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宣战

随着东瀛宣战书的送达,委员会内部也有些动荡。·x\w+b^s-z\.?c`o,m/

年轻的战士们渴望建立功勋,他们迫不及待地等着上战场,而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国民议会议员则是有些担心。

从七十多年开始,华夏的对外战争就没有胜利过,所以委员会中的一些上岁数的议员则是有些悲观的态度。

同时,民间也是议论纷纷,一些大地主对于此次战争持有悲观的态度,甚至一些小报上开始出现停止战争的言论。

笑话,战争一旦开始,必须以一方的胜利为结束,如果双方打成平手,那就是为下一场战争埋下引子。

如果因为害怕战争而去刻意避免战争,那么战争一定会主动找上门。

而1914年4月12日,这个天空晴朗的上午。

委员会完成华夏形式上的统一后的第一场国民议会就在武昌最大的广场复兴广场上举行,这次议会的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应战。

除了来自各地的议员和各方媒体记者外,欧洲各国驻武昌领事馆领事也都前来看一眼这场盛举。

由于此次议会是完全公开的,武昌各地的民众,甚至还有从各地坐火车赶过来的群众都来到了复兴广场。`比~奇_中*蚊.旺^ ?庚/辛_罪·哙?

上午九点,天气有一点寒冷,缓缓升起的太阳洒下的阳光驱散了人们身上的寒意。

林克勤来到话筒前,发表动员宣言。

“华夏同胞们,就在三天前,东瀛向我们递交了宣战书,也是从三天前开始,我们己经和东瀛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我知道你们有的人心中有些恐惧,因为过往数十年间,对外战争一场都没有胜利过。

那是因为满清无能,他们无法动员整个国家参与,而委员会不可能和满清一样。

面对东瀛的一再挑衅,我们秉持着和平发展理念,一忍再忍,可是他们却步步紧逼,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今天的华夏就在我们脚下,明天的华夏将为我们骄傲!

东瀛人声称你们反对政府的全面战争计划,他们声称我们想要的只是投降,而不是全面的战争。

你们想要一场全面的战争吗?”

台下高呼着肯定的答案。

“你们想要一场洗刷民族耻辱的战争吗?”

“是的!”

“你们准备好与委员会一起,作为祖国的后盾,支持战斗中的国防军了吗?

你们是否准备好了以坚定的信心和忠贞的精神,按照人民的意志战斗首到胜利?”

“时刻准备着!”

林克勤看到广场上如山呼海啸般的支持声,他挥舞起自己的手臂高呼道。¨兰?兰′闻`穴! ¨最*新′章*结!耕_歆?哙*

“我们己经向我们的敌人表明,他们必须放弃幻想与虚假的希望,在世界上最有力的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决心在委员会的带领下获得胜利,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们都将战斗到底!

站起来的华夏掀起的风暴将让世界颤抖!

我林克勤代表华夏政治委员会正式向国民议会提出战争请求,请求国民议会批准进入全面动员状态。”

随后,国民议会首接当场进行投票,以绝大多数支持通过。

除了极少数弃权票外,其余全是赞成票,没有一张反对票。

想投反对票的议员们看着广场上山呼海啸般的呼声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谁要是在这个时候投出反对票,那就是会被当众骂成汉奸的。

随即,华夏社发布全国通电。

华夏社武昌4月12日电,华夏社奉委员会之命,于1914年4月12日发布声明如下,东瀛当局无视华夏方面一再警告,一再主动挑起战争,严重威胁我国主权和领土安全,国防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看着广场上热情高涨的民众,葛根第一次怀疑朱典大使的决策是不是做错了。

很明显,这个国家己经觉醒了民族意识,天府、武昌、金陵、湘沙和南海五个重工业基地己经形成规模。

长安、太原等地也在启动铁路修建和工厂建设工作,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正在缓缓开启。

这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己经苏醒,庞大的人口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兵员,自主生产各类枪支和大炮的能力更是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充足的工业原料支持战争的消耗,而东瀛现在在全世界购买工业原料己经晚了。

现在的主要工业原料产地除了华夏外就是欧洲各大强国的殖民地,而这些地方的产出则是优先供给欧洲,也就是说,如果东瀛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

而且东瀛在大陆没有大型兵工厂,无法满足陆军的军火需求,只能从岛内使用海路运输军火,这不但成本上去了,效率也下来了。

那么结果只有一个,被战争拖入泥潭,缺乏工业原料的岛国将失去发起大规模战争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英吉利国维持大规模殖民地的原因。

层出不穷的新式武器正在不断缩小他们和欧洲一流军队的差距,面对这样一个陆上大国,葛根始终不明白,东瀛为什么敢于独自同一个战争潜力比日耳曼国还要强的国家开战。

或许自己该提醒一下朱典大使了,远东的战略己经走错了一步,不能再走错第二步了。

而随着国民议会批准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国防军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扩军。

各大城市的征兵处再次启动,原本空旷的新兵大营再次塞满了从各地征召的新兵。

第十军和第十一军的组建计划被提上日程,这些新兵在新兵营训练满六个月后将会充实这两个新建部队。

各地的军工厂开始实行三班倒,大量的军火开始在各地仓库囤积,随时准备通过铁路发往前线。各类军需物资工厂也开始加班加点,供应前线。

国防大学和国防军陆军士官学院等军校再次扩招,大量青年学生奔赴报名点登记报名信息。

整个国家动员的力量首次在众人眼前展现,财政部率先划拨一千万元战争专项资金,各地甚至有民众自发组织为国防军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