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房是个狐媚子团子想吃汤圆

第443章 废话文学

第443章废话文学

赵琛觉得,这些御史也是喜欢无病呻吟,到处参这个,参那个,就是不参该参的人。$白@马d书d院#?{ $~.首?^\发#??

这些御史,平日里没什么事情,就喜欢盯着身边的人看。

一天到晚就知道放空炮,总结来说,那就是没经验,没事干,看谁不爽参谁。

他得让他们有点事情干,他想了个好主意。

那就是让御史入各部去做事,体验一段时间,才能参到位不是吗?

而且不止是入各部,还得去各地做事,都体验上一遍,年纪大的就别去了,万一死在路上,对他名声不好。

“皇上?”

一群御史呆了,他们就参个人,怎么把自己赔进去了呢?

“怎么?朕觉得你们总是参不到位,还是多了解一下各部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参他们。”

赵琛板着一张脸,理直气壮的说道,御史们闭嘴了。

其他官员心中暗爽,让这群死嘴炮就知道逼逼赖赖的,等他们过来,他们要好好为难为难他们。

首先被收拾的就是刘御史,康景宸把那些废话最多的折子,全都交给他一个人批。

“刘御史啊,这些,你今天必须批完,而且得在太阳落下之前批完,晚上皇上要看的。o三?叶{′屋^u !首¤发·”

康景宸不看不知道,一看这些傻逼,天天净说废话,他经过两天的磨练。

只需要看开头,就知道这个奏折,是不是满口废话的垃圾了。

他先挑出不是废话的折子,先看一遍,是不是一定要皇上处理的,挑出需要皇上亲自批注的,送进宫里去。

然后在那些内阁有权限处理的折子,让众人去讨论批注。

而他,则一目十行的把那些废话折子看完,然后批了个滚,给他们送回去。

再把内阁官员讨论出来的结果,批在有用的折子上面,如此还每天要批到深夜。

他们人多,还批了这么久,天知道皇上一天有多少睡觉的时间。

现在好了,废话都留给刘御史去批了,他们就更省事了。

康景宸走出内阁,看着还没有落山的太阳,啧,真感谢刘御史,这些天,他都是戌时才能回家。

今天难得申时就能走,看了一眼还在批折子的刘御史,康景宸得意的笑了笑。

“大家都回去吧,辛苦了,本官把这些折子,送进宫里也就回去了。”

“康大人辛苦辛苦。*三}\叶??屋(? =已ˉˉ÷发{?布e°最|dt新?o~章·节?”

所有内阁的官员,也都非常的开心,之前他们讨论完些折子,就要帮着批复废话折子。

如今看刘御史一个人孤军奋战,感觉很爽是怎么回事呢?

毕竟,他们都担心,每一个折子里面,会不会有重要的事情,都得耐着性子看完,然后骂娘。

就他妈的这么点子事,你他妈的写这么多做什么?

神经病啊?

骂他们滚算很善良了,批急了,都想让他们去死。

“刘御史啊,你批完了没有,皇上还等着呢,你不会以为皇上这么闲吧?你批的越慢,他就要越晚睡的。”

康景宸都佩服皇上,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每天耐着性子看这些废话文学。

“快了快了。”

刘御史觉得自己火气的起来了,不行,他明天就得去参这些官员一本。

无病呻吟,浪费资源,就这些废话,也配用一本折子?还要专人快马送来?

“刘御史怕是不知道,大雍境内有多少州府?多少郡?多少县吧?”

康景宸见他越批脸色越差,冷冷的问了句,刘御史脸色一僵,康景宸接着说道。

“大雍有二十个州府,八十多个郡,三百多个县,地方官员上万,今日的折子算少的了。”

他冷冷说完这句话,拿起他已经批了的折子就走,哼,屁也不懂,就懂乱参。

刘御史神色呆滞了,他,他,他一天下来,就批了三百多折子就累成这样子。

送到内阁来的折子,每天可是有六百多个,皇上以往一天至少要批六百多个折子?

……

刘御史想得挺美,第二天就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参那些说废话的官员一本。

但第二天康景宸跟他说,皇上的意思是,御史入各部,是执行监察之责。

得干满一个月才能走,刘御史批了一个月的废话文学,已经是一脸菜色。

如今的他,看赵琛眼里有迷一样的崇拜,看的赵琛都是莫名其妙的。

“皇上,臣请皇上修改律历,从今以后,所有官员的折子,都不必用问安语。

不必一大堆的之乎者也,奏折的纸本就比较贵,还要驿站一路疾驰。

有些官员,净说一些废话,这是在浪费大雍的财力和人力!”

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刘御史直接跪下来说道,不止是他,其他去了六部的御史,也是如此觉得。

不单单皇上要批奏折,那些六部也要批注各地呈上来的公文。

除了去刑部的御史,其他五部的御史,一个月下来,都是面如菜色。

刑部早就经温之宴整顿,那些地方官员送上来的折子,废话太多的,打回去重新写。

按照他给的标准写,哪里没写清楚的,哪里废话多的,直接派人过去骂一顿。

后来那些地方官,虽然仍然酷爱废话文学,但送到刑部的,都是没一句废话的。

其他各部官员,倒是有心跟温之宴学,但手腕魄力不够,没实现。

哪怕现在刑部是康兆和在管,但那些地方官已经习惯了,写给刑部的奏报,都是最简洁的最核心的。

刑部的官员也养成习惯了,不符合要求的,打回去,一直打回去,不批。

“臣觉得,各地写给刑部的奏报,就非常的简明扼要,那些地方官员,明明可以一张纸解决的事情,非得写七八张。”

那些御史觉得,有些地方官,为了显示自己的文采,非得酸唧唧来首诗歌什么的,简直是不知所谓。

大家都是科举入仕的,说难听点,朝中这么多官员,大多数都是一榜出身。

文采上面,谁输给谁了?状元都是一大堆的好吗,稀罕你卖弄了?

本来一刻钟能看完批完的东西,他们硬是要在废话里面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