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姜嫔的秘密

“这?”

“你也发现了对吧。”

穆灵歌点了点头,最初在冥岛看到淳于辉的那幅画时候,只是觉得长得像罢了。

现在觉得,不仅仅是皮相,更多的是神似。

这种一定是先天的,后天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

压下心底的疑惑,穆灵歌问道:“你看璇玑身上穿的衣服,到底是来自何方?”

浩星辰凝眉:“这种服饰,好像在一本古书里见过,但那时我还小,不记得了。”

其实也是小时候去藏书楼,翻找古籍的时候,无意中碰掉的一本杂谈,他也没在意,就捡起来重新放好。

“在宫里?”

“嗯!”

“走,去找找!”

说走就走,二人又进了宫。

“皇上,辰王殿下和王妃进宫来了。”安福路听得宫门的人来报后,将消息告诉了宣安帝。

“哦?快让御膳房多做几道菜,尤其是鱼,灵歌爱吃。”宣安帝吩咐道。

他如今感受到了天伦之乐,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整日想着儿女都能陪在自己身旁。

“是,奴才这就去。”安福路笑呵呵道:“不过,王爷和王妃先去了藏书楼。”

“藏书楼?”宣安帝疑惑:“去那干什么?那藏书楼的书,辰儿早就熟记于心。”

小时候,浩星辰沉默寡言,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出去玩,大多数就把自己关在藏书楼里。

藏书楼的书,都被他翻烂了。

有时候,甚至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宣安帝批完奏折找不到人,就会跑去藏书楼把人给抱出来。

“说的是呢,听说二人好像还挺着急似的。”安福路也不敢胡乱猜测。

“朕去瞧瞧!”

“父皇父皇!”宣安帝刚起身要走,就见浩星心儿小跑着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木雕。

“哎呦我的公主殿下,您可慢着点,别摔了。”安福路生怕浩星心儿跑得太快,一个不小心再绊倒了。

张开双手虚扶着,回头斥责跟着她的宫人:“你们怎么照顾公主的,怎么让公主这么跑,要是摔了就把你们打发到浣衣局去。”

宫人吓得一个激灵,扑通一声便跪下了。

浩星心儿爬上宣安帝的怀里,扭头对安福路道:“安公公,你别怪他们了,是我急着来找父皇。”

说着一把搂住宣安帝的脖子:“父皇父皇,儿臣听说皇兄和皇嫂进宫来了,他们在哪儿呢?”

“你这个小丫头。”宣安帝笑呵呵道:“如今是不放你一个人出宫,如若不然怕是天天要跑去紫宸王府了吧。”

浩星心儿对穆灵歌有着谜之崇拜,整日嚷嚷着要找皇嫂。

若不是年纪小,不放心她出宫,只怕都要天天长在紫宸王府去了。

再者,也是宣安帝和姜嫔不肯放她去,毕竟,新婚小夫妻,又是小别胜新婚的,可别弄一个孩子去打扰,他们还都盼着穆灵歌早日有孕,给皇家添喜呢。

“你皇兄和皇嫂去了藏书楼,父皇正要去找他们,你可愿意一起。”

浩星心儿忙点头:“愿意愿意!”

“好,父皇抱着你去。”宣安帝抱起浩星心儿出了门,安福路急忙跟上。

路过伺候浩星心儿的宫人身边,正色道:“公主仁慈,这次饶了你们,以后当差要谨慎些,公主年幼,你们要知道深浅,一定要照顾好公主。”

“是!”

安福路此举,倒不是为了摆他内侍总管的官威,而是必须让宫人们谨守为奴本分。

从前姜嫔不受宠,公主也见不到皇上几回。

就有些奴才生了不敬的心思,现在虽然受宠,但毕竟是个公主而非皇子。

有些宫人便觉得再受宠也不能怎么样,做事就会懒怠些。

就拿今天来说,浩星心儿在前面那般跑,几个宫人竟然落后一大截,这就是暗戳戳的懒怠。

所以,他当着皇上的面训斥,叫这些宫人长长记性,也是敲打。

好叫他们都收起那些小心思。

当然,这也是皇上的意思。

宣安帝免了撵轿,就这么抱着浩星心儿大摇大摆的在宫里走。

“父皇,这个给你。”浩星心儿将手中的木雕递到宣安帝面前。

“这是什么呀?”

“是父皇呀!”浩星心儿道:“这是心儿自己雕的,像不像?”

宣安帝仔细看了看,何止是像,简直栩栩如生。

木雕是他骑在马背上,拉弓射箭。

“像。”

“嘻嘻!”浩星心儿道:“母妃说,父皇从前英猛神武,皇兄如今这般,是像极了父皇少年的时候,母妃说,第一次见到父皇,便是在春猎的时候,父皇骑在马背上,一箭射下两只野鸽子。”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吧!

宣安帝回想了一下,的确是那年春猎之后,姜嫔进宫的。

想不到那么久远的事情,她还记得。

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感动来。

不过,更让他高兴的是浩星心儿的手艺。

“心儿,告诉父皇,这全都是你一个人雕的?”

“当然。”浩星心儿拍拍胸-脯,骄傲的说道:“心儿可厉害了,心儿能雕好多好多的东西呢。”

“是谁教你的?”宣安帝又问。

“母妃啊,母妃教的。”浩星心儿道:“母妃可厉害啦,没有她不会的。”

宣安帝闻言,凝眉想了想,他怎么不知道姜嫔会这手艺呢。

姜嫔,出身不高,是选秀进宫的。

一直也不争不抢,性格算是温顺的。

他记得,姜嫔的父亲是一个偏远小城的县丞。

“安福路,姜嫔的原籍是哪里?”

安福路道:“回皇上,是兰州县。”

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城,她能参加选秀,是因为当年满朝文武上书,说后宫空悬,对皇家绵延子嗣不利,为了稳固朝纲,他才不得已举办了那次大选。

但为了让前朝后宫少有瓜葛,那次宣安帝所选的女子,都是远离京城的官家之女,而且也没选几个。

姜嫔因为家世低,倒成了第一个中选的。

可即便再是偏远地区,到底是官家之女,在兰州县那个地方,远离京城,县丞是父母官,相当于土皇帝了。他的嫡女,自然也是娇生惯养的,按理说断然不会让她学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