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教训柱子?
感受到真实的钱币触感,她才意识到这笔意外之财的分量。/鸿¨特^小·说+网* -免+费^阅`读+"你这孩子,来了就来吧,怎么还弄这么多钱。”
接过钱后的贾张氏再次打量谢颖琪时,表情已完全不同。"你刚才说你叫谢颖琪?小丫头,其实我不是真想责怪你。
年轻人刚工作难免出错,我只是想提醒你。”
谢颖琪连连点头:“贾大娘说得对,以后我会更加小心的。”
这样的回应显然让谢颖琪感到欣慰。
幸好这次没出大事,否则她会一直耿耿于怀。
而这些钱能够换来贾家的谅解,对她来说也是值得的。
看着面前乖巧的小护士,贾张氏心中闪过一丝想法。
有了这笔钱后,她对谢颖琪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少。
贾张氏忽然对谢颖琪产生了兴趣。"颖琪啊,你今年多大啦?”
贾张氏问道。
谢颖琪愣了一下,“我十六了,贾大娘,您这是要做什么?”
听到十六岁这个年纪,贾张氏眼睛一亮。
这么高的个子,看来家境不错,皮肤也好,行为得体。
再加上她在卫生所工作,这更让她觉得谢颖琪是个好选择。
贾张氏开始打起了主意,如果能把谢颖琪带到贾家,那以后的日子岂不是不用愁?
在这个时代,十六岁谈婚论嫁并不算特别早。
当时很多人十七八岁就已经结婚,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即使在城市里,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了。
相比之下,现在的教育体系让年轻人的学业时间拉长了很多。
所以,在贾张氏看来,谢颖琪就像一块宝。
她出身不凡,随便拿出二十万都不成问题。
而且,她长得高挑美丽,放在当下这样的环境下,找个对象根本不成问题。
更重要的是,年纪小也是优势,因为那个年代的男人通常不会娶比自己年长的女人。
那些关于“女大三,抱金砖”
的说法,在那个年代几乎不存在。
不仅仅是那个时候,即便是在后来的时代,这种情况依然少见。
因为社会风气就是如此。
东旭这次遇到了大麻烦,转正考核没通过,不仅失去了工人的身份,连媒人介绍的相亲也变得棘手。
这一系列的事情让贾张氏对那场相亲的信心大减。
尽管贾张氏性格强势,但她并不糊涂。
她清楚地意识到,眼前这个小姑娘条件很好,于是起了心思。~比′奇`中^文?网. /免_费~阅!读^"颖琪,最近有没有考虑个人问题?”
贾张氏开门见山地问。
谢颖琪听到这个问题,愣了一下。
她没想到贾张氏会问这种话。
反应过来后,她的脸微微泛红。"贾大娘,我才刚工作,没考虑这些事情。”
那个年代风气保守,谢颖琪是个十六岁的姑娘,听到这种私人话题都觉得不好意思。"贾大娘,要是没事我就先走了,卫生所有些事等着我去处理。”
被贾张氏的问题吓到,谢颖琪慌忙告辞,转身快步离开。"这孩子……”
看着谢颖琪匆忙离去的背影,贾张氏皱眉摇头。
她不甘心,觉得谢颖琪条件那么好,若是能成为自己的儿媳,比媒婆介绍的那些农村姑娘强多了。
贾张氏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却没想过,这样一位年轻貌美、家庭条件不错的姑娘怎么会看上贾东旭。
难道是为了你们家条件好?还是因为贾张氏自己爱多管闲事?
此时,何裕柱在屋里生火做饭,透过窗户看到了准备回卫生所的谢颖琪,眼睛亮了起来。
呵,这是哪家的姑娘如此美丽。
仅仅一眼,就让何裕柱怔住了。
待他回过神来,谢颖琪已从院子里离去。
何裕柱心中思索片刻。
这四合院里,似乎没有哪家的女儿长得这般模样。
不过,他也只是感叹几句。
他今年才十五岁,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创造一番事业,和妹妹在这个时代好好生活下去,至于娶妻,那还得等几年。
……
“当家的,刚才从门口经过的那个漂亮姑娘你看见了吗?”
三大妈一进屋,就拉着阎富贵闲聊起来。
听闻此言,阎富贵有些疑惑。"是哪家的姑娘?
”
“你没瞧见啊,刚刚有个小姑娘来咱们院子了,那模样,啧啧,我都喜欢得不得了!”
三大妈说完,阎富贵眉头微皱,“你是说有个小丫头去了中院贾家?”
“对呀,我看见贾张氏开始还咋咋呼呼的,后来脸上的欢喜劲儿别提了,估计是得了人家的好处。”
三大妈点点头。
她在外面洗菜的时候,自然注意到了这件事。"看那小丫头的穿着,像是卫生所的人?”
说到这儿,阎富贵突然想到。"应该是贾东旭的事情吧。”
昨天贾东旭出事,整个院子的人都清楚。?j\i~n¢j^i?a`n,g`b~o`o/k,.\c!o+m¢"管他呢,这姑娘长得确实好看,不过不知道家里条件如何。
要是下次还能见到,我一定拉住她问一问,说不定,我们家解放的媳妇儿就有了。”
三大妈聊得越来越起劲儿。
那姑娘的模样,让这些长辈都觉得十分欢喜。
毕竟,她看起来乖巧、文静又懂事。
阎富贵听了,嘴角一撇,“解放还小呢,还没毕业分配工作,以后再说吧。”
……
后院,刘家。"光齐,感觉好些了吗?今天再喝最后一天。”
二大妈端着药碗,坐在刘光齐床边,吹一口喂一口,照顾得无微不至。
即便如此,刘光齐仍痛苦地皱着眉。"妈,我不喝药了。”
说话时漏风严重,这让刘光齐满脸愤懑。
这几日他受了不少罪,不仅被傻柱打得牙齿松动,还发了烧,差点撑不住。
如今刚有点好转,却只能继续喝苦药。
二大妈劝慰下,刘光齐勉强喝完药,二大妈递给他一颗奶糖安抚。
趁刘光天兄弟没留意,偷偷塞给他。
看到糖,刘光齐的脸色稍显缓和。"好好休息,早点好。"二大妈说完离开,顺手关门。
此时刘光天兄弟等不及问能不能吃饭,刘海忠已经拍案而起。"嚷嚷什么!先赔了何裕柱的钱,现在又喊饿!"
刘海忠训斥后又是一顿教训,直到两兄弟求饶,二大妈帮忙劝说才停下。
他认为棍棒教育没错,不然哪来听话的孩子。
二大妈瞧见两个小子闹腾得厉害,早没了刚才给刘光齐奶糖的心思,只管把他们领到另一间屋,省得刘海忠看见又烦。
天快黑的时候,四合院里家家户户都飘起了炊烟。
后院有个身影径直来到许家,轻轻敲了敲门。
许大茂来开门,一眼认出是刘光齐时,愣了一下。"光齐哥?”
他心里发虚,因为刘光齐脸上的肿还没消,显然是挨了打。
许大茂以为他是来找茬的,正要关门,却被拦住了。"许大茂,我找你有事商量。”
虽然刘光齐说话还有点漏风,但话说得很清楚。
商量事情?许大茂定了定神,仔细打量着刘光齐。"光齐哥,啥事啊?”
刘光齐看了看许大茂身后的院子,说:“跟我出来,这事得保密。”
许大茂犹豫片刻,最终点头,“爸,我出去一下,一会儿回来吃饭。”
两人躲到院子角落。"许大茂,敢不敢跟我一起去教训柱子?”
四周无人,刘光齐直截了当地问。
许大茂一听,下意识缩了缩身子。"教训柱子?”
想起那天柱子在中院把刘光齐打得那么惨,后来又一脚把他踢翻,他忍不住摸了摸屁股,依旧隐隐作痛。"光齐哥,你别开玩笑了。”
许大茂一脸怪异地说道,你说话还漏风呢,就想去对付柱子?
刘光齐冷哼一声:“看你这样子,我说教训自然有办法,你就说敢不敢!”
许大茂的表情让刘光齐心里虽有不满,但他想起傻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释然了。
单凭他自己,根本对付不了傻柱。
同龄人中,前院的阎解成更指望不上,他和傻柱关系密切,无法被拉拢。
许大茂听刘光齐似乎胸有成竹,有些犹豫。
但他聪明得很,不会轻易行动。"光齐哥,你得先说说具体计划。”
许大茂还是开了口,尽管他对傻柱恨之入骨,但他并非愚蠢之人。
从最近的情况看,即便他和刘光齐再次去找傻柱,恐怕也只是给他送菜罢了。
这小子头脑简单。
刘光齐见状,虽皱眉但还是忍住了脾气。"傻
柱确实有些本事,但我们两人若找准时机,偷袭他一顿并不难。”
许大茂听后,眼睛渐渐发亮。"你是说我们晚上趁他不备动手?”
顺着刘光齐的思路,许大茂已经能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计划。
他不是个简单角色,在原著中他就曾让人围攻
棒梗。
如今有了刘光齐的启发,他立刻明白了。"当然,这傻柱再厉害,天黑了还能怎样?我们两人一起,用麻袋一罩,肯定打得他连自己妈妈都不认得!”
说到最后,刘光齐已是咬牙切齿。
许大茂眼中也闪烁着光芒!
这个办法看来可行!一旦麻袋罩住傻柱,他还有什么招数?
你不过是个小毛孩,看不见东西,总不能打败我们两个吧?
想到这里,许大茂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起初他不想参与,觉得没希望。
但现在有了这个法子,情况完全不同了!他对傻柱的怨恨溢于言表,若有动手的机会,他一定会第一个冲上去。"好!光齐哥,我跟你一起干!"
许大茂立刻答应。
这个傻柱在院子里嚣张这么久,也该让他尝尝厉害了!
听到许大茂的回答,刘光齐点点头,一脸自信。
有了许大茂的帮助,这件事算是十拿九稳了。"那就定在明天动手。"
刘光齐说道。
这小子虽然看起来笨,但动手前早就有了计划。
傻柱每天在鸿宾楼工作,晚上回来通常都是**点左右。
只要他们埋伏在他必经的路上,肯定能成功!
两人在角落里商量得越来越激动,脸上的神情透露出强烈的期待,好像恨不得马上揍傻柱一顿。
直到许伍德在院子里喊许大茂的名字才打断他们的讨论,两人约定好后各自回家。
……
中院。"雨水,开饭了。"
何裕柱已经做好了晚饭。
清蒸鲫鱼、白米饭、土豆丝、小炒肉和鱼香肉丝。
一顿饭三道荤菜一道素菜。
而且何裕柱做得很足量。
即便是家里四口人来吃饭,也完全够了。
这自然是因为他练国术的原因。
虽然菜量不少,但对他来说不过六七分饱。
从中也能看出练武需要花费多少。
三天三顿肉菜都不够支撑练武消耗,普通人家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肉,怎么还能习武呢?
小雨水对哥哥的厨艺佩服得五体投地,每道菜对她来说都像珍馐美味。
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她心想,要是以后一直这样多好。
……
晚饭后,何裕柱继续研究药理真解。
这事关系到师傅的身体,他对此极为重视。
当然,提纵术和太极元功拳这几天他也未曾放松。
毕竟,他对师傅有过承诺。
月底前,突破这两项技能,才能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
……
一夜平静无事。
次日清晨,天气稍显回暖。
中院,贾家。
贾东旭醒来后,感觉身体比前几天好了许多。
走路不再摇晃,手臂也能感受到力量。
这让他松了一口气。
最近因身体状况不佳,给家人和师傅添了不少麻烦,尤其是转正考核,这件事对家里和师傅都很重要,而他却未能通过,这让他感到愧疚。
易忠嗨是厂里的资深技工,收了个还没通过转正考核的徒弟,尽管有特殊原因,但对他的名声还是有影响的。
贾东旭下床活动后,确认自己已无大碍,便向母亲贾张氏说明情况,主动去见师傅。"东旭,这鸡汤你喝了。”
看到恢复健康的儿子,贾张氏放下心来。
她只有一个儿子,若一直卧病,恐怕会被叫成“药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