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感觉被坑的郑锦
“啊。?6,1-看.书.网_ +追?最¢新¨章¨节,”郑经有些瞠目结舌,这个伪造粮仓的情节好熟悉啊,这不就是粮库大使惯用的伎俩吗?“这,这,黄廷作为思明州镇将难道没有发现粮库的粮食不足吗?”
郑成功冷哼一声,道:“或许发现了,或许没有发现。但他们烧仓掩盖挪用粮食一事却是铁一般的事实。这次拿下黄廷也是应有之义。杀了他也不冤枉。”
“那粮库到底存了多少粮食?”郑锦有些担忧的问道,他想到了一些不太美妙的东西。
郑成功想了一下,道:“大概应该有二十八万石左右。”
郑锦细细盘算一下,道:“父王,这不对啊。这次大火烧了十五万石,存粮不过二十八万石,那黄廷能够挪用的不足十三万石,为了十三万石粮食而烧毁一个粮库,想想总感觉不对啊。”
郑成功皱了皱眉道:“或许,他是担心被当成替罪羊吧。毕竟这粮食是在他镇守期间消失的,更何况他也挪用了至少十万石粮食。”
郑锦叹了口气,道:“好吧,挪用粮草用于养兵,看来黄提督暗中还有不少军队。还有监督蔡锡勇,他不是你在黄延军中的眼睛吗?怎么没有及时发现并向您报告此事呢?莫非他也叛变了?”
郑成功有些无奈的道:“人心是世上最不能掌握的东西,看不清,摸不透。?新.完,本·神?站¢ ?首¢发·蔡锡勇是被黄延二十万两白银拉下水的。黄廷私下养了多少兵,这个就需要你去调查了。”
“作为一军监督,他还缺这二十万两白银?您给的赏赐和他手下的三艘商船,每年的利润都不下五万两啊。”郑锦有些不可思议,这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啊。
“军心不稳,人心思乱。”郑成功淡淡的解释道。
“好吧。那调查出来黄廷的私兵该怎么处理?”郑锦接下这个任务。
“这个,你看着办吧,不要影响大局就行。”郑成功想了想,还是把处置大权交给了郑锦。
“父王,孩儿还有一个疑问。那粮库之中储存的五十万石粮食呢?弄去哪里了?”郑锦有些疑惑。
没有粮食,这郑家军在厦金两岛的统治可真的就是沙滩上的城堡啊。饥民的破坏力可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郑成功叹了口气,道:“哪还有粮食了。粮库存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四十二万石。我军征战十几年,年年大战,军心疲惫,百姓民不聊生,哪里有时间去种地呢。
自为父南澳起兵以来,我军的粮食一直都不足,征粮期间的损耗,百姓的抗拒,伪清的攻击,还有施琅、黄梧的背叛等等情况。′如^文_网* *免-费!阅_读*导致我军的粮食存储从来没有超过两百万石。
现在又被烧了一部分,目前只有一百六十余万石的存粮。”
郑锦有些难以置信,道:“一百六十余万?母后跟我说的是还有两百八十万石粮食的,到您这就少了一百二十石。这马上就要复台了,这粮食充当军粮尚且不足。何谈储备救济呢?青黄不接的时候也马上要到了,这厦金近百万民众就指望这些救命粮呢,您现在告诉我这粮食不够了?这这这···”
郑成功有些无奈的道:“伪清对我军封锁日益严重,金门寸土,不足养兵;厦门丸城,奚堪生聚?厦金两岛种植面积极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怎能能够养活太多人呢?
近两年天气干旱,台风肆孽,伪清也加大对民间的搜刮,天灾人祸下来,粮食产量日益稀少,加之投奔我军的灾民日益增多。
这层层压力下来,缺粮是无可奈何之事啊。
每年死于饥荒之中的民众不知几几。为父能够做的,也只能是找地聚众养兵了。只要台湾一下,数十万民众就可以移民台湾,若行军屯和民屯,缺粮之事,也可暂缓解决。
我军复台之后,这百万民众的衣食就要由你来负责了。”
郑锦顿感亚历山大。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百万民众的三个月的口粮啊,这其中还有军属、有工匠、有难民,这些都是一个个大难题。若是处理不好,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我们老百姓会用脚投票,也会用手中的农具投票啊。
若真的是到了用农具投票的地步,这区区两岛的弹丸之地,恐怕还不够农具耙的。这可是历史上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啊。
这近百万人在三个月内的口中之食,完全由郑锦负责。这对郑锦来说,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因为粮食不足而去寻找粮食
。
有点超出他的知识范畴了。尽管他知道高产的番薯、土豆、玉米在东南沿海都有种植,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土地供这些高产作物种植,况且时间也来不及了。
沿海的诸多岛屿中,也就舟山群岛、台湾岛、海南岛这几个面积较大的岛屿有充足的土地以供种植。其他岛屿要么面积过小,岛上淡水不足;要么岛上砂石裸露,没有土壤,均不适合种植。
郑锦皱了皱眉头,这粮食确实是个大问题啊。
郑锦粗略算了一下,按照最低标准来计算,人数按照一百万计算,成人半数来计算,料数从宽,一个成人一天八两粮食,妇老幼减半来计算,一百万人一天就是六百万两粮食,一斤十六两,就是三十七点五万斤。一石150斤,就是2500石,三个月一百天,也就是25万石。
唔,这么算下来也不算多啊。
郑锦心中默默出了一口气,这么计算下来,确实不多,挖挖鲁王和黄廷说不定三个月粮食就出来了。
郑锦凭着之前的经验默算出来三个月百万人口需要消耗的粮食,顿时感觉压力小了很多。
郑锦总感觉有些不太对劲,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哪里错了。这个下意识的计算,让他在后面吃了一个大苦头。
他忘记了现代成人一天八两米的前提是大量的油和菜、水果、饮料等等,在17世纪中叶,可没有这么丰盛的物资让百姓消费啊,更何况百姓也消费不起这些啊。
这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错误。套用古人的话就是说,何不肉糜?
穿越到郑锦身上,也是一直的锦衣玉食,虽有想过,但终没有亲眼所见。
没有见过大明普通百姓生活的郑锦,真的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一点。
感觉压力小了一半的郑锦依旧向领导哭诉道:“这可是百万民众三个月的口粮啊,压力太大了,您看能不能用军粮支援一些?”
郑成功拒绝道:“现在军心不稳,军粮决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