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众叛亲离,死路一条!
送药队伍不敢再有片刻耽搁,护送着安然无恙的汤药,火速离开了这片是非之地。
待他们走后,那些原本溃不成军的山贼们,却从山林各处重新聚集起来。
为首之人,正是奉了许卓之命,在此设伏的悬镜司档头。
“大人神机妙算!”一名校尉摘下面巾,语气中充满了钦佩,“那帮孙子,果然把信给捡走了!”
档头冷笑一声:“陈泰这老狐狸,想跟咱们大人斗心眼,还嫩了点!”
“将这里处理干净,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是!”
……
驿馆之内。
陈泰听着心腹副将的详细禀报,眉头紧锁。
京营巡逻兵的军纪涣散,山贼的突然出现,以及那封意外遗落的加密信件……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毫无关联,却又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串联在一起。
“你是说,那伙山贼虽然凶悍,但武功路数杂乱无章,更像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陈泰沉声问道。
副将点头道:“正是!而且,我等虽然奋力抵抗,但他们似乎并未下死手,更像是在……试探我等的实力。”
“最奇怪的是那封信,卑职反复看过,确信并非伪造,上面的火漆和字迹,都像是仓促之间留下的。”
陈泰踱到窗边,看着窗外守卫松懈的庭院,眼神闪烁不定。
许卓这小子,究竟在搞什么鬼?
巡逻兵的军纪涣散,是真的防备空虚,还是故意做给本都督看的?
那伙突如其来的山贼,究竟是京城管理混乱的体现,还是另有图谋?
还有那封内容暧昧的信件,是天意巧合,还是……
结合之前许卓那番诚惶诚恐的表演,以及这座守卫如同虚设的驿馆……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陈泰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或许,京城之内,当真是外强中干!
女帝洛凤瑶,恐怕是真的被齐王大军吓破了胆,急于寻求和谈,所以才对自己的到来如此优容。
而许卓小儿,不过是仗着女帝的信任,虚张声势,想要故布疑阵,拖延时间罢了!
至于那些所谓的清洗内应,以及这突如其来的山贼,恐怕都是许卓为了掩盖京城兵力不足,管理混乱而上演的闹剧!
那封遗落的信件,或许就是某些忠于王爷的内应,在绝望之下,用性命传递出来的最后警示!
对!一定是这样!
陈泰越想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没错。
他猛地一拍桌案:“本都督明白了!”
他立刻取出纸笔,将自己的“判断”——京城防备松懈不堪,女帝和谈诚意尚可,许卓不过是外强中干,但夜长梦多,为防生变,应尽快说服王爷,亲率大军入京,一举控制局面,救出世子——详细写成密报。
他还特意在密报中提到,入京之时,可多带精锐,以防城中那些冥顽不灵的主战派狗急跳墙。
写罢密报,他立刻将其交给另一名最为信任的亲信,命其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送达城外齐王大营!
……
齐王帅帐之内,那封来自陈泰的密报和“意外获得”的信件,如同两簇火苗,彻底点燃了齐王心中的贪欲与侥幸。
“好!好一个京城空虚,女帝优柔!”齐王猛地将密报拍在案几之上,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身披龙袍,君临天下的场景。
刘伯庸看着齐王那副被欲望冲昏头脑的模样,心中最后一丝劝谏的念头也化为泡影。
他知道,此刻的齐王,已然听不进任何逆耳之言。
“王爷英明!”刘伯庸只能顺着齐王的心意,躬身说道,“陈泰将军所言,确有几分道理。那许卓小儿年纪轻轻,骤得高位,难免恃才傲物,行事张扬,露出破绽亦在情理之中。”
齐王得意地捋了捋颌下长须:“正是此理!女帝小儿毕竟是女流之辈,关键时刻,还是得靠男人来定鼎乾坤!”
他再不迟疑,当即下令:“传本王将令!”
“着陈泰继续在京中周旋,稳住许卓和那小皇帝!”
“本王亲率一千黑豹铁骑精锐,星夜奔赴京城,与女帝面谈!”
“对外,仍宣称本王只带少数随从,以示诚意!”
刘伯庸心中一紧:“王爷,一千精骑是否……”
齐王眼中寒光一闪:“怎么?伯庸觉得少了?”
他冷笑道:“本王这一千黑豹铁骑,足以横扫数倍于己之敌!即便京中真有埋伏,本王亦有把握杀他个七进七出,安然脱身!”
“大军主力,则在京城之外百里之处扎营,严密戒备。若本王在京中一切顺利,便传令大军即刻开拔,入主京师!”
“若……若真有不测,便让副将率领大军,与本王里应外合,内外夹击,踏平京城!”
齐王这番安排,看似周全,实则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陈泰那份“确凿情报”之上。
他哪里知道,那份情报,正是许卓精心为他量身打造的催命符!
……
就在齐王点齐兵马,准备轻骑简从,奔赴那场鸿门宴之时。
京城之内,在太傅谢安石的暗中协调之下,各大世家针对齐王府的舆论攻势,也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一时间,整个京城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到处都流传着关于齐王即将败亡的秘闻。
“听说了吗?齐王大军在城外断粮好几天了,士兵们饿得连马粪都抢着吃呢!”
“何止啊!据说齐王手下大将都纷纷倒戈,连他最信任的谋士都偷偷给京城送降表了!”
“齐王这次是彻底完了,众叛亲离,死路一条!”
更有甚者,一些顽皮的孩童,竟也编出了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在街头巷尾传唱:
“齐王反,粮草断!”
“京城门,是鬼门!”
“进了门,出不来!”
“小命玩完上西天!”
这些谣言和童谣,如同瘟疫一般,迅速从京城蔓延至城外的齐王大营。
本就因粮草断绝而军心不稳的齐王残余部队,听闻这些消息,更是人心惶惶,斗志全无。
不少士兵开始偷偷议论,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逃兵现象。
一些原先与齐王府暗通款曲,但关系不算太深的小官员和边缘家族,眼见风向不对,也纷纷开始自保。
他们如同嗅到血腥味的苍蝇一般,争先恐后地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向悬镜司投诚,递交一些无关痛痒的所谓齐王罪证,企图与齐王划清界限,撇清关系,以免将来受到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