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一百一十三章 文府夜宴(1)

    时隔一个多月,司马光再入汴京。

    这一次,没有发生像上次那样被汴京人围观、追堵的事情。

    人们各自忙碌着各自的生活。

    就像那些在汴京城中最宽敞的道路上,被好几匹马牵拉着,载着几千斤重的货物,吭哧吭哧的缓步走着的太平车一样。

    到了御街上,司马光才遇到了两宫派来慰劳的使者。

    但使者显然比上次冷漠多了,只是礼貌性的慰问了一下,并没有过多言语就匆匆辞别。

    到了官廨,安顿下来。

    通见司的人,才将入宫过阙的时间告诉他:四月丙戊(二十三)日,上午,辰时三刻,延和殿便殿。

    和上次一样定在入京后的第三天。

    但是,司马光能感受得到,来自通见司的淡淡的疏远——上次,通见司的官员,只恨不得把他当菩萨供起来。

    这一次,更多的是例行公事。

    但,司马光无视了这些。

    熙宁、元丰时代,他受过的冷眼和明里暗里的打压还少吗?

    然而,大行皇帝却一直敬重他。

    这一次入京,即使两宫不待见他,司马光也义无反顾。

    因为少主才八岁,正是学习圣人言行,感受君子风度的年纪。

    他要在少主面前,告诉少主,何谓君子何谓大臣。

    于是,司马光立刻派人,去各位元老府中递帖子。

    他要一一拜会。

    首先,第一个拜会对象,自然是哪位已经被拜为平章军国重事的文彦博文太师。

    ……

    傍晚时分。

    寿昌坊文彦博宅邸。

    文及甫蹑手蹑脚,走到了正在歌女吟唱声中,昏昏欲睡的老父亲身旁。

    “大人……”他跪下来。

    “嗯?”

    “范纯甫刚刚登门,送来了司马公的拜帖……”

    文彦博睁开眼睛,看向文及甫,伸手道:“司马十二现在想起来求老夫了?”

    文及甫将拜帖递给文彦博,道:“听说宫里面的两宫,对司马公似乎不是太满意……”

    “倒是天子,依旧尊重司马公……言必称:此父皇遗我师保大臣!”

    文彦博眯着眼睛:“这是文贻庆和汝说的吧……”

    “是!”文及甫不敢在老父亲面前有什么隐瞒。

    文贻庆是目前文家诸子之中官位最高的一个,也是文彦博的特别安排。

    他前些时日以文彦博进拜平章军国重事,而将其官职从供备库副使、閤门通事舍人,特旨升文思副使,依旧兼任閤门通事舍人。

    一下子就在大使臣的序列里跳了五级。

    这是因为,朝廷恩典,本来是要荫功文贻庆,将其从武资转为文资。

    但文彦博坚决拒绝了。

    于是,特旨赏之!

    当然,文贻庆的那个閤门通事舍人的兼差,实际上从来没有去轮差过一天。

    他每天都只需要去皇城的通见司里点个卯,剩下的时间,就自由安排。

    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文彦博,要避嫌。

    但也正是因此,文贻庆可以知道一些大内的事情。

    “哼哼!!”文彦博哼哧两声,没有说话,接过文及甫递来的拜帖,只扫了一眼,就说道:“这司马十二,还是这么的不识时务……”

    “父亲……”

    “准备一下吧……”文彦博寂寥的说道:“今夜在家设宴,招待司马十二!”

    “是!”文及甫恭敬的退下去,准备安排相关宴会的事情。

    “对了!”文彦博叫住了他:“替老夫送一道请帖,去张安道家……请张安道今夜也过府一会……”

    文及甫愣住了。

    张方平?

    那可是和他父亲一样的四朝元老!

    但,这位元老和他的父亲,却因为一些旧年积怨,已经好多年没有往来,即使见了面,也是面和心不和,常常互相阴阳怪气对方。

    “去吧!去吧!”文彦博却挥手催促起来:“记得告诉张安道……司马十二在老夫这里!”

    “唯!”文及甫虽然想不通为什么,还是恭敬的退下去。

    看着文及甫的样子,文彦博摇了摇头:“痴儿!痴儿!”

    他已经完全明白了,这个傻儿子是真的没有半点政治悟性。

    这样子下去,搞不好文家就是下一个晏家了。

    所以,必须未雨绸缪了。

    ……

    张方平在汴京城没有宅邸——他买不起。

    所以,他这次入京后,是从左厢店宅务租的一套宅院。

    月租一百贯!

    这还是因为他乃四朝元老,朝廷恩典,减免了大半租金的原因。

    别笑话!

    汴京居,大不易!

    哪怕是宰相,想在汴京购置一套属于他的,符合其身份地位的宅子,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大部分人都是租房,而且租的是官府的公屋。

    像张方平这样,带了一大家子三十多口人入京的元老,就得在汴京城雇上几十个下人服务。

    还得迎来送往,有足够的空间来举办宴会、歌舞。

    房子就小不得。

    所以像他现在租住的这个前前后后厢房数十间,院子、花园齐备的的宅子,一个月一百贯租金,真的是很便宜!

    除了他这样的四朝元老,一般官员想租,至少一个月得掏三百贯!

    所以,大部分的官员,在汴京住的都很寒酸。

    当年欧阳修在汴京租的地方,就经常漏雨,为此他还写了好多诗自我安慰。

    当张方平接到文彦博的请帖时,也是很错愕的。

    “文宽夫怎么想起来,请老夫过府了?”他问着自己的儿子张恕。

    “不知道……”张恕也很诧异,他和他的父亲进京以来,文彦博什么时候眼睛里有过他们了?

    特别是文彦博进拜平章军国重事后,哪怕在路上遇到了,也只是遥遥一礼。

    “儿子听文周瀚言,今夜司马相公也在……”

    “宴无好宴!”张方平接过请帖,想了想最近的事情,就差不多知道了:“哼!文宽夫这个老匹夫又想拿老夫当筏子!”

    他将请帖拆开,看了一眼里面的文字,就摇摇头。

    但他也有些无奈。

    这种事情,你说不去吧,文彦博都派他儿子来请了,传出去不好听,别人会讲他张方平为了昔年旧怨不顾大局。

    你说去吧,到了文家,免不得又要被文彦博利用。

    偏生,他还得乖乖配合起来。

    不然,司马君实要是真的到了御前,说了些两宫不喜欢的话,果然被两宫送到陈州去了。

    那么,王安石的新法谁来废黜?

    想了想,张方平就对张恕道:“去将子瞻请来……”

    “今夜老夫带子瞻一起去赴这个鸿门宴!”

    “老夫倒要看看,他文宽夫,到底想做什么?!”

    说着,张方平就看向皇城大内的方向。

    最近的事情,很不寻常!

    司马光忽然不知道怎么的,就在上书里说什么外戚。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高家、向家都跳了起来。

    就连曹家和杨家,也在暗戳戳的说着些风凉话。

    两宫身边,一下子就全是在暗戳戳的说司马光坏话的人。

    他们水平都很高,一个字都不提司马光,但偏偏总是能让两宫想起司马光做过的一些事情。

    本来,出现了这样的风波。

    作为平章军国重事,天子敬重的四朝元老,文彦博该立刻入宫去解释去化解两宫的怨气。

    但文彦博什么都没有做。

    这一切,太不寻常了!

    ……

    张恕找到苏轼的时候。

    他已经喝的醉醺醺的了。

    “子瞻……子瞻……”

    苏轼醉眼朦胧的看了看自己面前的人,摇摇晃晃的拱手行礼:“是兄长啊……”

    “可是有事?”

    张恕看了看苏轼的样子,也是摇头叹息一声:“斯人已逝,子瞻不能这样下去了!”

    苏轼入京后,一开始还好好的,每天都能兴致勃勃的和他谈天说地。

    但几天后就不对劲了。

    开始借酒浇愁,开始整日整日的看向郢州方向,唉声叹气,甚至和张恕说过要辞官去郢州的王诜坟前给故友扫墓。

    张恕花了好大力气,才将苏轼劝了下来。

    苏轼摇摇头,道:“晋卿是因我而死啊……”

    “错非为了救我……他就不会被贬郢州,若不被贬郢州,越国大长公主和晋卿的长子就不会夭折,若晋卿和越国大长公主有子……天子仁圣,就不会怪罪了……”

    张恕无奈,只能不和苏轼说这个话题了,对他道:“子瞻,家父命我来告知子瞻,今夜文太师设宴,司马相公也在席中……”

    “司马相公?!”苏轼一听这个名字,酒就醒了大半:“司马相公也在吗?”

    “还请宣徽务必带我出席!”

    苏轼已经知道,他是司马光举荐才起复的。

    如此大恩,他必须当面道谢!

    何况,司马光还是他一直敬仰、崇拜的人物,也是苏轼一直认为,唯一可以救此时局的士大夫!

    贬谪黄州五年,让苏轼得以近距离的接触到最底层的农民。

    尤其是当苏轼自己在黄州,开垦了五十亩荒地,自己种菜自己吃以后。

    他渐渐的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动机。

    尤其是免役法以及农田水利法,在苏轼心中不再是恶魔,而是只要稍微改动,就能不失为救世之法的良法!

    他迫不及待,想要将这些年,他的感悟,他的想法告诉给那些他信得过的,可以改变天下的人听。

    司马光,就是苏轼认定的,那一个人。

    张恕看着苏轼激动的样子,连忙道:“家父便是要请子瞻一起前往文府出席!”

    苏轼顿时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

    注:史实,文贻庆已转文资。

    注2:汴京城有民租和官租两种房屋租赁模式,官租便宜一些,民租服务好一些。

    其中官屋还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左右厢店宅务,以三位朝官两位京官以及内臣管理。

    一般一间房子,正常月租,大约400-500文的水平,注意是一间。

    熙宁十年统计,汴京有官屋公房大约15000间左右,大型宅邸大约180套上下。

    欧阳修写过好几首吐槽租的房子漏雨的诗。

    注3:苏轼的苏东坡的称号,就是因为他在黄州的一块朝东的荒山上开垦了五十亩荒地,所以自号东坡居士。

    也是因为这段经历,苏轼开始知道底层农民的艰辛,转而开始同情起来。

    然后在元祐时代,变成了新党不爱,旧党嫌弃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