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他要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四川

人群中,第六十六标标统叶荃突然上前半步,眼神复杂地打量着秦渊:“不得不说,你的练兵之法确实有一套。\j*i?a,n`g\l?i¨y`i*b¨a\.·c`o¨m¢尤其是攻防战术,让我们这些老兵都大开眼界。当初你提出用 500人跟我一标对练,虽然最后没能成行,但照眼下这训练水准,我还真没把握能赢。”

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朱庆澜,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甘:“统制大人,当初三个月之期一到,要不是您拦着,我非得跟他比划比划!说不定早就能看穿他的盘算,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住口!”朱庆澜猛地转身,眉毛拧成一团,“你糊涂!我们提前发现又怎么样?真要打起来,岂不是让西川军队自相残杀?让百姓跟着遭殃?”

他环视众人,声音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己答应出任西川省副省长一职,从此退出军界。各位都是聪明人,该知道如何抉择。”

这番话让在场军官们神色各异,有人皱眉沉思,有人交头接耳。

秦渊见状,上前一步朗声道:“朱副省长说得在理。今日我来,就是给各位一个机会:想留下的,我不会立刻委以兵权,但会根据能力安排差事,日后若还想带兵,也不是没有机会;想走的,还请暂且忍耐两三个月,最迟年底,我亲自送各位离开。”

话音刚落,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炑站了出来,眼睛里闪着光:“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川人,这些日子看你推行的新政,确实是为西川百姓着想。?优+品/小^说-王¢ ·最¢鑫-璋~踕·哽?鑫.快¢就冲这一点,我这把老骨头,就交给你了!”

西川提督马维骐也跟着迈步,花白的胡须随着叹息微微颤动:“我虽不是本地人,可在成都待了大半辈子,早把这儿当家了。我老啦,该把舞台让给你们年轻人,就留在这里养老吧。”

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将表态,如同丢下一颗重磅炸弹。

在朱庆澜的带头下,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的响应声,大部分军官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效力。

唯有驻藏大臣钟颖面色阴沉,带着几名从拉萨归来的军官,沉默着举起了手——他们选择离开这片风云变幻的土地。

秦渊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钟颖阴沉的脸。

这位出身满清贵族,作为同治帝表侄的军官,此刻眼中的不满几乎要溢出来。

秦渊心里清楚,自己牢牢掌控西川的举动,无异于从清廷身上剜下一块肉。

虽说他没有公然宣布独立,也不像同盟会那般高举反清大旗,但在这些满清贵族看来,两者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承蒙各位信任!”秦渊提高声调,目光扫过众人,“今日我正式宣布:傅嵩炑任西川省副省长,马维骐任西川省资政委员会副主席。其余留下的诸位,一周内我会下发任命文书。.e-z~晓\说+旺* ?追*蕞·欣_蟑*結·还望大家放下成见,携手共建西川!”

人群中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秦渊做出这些任命安排,源于他对西川治理难题的深刻洞察。在西川推行六级行政体制绝非易事。

过去,总督的命令往往在层层传递中“打了折扣”,到不了偏远乡镇,就像水流在干涸的沟渠里半路断流,根本到不了偏远乡镇。

那时的乡村治理,几乎全被地方乡绅等宗族势力把控。

若想打破这种局面,让规划从纸面落到实处,就必须招揽得力帮手,扫清改革路上的障碍。

朱庆澜和傅嵩炑在军中摸爬滚打多年,养成了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执行力极强。

而省长顾博睿学识渊博,擅长统筹规划,但在落实政策时,需要果断的行动力作为补充。

将朱、傅二人任命为副省长,与顾博睿形成优势互补,就像给马车配上了坚固的车轮和有力的缰绳,既能精准规划方向,又能快速稳步前行,大大减轻了推行新政的压力。

如此一来,不仅能减轻推行新政的压力,更能强力推进六级行政体制建设,保障行政体系顺畅运转,让每一项政令都能切实抵达西川的各个角落。

当然,副省长的人选不会止步于朱、傅二人,后续秦渊还会根据教育、卫生等不同领域的需求,启用更多合适的人才。

而任命马维骐为资政委员会副主席,堪称秦渊的“妙手”。

西川德高望重的耆老众多,他们在民间影响力极大,若在新政推行时遭到这些人的阻挠,必然会严重影响改革进程。

秦渊设立资政委员会,将这

些老人请进来,鼓励他们充分表达意见,共同探讨新政的利弊,把一切不和谐的声音都关在资政委员会的大门里。

其实这些老人并非顽固不化,相反,大多通情达理。

一旦他们在委员会中理清思路,理解了新政的意义,便会凭借自身威望,主动在民间为新政宣传助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因如此,即便马维骐想退职养老,秦渊仍力邀他出任资政委员会副主席。

当然秦渊并不担心这些没有军权的人,还能闹出什么幺蛾子。

毕竟,石瑾瑜统领的“影渊”情报网,就像无数双隐形的眼睛,牢牢盯着西川的每一个角落。

任何异动,都逃不过这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这便是他掌控局势的最大底气。

在秦渊心中,有一幅宏大的治川蓝图:他要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西川。

他不仅要西川成为引领华夏工业革命的先锋旗帜,树立起现代工业与科技发展的标杆,更要打破列强垄断,在世界工业与科技的竞技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这片土地,既会锻造出所向披靡的精锐之师、运筹帷幄的军事栋梁,也将汇聚商业巨擘、科研奇才、技术能手等各行业的顶尖人才,形成蓬勃发展的强大合力。

而这一切的核心,始终围绕着百姓的福祉。

秦渊深知,真正的强盛,不仅是军事与工业的强大,更是让每一位川民都能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

他期待着,西川的街巷间,处处洋溢着安居乐业的祥和氛围,市井烟火中升腾起的,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满满希望。

只有夯实了这片根基,才能为他的“醒狮”计划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实现将孟加拉湾化作华夏内海的雄图伟业。

然而,面对问鼎中原的终极目标,秦渊却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前七次穿越,他的存活的时间逐次延长,可第八次穿越到西川军阀混战时期,却仅仅存活了十分钟。

那场滑稽般的死亡经历至今历历在目——子弹穿透胸膛时的剧痛、不甘的呐喊、对命运的无力感,如噩梦般缠绕着他。

每当午夜梦回,恍惚间总有个声音在心底回荡:一旦卷入内战,死亡便如影随形。

这份来自命运的警示,才是他始终保持克制的真正原因。

此前对顾博睿所说的“造反风险太大”,不过是敷衍之词。

他早己针对西川布下天罗地网,并不惧怕清朝派重兵围剿。

以他对历史的了解,只要竖起反清大旗,清朝必然调集重兵围剿,各地防御空虚之下,辛亥革命的浪潮定会如期而至。

但比起改朝换代,他更在意如何避开命运的枷锁,走出一条真正改变华夏命运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