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冰海浮槎的契约
“夫人,舵轮冻住了!” 年轻的水手哈着白气,指尖的冻疮在羊皮手套上蹭出血痕。宝儿踩着吱呀作响的甲板上前,只见舵轮的铜轴被冰碴卡死,海水在木缝间结成晶亮的冰棱,如同一张巨大的蛛网困住了船只。哈桑抱着一坛鱼油赶来,油脂在低温下已凝结成块:“用滚水浇轴,再涂鱼油润滑!” 船员们立刻架起铜锅,劈啪作响的炭火映着他们被冻得通红的脸颊,滚水泼在冰棱上,腾起的白雾中,舵轮终于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缓缓转动。
危机远不止于此。了望手突然在桅杆上发出含混的呼喊,他的胡子已结满冰碴:“东南方有冰墙!” 宝儿举起改良后的观星镜,镜筒裹着海豹皮保温,却仍能感受到镜片的寒意。只见海平面上矗立着青黑色的冰墙,足有两丈高,在阳光折射下泛着幽蓝的光,墙后隐约可见浮动的冰山,如同神话中的巨鲸潜伏在海面下。
“是多年不化的老冰。” 陈阿公搓着冻僵的手,他曾随泉州商船到过渤海口,“若撞上,船底的木榫必断。” 宝儿盯着冰墙底部,发现浮冰与海水交界处有细窄的缝隙,海水正顺着冰墙流淌,在底部形成暗涌。她突然想起大食商人说过的 “浮冰听声法”—— 用长竹筒贴在船底,可辨冰下水流声。“取十丈竹篙,探冰墙根基!” 她的命令让船员们想起,船上正存放着从占城运来的毛竹。
当竹篙插入冰墙底部时,传来空洞的回声。宝儿伏在甲板上,耳朵贴着竹筒,冰凉的触感顺着竹筒传入脑海:“冰墙底部已被暗流侵蚀,中间必有裂缝!” 她立刻指挥:“解下备用的牛皮缆绳,绑上锋利的铁锚,砸开冰缝!” 八名壮汉齐力挥动铁锚,砸在冰墙上迸出无数冰屑,如同下了一场钻石雨。然而冰墙岿然不动,铁锚却卷了刃口。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远处的冰原上出现几个黑点。渐渐地,黑点化作乘坐在兽皮筏上的身影,他们手持长柄鱼叉,筏子周围跟着数头体型庞大的海豹。哈桑握紧弯刀,却被宝儿按住:“他们的筏子用海豹皮缝制,是极地的原住民。” 她解下斗篷上的珊瑚坠子,抛向对方 —— 这是波斯商人常用的和平信物。
原住民首领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鼻梁上架着骨制护目镜,腰间挂着用鲸鱼骨雕刻的护身符。他指着冰墙,用生硬的大食语说:“冰龙沉睡,不可惊扰。” 宝儿虽听不懂,却从他的手势中明白,冰墙后是原住民的渔场。她命人取出丝绸和瓷器,在冰面上摆出礼物:“我们需要 passage(通道)。” 对方的目光落在青瓷碗上,碗底的锚纹让他想起半年前遇难的大宋商船。
通过手势和简单的单词,双方达成临时契约:原住民带领船队从冰墙东侧的 “鲸息湾” 绕行,作为交换,联盟船队需向他们传授熬制鱼油的方法。宝儿发现,原住民的兽皮筏底部涂有一层黑色膏状物,凑近一闻,正是海豹油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能有效抵御冰块摩擦。“我们的船底若涂此物,定能减少损伤。” 她悄悄吩咐哈桑记录下配方。
绕行途中,原住民展示了独特的 “冰海导航术”:他们观察海鸥的落点 —— 海鸥不会停留在薄冰上;用鱼叉敲击冰面,通过回声判断冰层厚薄;甚至能根据星象中 “北斗尾星” 的倾斜角度,确定浮冰流动的方向。宝儿取出牵星板,发现此处北极星的高度比记载中高出三度,她立刻在航海图上用朱砂标注新的星位坐标。
真正的考验在午夜降临。一场突如其来的 “冰震” 让整个冰原颤抖,巨大的冰块相互挤压,发出闷雷般的轰鸣。船队的货舱突然渗水,原来是船底的木榫在低温下收缩,缝隙中渗进海水。原住民首领见状,立刻带领族人送来海豹皮,他们用骨刀将皮割成细条,蘸着鱼油塞进缝隙,竟比传统的麻絮桐油更加密实。
作为回报,宝儿让陈阿公向原住民传授 “分层熬油法”:将鱼油倒入铜锅,先用文火熬去水分,再加入艾草去腥,最后冷凝成块。当第一块成型的鱼油砖被递到原住民手中时,他们眼中闪过惊喜 —— 这种便于储存的燃料,能让他们度过漫长的极夜。
七日后,船队终于绕过冰墙,眼前出现一片开阔的海域。原住民首领指着远处的火山岛,用炭笔在兽皮上画下简易地图,岛上火山口的烟雾,正是天然的导航标志。宝儿将青瓷碗赠送给对方,碗底新刻的 “鲸息湾” 三个字,成为两份文明在冰海中的契约见证。
归程中,船队船底涂满改良的海豹油膏,在浮冰区畅行无阻。宝儿望着逐渐消失的冰墙,想起《梦溪笔谈》中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的记载 —— 人类与大海的契约,从来不是征服,而是懂得如何在敬畏中寻求共生。当第一只信鸽带着新绘制的冰海图飞向泉州时,船舷上凝结的冰花正悄然融化,如同大海对勇敢者的馈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
这场冰海历险,让联盟船队获得了比黄金更珍贵的宝藏:原住民的冰海导航术、海豹油防水法,以及在极端环境中与不同文明协作的智慧。而那些在冰原上留下的青瓷碎片,终将成为后世考古学家眼中的文明印记,诉说着千年前那场跨越冰海的契约,如何让人类在严酷的自然中,踏出了新的航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