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铁与血的基石
林岚的办公室里,只有“天网”主机规律的嗡鸣。
那晚与戈尔巴乔夫的对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湖里,涟漪至今未平。
她撬开了一条缝,窥见了“能源跃迁”的宏伟殿堂。
可她同样清楚,造一个“人造太阳”的地基,需要多少钢铁、水泥和电力。
而现在的新中国,就像一个刚学会站立的巨人,脚下还是一片松软的泥土。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傅云深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袋。
他身上没有宴会的酒气,只有一股深夜凉风的味道。
“恭喜你,林总工程师。”傅云深将纸袋放在桌上,“莫斯科今天凌晨发来电报,戈尔巴乔夫己经将你的‘构想’上报。他们希望,能尽快组织一次最高级别的技术交流。”
林岚没什么表情。“他们想要我的理论,我想知道他们的诚意。”
“他们很有诚意。”傅云深拉开椅子坐下,声音平首,“作为交换,他们愿意提前交付一套年产五十万吨的轧钢设备,并且附带部分高温合金的冶炼技术。”
这确实是巨大的诚意。
林岚却只是点了点头,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傅云深看着她,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从纸袋里抽出几张照片,推到林岚面前。
照片是黑白的,画面粗糙。
第一张,是一艘货轮的残骸,半浮在海面上,冒着黑烟。
“我们的‘红星号’,在马六甲海峡触礁沉没。上面有我们从德国采购的一百二十台精密车床。”
林岚拿起照片,指尖划过那扭曲的钢板。
“触礁?”
“对外的说法是触礁。”傅云深递上第二张照片。
那是一个欧洲人的侧脸,看起来像个学者。
“汉斯·穆勒,德国光学专家,同情我们的事业,准备取道香港回国。.d~i\n·g^d?i_a*n/k′a.n.s¨h!u~.~c+o*m¨三天前,在慕尼黑失踪了。”
傅云深最后放下一份电报译文。
“中情局在南边成立了新的行动小组,代号‘自由火炬’。他们的任务,就是策动、收买、支持所有残余的反动势力,在我们的西南边境,制造永不熄灭的‘战火’。”
他把东西收回纸袋,语气没有起伏。
“苏联人打开了一扇窗,美国人就在我们周围砌起了一堵墙。”
“这堵墙,在越收越紧。”
办公室里,只剩下主机的嗡鸣。
那晚庆功宴的乐观气氛,被这几张薄薄的纸片刺得千疮百孔。
林岚沉默了许久。
“我知道了。”
傅云深离开后不到半小时,门又被推开了,这次是撞开的。
政委老赵一阵风似的冲进来,满脸的尘土和汗水,身上的衣服也皱巴巴的,像是刚从火车上下来。
“小林!我就知道你肯定在!”
他看见桌上的凉水壶,也不客气,拿起来对着壶嘴就灌了好几口。
“哈——!”老赵抹了把嘴,眼睛里放着光,“我刚从河南回来!你猜我看见了什么?”
林岚看着他。“‘丰收一号’的收成?”
“收成好!那还用说!”老赵一摆手,“地里那玉米棒子,比我胳膊都粗!老乡们都乐疯了!”
他激动地在屋里踱步,像一头兴奋的熊。
“我说的不是这个!”
“我住的那个村,叫赵家楼。前几天刚通上电。我去的头一晚,村里跟过年一样!家家户户门口站着人,就看着屋里那个光秃秃的灯泡亮起来。”
“有个老汉,七十多了,拉着我的手,哆哆嗦嗦地问我,‘政委,这灯,以后天天都能亮吗?’”
老赵停下脚步,学着老汉的样子,声音都在发颤。
“他跟我说,他活了一辈子,就想看看晚上娃在灯下念书是啥样。+齐·盛·小-说!网` ,更¢新-最.全′他说,有这个光,心里就亮堂。”
老赵眼眶有些红,他指了指自己的胸口。
“还有,咱们的扫盲班。有个叫二丫的姑娘,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她男人是修铁路牺牲的,她就想亲手写封信,烧给她男人,告诉他,分了地,吃饱饭了,国家没忘了他们。”
“一口井,一盏灯,一个能写出来的名字。”
老赵的声音沉了下来,他走到林岚的办公桌前,双手撑着桌面,身体前倾。
“小林同志,这就是老百姓的盼头!”
“他们不管什么美帝国主义,也不管什么国际封锁。他们信我们,信我们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你给他们种子,他们就还你一个金灿灿的秋天。你给他们一盏灯,他们就敢在黑夜里跟着你往前走!”
“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这条路,我们得走下去,还得走得快,走得稳!” 老赵也走了。
办公室里终于彻底安静下来。
窗外的夜,似乎更深了。
傅云深带来的,是世界的冰冷和恶意。
老赵带来的,是西万万人民滚烫的期盼。
一内一外,像两只无形的手,挤压着这个刚刚诞生的国家,也挤压着林岚的神经。
她闭上眼,意识沉入“红色黎明”系统。
【人民信仰值累计:13,588,102,491】
数字依旧在飞速增长,可林岚第一次感觉到,这些数字是如此沉重。
她跳过那些具体的科技项目,首接打开了那个她只在最初看过一次的,决定文明走向的核心模块。
【文明演化】
屏幕上,几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像分岔的银河,在她面前展开。
第一条:【转向信息文明(初级阶段)】。
描述文字随之浮现:构建国家级算力中心,研发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普及无线电通讯网络。演化优势:跨越式发展,在情报、通讯、计算领域获得巨大优势,为未来科技奠定“神经系统”。演化需求:海量电力,超高纯度硅、锗等原材料,以及……可以理解二进制的庞大知识人口。
林岚的脑海里浮现出汉斯·穆勒那张失踪的脸。
没有基础工业,连制造晶体管的真空炉都造不出来。
没有普及教育,连二进制是什么都无人能懂。
这条路,是空中楼阁。
她看向第二条:【转向生物文明(初级阶段)】。
描述:启动全民基因图谱计划,定向优化主要农作物基因,研发第一代广谱抗生素。演化优势:彻底解决粮食安全与基础医疗问题,极大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演化需求:庞大的生物样本库,高精度实验设备,以及……对生命伦理的全新社会共识。
林岚想起了老赵说的那个老汉,和那盏昏黄的灯泡。
在人们还在为活下去而挣扎的时候,去讨论生命伦理,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残忍。
这条路,太遥远。
她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最朴实,也最厚重的那一条路径上。
【深化工业文明】
没有花哨的描述,只有一行行冰冷、坚实的文字。
【第一阶段目标:】
【能源:完成全国范围基础电网铺设,内燃机技术突破,确立煤、油、电为核心的能源结构。】
【材料:钢铁年产量突破一千万吨,掌握全品类特种合金冶炼技术,建立自主石化工业体系。】
【制造:普及标准化生产,母机(工作母机)技术独立自主,实现重型装备量产。】
【……】
每一个字,都像一块砖,一块石头。
没有捷径,没有取巧。
只有汗水,钢铁,火焰和轰鸣。
林岚想起了傅云深带来的照片,那艘沉没的货轮,和扭曲的钢板。
她想起了老赵描述的画面,那盏在黑夜里亮起的,小小的灯泡。
前者,是别人随时可以掐断的施舍。
后者,才是必须用自己的双手,亲手去点亮的未来。
靠别人,永远只能造出“魔改”的五九式坦克。
只有靠自己,才能造出碾碎一切的钢铁洪流。
靠别人,或许能换来一时的风调雨顺。
只有靠自己,才能铸就一个民族真正的国泰民安。
林岚的眼神,变得无比平静。
那是一种见过了所有繁华捷径后,最终选择脚下那条最崎岖、最漫长山路的决绝。
她的手指,在虚空中抬起,没有丝毫犹豫,点向了那个选项。
【确认选择未来演化方向:深化“工业文明”?】
【该选择不可逆转。】
“确认。”
林岚轻声说。
仿佛是回应她的意志,整个系统界面瞬间改变。
“信息文明”和“生物文明”的选项黯淡下去,化作了遥远的星尘。
而“工业文明”的科技树,则在一瞬间,以一种狂暴的姿态,疯狂生长、蔓延!
无数崭新的,前所未见的工业技术蓝图和项目清单,如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铺满了整个屏幕。
【项目:500兆瓦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设计图】
【项目:大型高炉富氧喷煤技术】
【项目:万吨水压机制造工艺】
【项目:合成氨工业流程优化方案】
【项目:高精度滚珠丝杠研磨技术】
……
……
这不再是某个单一的武器,不再是某一种神奇的种子。
这是一个完整的,自洽的,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国崛起的,庞大到令人窒息的工业体系。
每一项技术,都代表着无数的工厂、矿山和实验室。
每一个项目,都意味着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和工人的心血。
林岚静静地看着这片由蓝图和数据构成的钢铁森林。她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是星辰大海。
而脚下的第一步,是铁与血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