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整军扩编,图谋长远

“炎龙独立军”在根据地保卫战中击退日军后,迎来了一段宝贵的喘息时机。林宇深知,这只是漫长抗战路上的一次小胜,未来的挑战依旧严峻。为了能在残酷的战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全面提升部队实力刻不容缓,于是,一场全方位的整军扩编行动拉开了帷幕。

整军工作率先展开。林宇亲自领导,对军队的组织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他依据部队实际作战需求,重新划分各师团、营连的职责范围,简化指挥层级,确保军令能够迅速、准确地下达与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在战斗中表现卓越、具备出色领导才能和军事素养的战士脱颖而出,被破格提拔为基层军官。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让部队基层充满活力,指挥效率大幅提升。

军事训练强度也随之提升到新高度。林宇邀请军中经验丰富的老兵和从正规军校出身的军官共同制定训练计划。每天破晓时分,军营里便回荡着激昂的军号声,战士们迅速集结,开始进行体能特训。负重长跑、攀爬障碍、格斗对抗等高强度项目轮番上阵,旨在锤炼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射击训练更是重中之重,战士们在不同环境、不同距离下反复练习,教官们严格把关每一个动作细节,力求每个战士都能成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此外,模拟实战的战术演练频繁举行,从山地作战到夜间突袭,从遭遇战到攻坚战,各种复杂场景都被纳入训练范畴,以此培养战士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灵活应变的能力。

武器装备的升级同样是关键环节。“炎龙独立军”缴获了大量日军武器,但部分枪支弹药因长期使用或战斗损坏需要维修。为此,林宇专门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湛的军工队伍,他们日夜钻研,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简陋的工具,修复了一批又一批受损的武器,让它们重新在战场上发挥威力。同时,林宇积极拓展对外联系渠道,与周边的爱国商人、民间抗日团体以及其他友军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贸易、捐赠等方式,获取了诸如迫击炮、轻重机枪等更为先进和稀缺的武器装备,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火力。

在整军的同时,林宇没有忘记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因为这是部队坚实的大后方。他号召军民携手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根据地内,大片荒芜的土地被开垦出来,军民们齐心协力,播下希望的种子,种植各类农作物,努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为了满足部队日常物资需求,林宇鼓励民间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创办小型工厂。一时间,简陋却实用的兵工厂、被服厂、鞋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在根据地内兴起。兵工厂不仅能够制造简单的武器弹药,还能对缴获的武器进行改良创新;被服厂和鞋厂则源源不断地为战士们提供温暖的衣物和坚实的军鞋。

教育文化事业在根据地也蓬勃发展。林宇深知,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提高军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才能凝聚起更强大的抗日力量。于是,多所学校在根据地各地开办起来,既有面向儿童的基础教育学校,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希望;也有针对战士们的文化补习班,帮助他们摘掉文盲的帽子,学习军事理论和战略知识。同时,宣传部门通过举办演讲、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军民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和抗日救亡理念,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整个根据地形成了一股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强大精神力量。

随着部队实力稳步提升和根据地日益繁荣稳定,“炎龙独立军”开始着眼于更广阔的战略布局——向外扩张。林宇派出数支精锐侦察小队,他们如同敏锐的猎豹,分散至周边各个区域,对日军兵力部署、据点分布、交通要道以及地形地貌等关键信息展开细致入微的侦察。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侦查和深入分析,林宇将目光锁定在西北方向。这片区域日军兵力相对薄弱,且拥有广袤连绵的山区,地势复杂险要,易守难攻,非常适合开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这里不仅能够为部队提供天然的屏障和隐蔽的作战空间,还能辐射周边多个城镇乡村,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抗日根据地的范围,团结更多的民众加入抗日队伍。

出征前夕,“炎龙独立军”举行了一场盛大而庄严的誓师大会。阳光洒在操场上,映照在战士们坚毅的脸庞上。林宇身着戎装,登上高台,目光扫视全场,声音洪亮而坚定地说道:“同志们!我们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在这片土地上坚守抗日信念,从未退缩!今天,我们的力量己然壮大,但我们的使命远未完成!此次挥师西北,是为了开辟更广阔的抗日战场,是为了唤醒更多同胞的抗日热情,更是为了向侵略者宣告:中华民族不可欺,中国领土不容犯!我们要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书写属于我们的抗日传奇!让我们携手共进,向着胜利奋勇前行!”

台下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群情激昂,振臂高呼:“驱逐日寇,还我河山!”“抗战到底,不胜不归!”激昂的口号声响彻云霄,久久回荡在根据地的上空。在激昂的军乐声中,“炎龙独立军”的战士们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向着西北方向大步挺进,踏上了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