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书里的字,能种出桑苗,种出稻谷,种出咱日子里的千般好。"老儒摸着越人孩童的头,声音像晒暖的棉絮。

"比地里的种子还灵呢。"

孩童眨眨眼,睫毛上的晨露滚下来,滴在书页上,洇出个小圈。

小手轻轻碰了碰书页,像碰着刚出土的嫩芽,小心翼翼的,生怕碰疼了字。

古籍修复坊的芸香混着锦灰味,老工匠周墨捏着镊子,指尖在竹简上划,虫蛀的孔里,虫粪簌簌往下掉。

"这琉璃镜晃眼得很。"他把镜往案上一推,镜柄的织锦蹭着竹简,发出沙沙响。

指腹按在蛀孔上,来回摩挲,像在摸桑苗的根。

"老法子看蛀孔,靠的是指腹——虫啃的孔发涩,霉斑发滑,闭着眼都能辨。"

他斜睨着案上的玻璃镜,嘴角撇着。

"哪用得着这西域玻璃片子?花里胡哨的,不如我这双老手。"

学徒小桃捧着锦灰膏,膏体泛着芸香蜜的光,像拌了蜜的灰。

"周师傅,您就试试。"她指尖点着竹简上最深的孔,"这孔深三寸,您昨儿摸错了,补完又塌了,白瞎了半盒膏。"

周墨哼了声,鼻孔里出着气,却还是屈指弹了弹竹简。

竹片发出闷闷的响,像空了心的桑枝。

周墨终是捏起镜,镜片在晨光里晃了晃。

透过琉璃片,蛀孔里的虫粪纤毫毕现,连虫爬的纹路都看得清,像在眼前爬。

他愣了愣,忽然骂道:"这鬼东西,倒比我老花眼尖——当年我辨虫洞,靠的是竹简的声儿,空了心的,敲着发飘。"

小桃赶紧递过锦灰膏,膏体沾着芸香,味窜得满坊都是。

"这膏是废锦碾的粉,拌了芸香蜜。"她指着周墨补过的《诗经》,竹屑补的地方,又冒出新虫屎。

"您用竹屑补的,上回又生虫。这锦灰沾了芸香,虫闻着就躲,比您当年在书里夹花椒管用——花椒呛人,芸香是书的亲姊妹。"

周墨挑了点膏,镊子在孔里转了转,动作慢得像给蚕宝宝铺桑叶,匀匀的,生怕碰疼了竹简。

补好的地方平平整整,竟看不出痕迹,像虫从没来过。

他忽然笑,皱纹里盛着光,指腹摸着补好的孔。

"比竹屑亲书,这锦灰啊,摸着就跟书是一路的,都带着股韧劲儿。"

少儿读书区的笑声撞得梁木颤,桑小娥举着布包,里面的稻穗缠着细锦线,黄粒儿压得穗子弯了腰,像累坏了的老汉。

"王老实叔种的,锦线缠在稻根上,虫不咬。"她把布包往孩子们手里递,线硌得手心痒。

越人小姑娘阿星扒着布包,辫子甩得像小鞭子,抽得旁边的男孩直躲。

"桑娘子,书上说'锦芯米混锦线',我阿娘说你哄人。"

她捏着稻穗上的锦线,使劲拽了拽,线没断,稻粒却掉了两颗,滚在地上。

"米里哪能缠线?她昨儿还说,'书里的话,不如灶台上的米缸实在'。"

桑小娥捡起地上的稻粒,塞进阿星手里,粒儿圆滚滚的,带着体温。

"你阿娘没见过。"她笑着捏阿星的辫子,"这稻穗,穗子比别家沉半两,脱了粒,米里还沾着锦线渣呢。"

她忽然压低声音,像说悄悄话。

"比你阿娘用蕉叶包谷还灵——蕉叶挡不住虫,这锦线,虫见了就绕道走,跟见了蛇似的。"

阿星捏着稻粒蹭脸,痒得直笑,笑声像撒了把碎银。

"真有锦线!我回去跟阿娘说,让她也在稻根缠线。"

她忽然挺起小胸脯,像只斗胜的小公鸡。

"比她天天烧香求桑神管用!神哪有锦线实在?"

孩子们抢着摸布包,布包在手里传得飞快,笑声比晒谷场的打谷声还响,震得梁上的灰都掉了点。

异族译书局的树皮书拍在羊皮卷上,"哗啦"一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扑棱棱的翅声搅得空气都乱了。

骆越指着树皮书上的刻痕,越文深得像刀剜的,字缝里还沾着点泥。

"阿罗憾,这是咱越人最敬的'桑神祭'!"他的拳头砸在案上,树皮书跳了跳。

"你那破卷竟写'买卖桑苗'?是虫蛀糊涂了还是你睁眼瞎?"

他抓起羊皮卷,往阿罗憾面前一摔,卷上的波斯文弯得像蛇,在他眼里,全是歪门邪道。

阿罗憾把羊皮卷捡起来,拍掉上面的灰,卷上的画被拍得发颤——画里的树结着书,不是苗。

"我这卷写的是'智慧树庆典'!"他的络腮胡抖着,像发怒的狮子。

"跟买卖屁相干!"他指着画,手指戳得羊皮卷直晃,"你看这树,结的是书不是苗!是你看不懂越文,瞎叫唤,比没开眼的雏鸟还吵!"

译官小李赶紧往中间凑,手里的译字牌晃得像拨浪鼓,牌上汉越对照字绣得密密的,锦线闪闪的。

"二位别吵。"他把译字牌往两人中间一竖,"越语'桑神'对应波斯文'智慧树','祭'就是'庆典'。"

他忽然笑,指着牌上的字。

"就像汉人称'爹',越人叫'阿爸',都是一个意思,叫法不同罢了——总不能说,你叫的'阿爸',不是我叫的'爹'吧?"

阿月正织译书锦,锦面的蓝线标着越文,绿线标着波斯文,线头的铃铛"叮铃"响,像串小珠子在跳。

"您看这绿线,"她拽着线晃了晃,铃铛响得欢,盖过了骆越和阿罗憾的吵嚷,"找波斯文就拽绿的,比翻木牌省劲。"

她忽然看向骆越,眼里带着笑。

"上次骆越叔找《桑神祭》,铃铛一响就摸着了,比您记的土法子靠谱——您上次记错了格,翻了半时辰才找着,还骂自己老糊涂。"

骆越摸着译字牌上的锦线,线软乎乎的,像孩子的手。

忽然笑,眼角的纹挤成了花,比地里的棉桃还鼓。

"原来不是虫蛀的,是话不一样。"

阿罗憾也笑,把羊皮卷卷起来,卷得像根筒。

"那我这卷,也让周墨补补虫洞,跟你树皮书搁一块儿,当哥俩——以后吵架,让书自己说。"

便民检索处的锦线"哗啦啦"响,王老实拽着检索机的绳,绳结卡在"农书"格不动了,他使劲扯,脸憋得通红,像熟透的番茄。

"这破机子咋跟犟驴似的?"他往绳上吐了口唾沫,搓了搓手,"上次找《桑蚕病虫害》,一拉就出来,今儿是中邪了?"

他忽然踹了机子一脚,机子"咔嗒"响了声,绳结还是没动。

刘妧刚走到门口,捂着嘴笑,肩膀都在颤。

"王大哥,您看这绳。"她指尖捏着绿绳,轻轻一拉,"陈太后加了'农书'绿标,得顺绿线拽。"

"咔嗒"一声,绳结稳稳落在"农书三格",像听话的孩子。

王老实拍着大腿笑,笑声震得机子都颤。

"还是你们读书人眼尖!这机子比翻目录快,我家婆娘上次找《织锦要诀》,翻了半时辰目录,用这机子,三拽两拽就着了。"

他忽然凑近刘妧,声音压得低,像说啥机密事。

"不过啊,还是不如我摸桑苗准。哪株生虫,我瞅叶尖就知道,不用这花架子——虫子爬过的叶,尖儿发卷,比机子灵。"

御书阁的烛火照着《古籍修复录》,周墨的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倔劲,像他补书的镊子,硬邦邦的。

刘妧翻到小桃画的图,周墨正用镊子补竹简,旁边注着:"师傅说,补虫洞得像给蚕宝宝铺桑叶,匀匀的,不然书会疼,跟桑苗缺水会蔫一个理。"

陈阿娇捏着个木盒进来,盒里的芸香虫爬在锦缎上,虫身泛着青,像块小翡翠。

"这虫灵着呢。"她指着虫,指尖轻轻敲着盒,"书里有蠹鱼,它就变红——比周墨的老花眼准。"

她忽然笑,眼角的纹弯成了月牙。

"上次《春秋》生虫,它先红了,周墨还说'哪有虫',结果一查,蛀孔能塞下米粒,气得他直骂自己老糊涂,说'不如虫鼻子灵'。"

卫子夫捧着日志进来,纸页晃得烛火跳,像受惊的鱼。

"少儿区的布包被翻得卷了边,阿星说要学王老实种锦芯米。"

她指着日志上的字,念得轻快。

"译书局的《桑神祭》译本,骆越和阿罗憾正对着喝米酒,说'原来神都爱让咱识字,不管叫桑神还是智慧树'。"

刘妧往窗外看,修复坊的灯还亮着,像颗星星落在阁里。

周墨正手把手教阿星补竹简,小姑娘的小手捏着镊子,抖得像刚出壳的雏鸡,周墨的大手覆在上面,慢慢填着锦灰,像在教她给桑苗培土。

"周师傅,"阿星的声音脆得像咬青枣,带着点甜,"这样补,虫就咬不动了吧?"

她学着周墨的样,指腹按在补好的孔上,来回摩挲,像在摸自己种的小桑苗。

周墨的声音透着笑,像晒暖的棉絮,裹得人心头发热。

"对,补得匀匀的,虫啊,字啊,都跑不了。"

他看着阿星的小手,眼里的光比烛火还亮。

"就像你阿娘种稻,根扎得深,风刮不动,虫咬不着——书也一样,补得实,才能传得远,跟咱的日子似的,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