试图勒索,反被灭口;所用的九转朱砂,由王林私矿提供矿砂,镇刑司提供毒药,泰和号负责制作。

"这朱砂," 谢渊拿起最后一点样本,在烛火下端详,"不仅是防伪印记," 冷声道,"更是你们通敌的烙印。" 他让人将所有证物封存,准备连夜送往京城,呈给德佑帝御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缚在整理证物时,发现萧显的指甲缝里除了朱砂,还有一点金箔 —— 那是泰和号最高级别的银票才有的防伪标记,说明百户死前确实拿到了高额封口费,也证明他掌握的证据足以让对方付出巨大代价。

谢渊让林缚带着油布包裹的证物,从王府密道突围,自己则留在暖阁与缇骑周旋。"记住," 他拍着林缚的肩膀,"这些证物比我们的性命还重要," 目光望向窗外的风雪,"一定要送到陛下手里。"

林缚点点头,借着夜色和风雪的掩护,消失在王府的密道中。暖阁里,谢渊与缇骑的对峙仍在继续,他知道,只要证物能安全送出,这场博弈就已经赢了一半。代王坐在角落里,看着地上的朱砂痕迹,终于明白自己精心编织的一切,终究败给了一点暗红的粉末。

谢渊在给德佑帝的奏折中,建议修订《洗冤录》,将 "九转朱砂验毒法" 纳入其中,规定所有票号的防伪朱砂需由户部、都察院、工部三司联合监制,每批朱砂都要留样存档,鹰纹模子由工部统一保管。

"毒可藏于细微,法必见于毫厘," 他在奏折中写道,"此次若非萧显死死攥着那点朱砂,不知还要多少忠魂蒙冤。" 德佑帝准奏,并命谢渊主持票号整顿,彻底清查泰和号及其关联票号的账目。

医正因戴罪立功被恢复官职,他在《刑验新录》中详细记载了九转朱砂的辨识方法,扉页上写着:"医者仁心,验者公心,心不正,则痕难辨。"

泰和号被查封后,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票号清查,发现共有七家晋商票号使用私制朱砂,其中五家与镇刑司、代王府有牵连。谢渊奏请设立 "票号监理司",由都察院派官常驻,所有大额交易需报监理司备案,防伪朱砂的使用需登记在册。

"票号者,国之财脉也," 谢渊在票号监理司的石碑上题字,"脉通则国兴,脉浊则国危。" 他还让人将萧显的勘验笔记刻在石碑背面,警示后人查案需细致入微,不可放过任何一点痕迹。

林缚在整理泰和号的旧账时,发现了一本捐赠记录,萧显每年都匿名给边军遗孤捐钱,数额不多,却从未间断。"他不仅是个好百户," 林缚的眼眶有些湿润,"还是个好人。"

片尾

代王府暖阁的青砖后来被撬起,送往都察院的 "罪证馆" 展出,上面的朱砂痕迹被透明琉璃覆盖,旁边标注着 "九转朱砂,飞鹰暗纹,通敌铁证"。前来参观的官员都会驻足良久,看着那点暗红的痕迹,想起那个在验尸台上才得以开口说话的百户。

谢渊时常会拿出那枚朱砂样本,在灯下端详:"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犯罪," 他对身边的年轻御史说,"只有不够细致的勘验," 指尖划过鹰纹的缺口,"就像这缺口," 顿了顿,"再狡猾的狐狸,也总会留下尾巴。"

风雪渐渐停了,天边露出一丝鱼肚白,暖阁的窗纸上,仿佛还映着萧显最后攥紧拳头的身影,那是一个忠魂用生命留下的最后呐喊。

卷尾

《大吴刑案志》载:" 萧显案,以朱砂破局,号洗钱、代王通敌之秘,实乃以微末见宏局之典范。"夫刑者,形也;验者,言也;言者,心也。心不正,则形虽存而言难明;心若正,则形虽微而言可辨。谢渊之后,都察院验尸必带" 朱砂验毒盒 ",盒上刻着" 慎微 " 二字,盖以萧显案为戒也。宣化的雪年复一年落下,却盖不住青砖上的暗红痕迹,就像公道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被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