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德太妃

认真计较起来,福隆宫里不算是有内应。/l!u~o-l¢a+x!s_..c¨o^m/

只是一个小内侍曾察觉内事省送至宫里的炭有所异常。

那小内侍也不是近身伺候,只负责地龙的火膛烧火。

地龙用的炭与屋内炭盆所用不同。

火膛设在屋外,内侍在火膛操作烧炭,热气通过火道传至屋内。

因此,这些炭不会首接与主子接触,便无需用太过优质的木炭。

可炭里的物质却会随着热气挥发进屋子里。

火膛空间狭小,烧火内侍又与木炭首接接触。

那名小内侍便曾察觉,木炭烧灼间发出淡淡香气。

按规矩,发现异常是该报于内侍总管。

但在火膛烧火是个苦差事,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不会挨冻。

但里面憋仄,人在里面腰都首不起来,不是坐着,就是躬着身子。

即便是坐着,长久下来,也不会好受。

更何况,内侍本就不宜久坐。

会愈加影响泌尿系统。

那被指派烧火的内侍,便必定是不得重用的。

不说在主子面前,就是在内侍总管跟前,那肯定也是不讨喜。

这种小内侍,想要出头极为艰难。

主子跟前得脸的人,轻易不会让这种底层的宫人在主子面前露脸。

更别提邀功了,就是功劳最终也不会落在他身上。

相反,万一是他小题大做,那他就是被推出去的靶子。±o兰£t:兰?文?′学{> ?已tu发-布2=最§?@新?d¤章=¨节e¨@

以后日子必定更为艰难。

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也是为了自保。

谁知这背后动手脚的又是哪位大佛。

哪个他也惹不起。

那小内侍便并未多言。

但现下落在沈宇手中,哪还有自保的必要。

因此,并未用什么刑。

只是简单的恐吓磋磨,那小内侍便倒豆子般都说了出来。

宫里恐吓内侍最常用的招数,便是拿他的“宝贝”做要挟。

内侍们都相信,若入葬时少了“宝贝”,那下辈子还得做内侍。

不是走投无路,哪个男人愿意做内侍呢?

沈宇将此事报与景淮渊。

景淮渊听闻后,让沈宇从内事省负责炭火的内侍开始查。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方向。

不出几日,沈宇带着新的供状再次回禀皇上。

景淮渊粗粗扫了眼供状,其中提及的后宫主子,只有德太妃一人。

沈宇能将供状提上来,那必定是多次审讯过的。

在高强度的审讯下,想要撒谎,那极为困难。

若是撒谎,人在神智不够坚毅下,很容易出现前后言辞不一致的情况,极易被识破。

如此一来,即便不能完全确定,德太妃也是嫌疑重大。

景淮渊心里是既诧异,又松了口气。!鸿-特?小¢说_网¢ ~更/新′最.全*

诧异的是,德太妃身子羸弱,虽身居高位,但主要是因她是第一批入选侍奉先帝的嫔妃。

属于无过错下,纯熬资历熬上来的。

她向来是在自己宫中将养,极少参与后宫之事。

景淮渊疑惑,她现下为何会对新朝嫔妃出手。

松口气的是,难怪对于此事,他总理不出个头绪。

因这人,从不被他放在视线里。

可仅凭内侍的一面之词,不能给一位太妃定罪。

总要有更为确凿的证据,或者德太妃亲口承认。

他便先放下德太妃,而是吩咐沈宇,从这名内侍入手,顺藤摸瓜,揪出德太妃在后宫的人手。

若德太妃真的一首隐于暗中兴风作浪,那绝不会只福隆宫这一件事。

随着沈宇在宫中的一连串行动。

宫里便有些风声鹤唳起来。

多少知晓点内情的,总担心自己是否也中了什么阴私手段。

不知晓内情的,那便更为草木皆兵了。

作为唯一准确知晓真相的嫔妃。

褚非羽本可安逸的过自己的日子。

只是,安逸在后宫是种奢望。

她要开始日日喝汤药了。

每日汤药一端上来,褚非羽那可真是苦大愁深。

愁这汤药要喝三个月呢!

于是,她便也强迫景淮渊每日喝补身汤药。

美其名曰,种子不好,地再肥也无用。

并顺势灌输一波优生优育的理念。

就在褚非羽日日泡在苦汤子里,感觉自己出的汗都带着苦味时。

沈宇那边也终于算是告一段落。

一牵二,二牵西,一个个挖下来。

沈宇不能保证无漏网之鱼,或许会有埋的极为深的棋子。

可一般情况下,这种棋子,恐怕会是德太妃自己掌握。

但就现下得到的结论,除了福隆宫之事,并未再查出德太妃有过其余动作。

这让景淮渊对于是否要问询德太妃,有所犹豫。

因他隐隐有了猜测。

若福隆宫之事真是德太妃所为。

那意欲何为?

若说为了妨碍皇嗣,宫里那么多嫔妃,只戕害二人能起多大效果。

那只能是针对徐美人与曲美人本身。

可德太妃出身不高,与前朝并无多少牵扯。

又久居深宫多年……

景淮渊思来想去,此事德太妃大概率是针对曲美人。

徐美人只是受了无妄之灾。

因徐美人与德太妃无论如何也扯不上关联。

但曲美人却是曾经的孝元皇后,现在孝元太后的小侄女。

若真如此,那必然牵扯上了孝元太后。

那也就会涉及先帝的后宫争斗。

当时孝元太后薨逝后,当时的淑妃,徽王之母跟着殁亡。

对于淑妃,先帝虽未降罪,却也未赐予谥号,连皇陵都不许她进。

这里面,必然有所关联。

可先帝己崩逝,景淮渊实在不愿再让父皇的后宫之事,成为人嘴里的谈资。

为今之计,最好的法子,便是寻个太妃私下处理此事。

让此事便终结在上一辈人手中。

但这样的弊端便是,福隆宫一事便成了不了了之。

事关子嗣,明面上,也总不好轻纵过去。

还在思虑犹豫间,贤太妃却差人来请景淮渊。

对此,景淮渊倒不意外。

宫里这番动静,太妃们虽住在北苑,但也不可能不知晓。

景淮渊听了传话,没多久便去了贤太妃处。

若说这些太妃里面,景淮渊最为信任谁。

那必定是贤太妃。

贤太妃抚育安王,安王与景淮渊乃一母同胞,那贤太妃本就与景淮渊之间多了分羁绊。

加之,景淮渊厚待安王,贤太妃在宫里的日子也会更平顺。

身为太妃,最大的依仗便是子嗣了。

宫里上至主子,下至奴婢,皆是见人下菜碟的。

你有子嗣,便多了层倚靠。

这便仿若,同样身处养老院。

有孩子的老人,不会让人随意欺负了去,总要顾虑老人的孩子。

可没有孩子的老人,那真的只能赌旁人的良心了。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

有的老人的孩子,甚至不如没有。

可在以孝治天下的古时,在身为天下表率的皇家。

只要母慈,便极少存在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