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人造太阳”的初啼
“天网”解锁的庞大科技树,此刻正化为一叠厚重的打印纸,静静躺在桌上。
她将工作重心,完全沉浸在了“能源跃迁”这个模块。
这是所有工业的基石。
没有能源,钢铁、化工、制造,全都是空中楼阁。
她把那叠最核心的,关于“可控核聚变”的初级工程蓝图,放在了王淦昌面前。
王淦昌扶了扶眼镜,一页一页地翻看。
他的呼吸先是急促,然后变得沉重。手指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微微发颤。
“林工……”他抬起头,眼神里混杂着朝圣般的激动和巨大的恐惧。
“这是……这是‘托卡马克’?不对,比我们知道的任何一个构想都更完整,更……更疯狂!”
“液态锂铅包层……主动反馈式等离子体稳定线圈……”
他念着图纸上的名词,像是梦呓。
看完最后一页,他把图纸合上,双手按在上面,闭上了眼睛。
再睁开时,所有的激动都退潮了,只剩下一种面对悬崖峭壁的无力感。
“我们做不了。”王淦昌的声音沙哑,“绝对做不了。”
他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林工,我不是泼冷水。”
他指着那叠图纸,“你看,这上面要求的‘铌三锡’超导线材,别说工业化生产,我们连在实验室里拉出一根丝都做不到!”
“还有这个真空室,它的尺寸公差要求是微米级的。我们全国最好的车床,是缴获德国人的,精度都差了整整两个数量级!”
他停在林岚面前,双手比划着一个巨大的圆。
“最要命的是能源!启动一次聚变反应,哪怕只有一秒钟,需要的瞬时脉冲功率,能让整个北平的电网瞬间瘫痪烧毁!”
“这不是工程难题。”
王淦昌的脸上全是苦涩,“这是神学,我们是凡人。”
林岚静静听着,只是端起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水。-零\点~看_书\ .更¢新.最/快?
“我知道难。”
“这不是难!”
王淦昌的情绪有些激动,“这是妄想!林工,我不是在质疑你的才华,我是在陈述一个我们谁也绕不开的冰冷现实!”
办公室的门,被首接推开。
傅云深走了进来,脸色看不出好坏。他手里也拿着一个文件袋。
“老王的判断,可能还乐观了些。”
他走到桌边,把文件袋里的东西倒在桌上,正好压住了那份“神学”般的蓝图。
是几张照片和一份电报。
“杜邦公司,刚刚以‘产能不足’为由,正式拒绝了我们化工部采购‘viton’特种氟化橡胶的订单。”傅云深拿起一张照片,“这东西,是真空室密封圈最关键的材料。”
“我们在瑞士联合银行的一个中转账户,昨天被毫无理由地冻结了。那是我们用来给几位欧洲专家发薪水的秘密渠道。”
他最后把那份电报推到林岚面前。
“这是最新的消息。‘自由火炬’行动小组,在香港的黑市上开出了十万美金的价码,买任何一个从大陆出逃的‘高级工程师’的人头,或者他们正在研究的项目资料。”
办公室里,只有“天网”主机细微的电流声。
王淦昌看着桌上那些东西,慢慢坐回椅子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如果说,图纸上的难题是天堑。
那傅云深带来的消息,就是把通往天堑的,所有小路和木桥,都一把火烧光了。
林岚拿起那份电报,看完,又放回原处。
她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
三天后。
一间规格极高的会议室里,戈尔巴乔夫带着他的专家团,坐在了长桌的一侧。
上次宴会后,他看林岚的眼神,己经彻底变了。
那是一种混杂着敬畏、好奇和一丝警惕的复杂情绪。
“林同志,我必须再次表达我的敬意。您上次提出的那些构想,在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引起了真正的轰动。?萝′?拉$小,说d ¢a追|?最??o新|{1章£¥节?tu”戈尔巴乔夫的开场白很正式,姿态也摆得很低。
“为了我们共同的伟大事业,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愿意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里带上一丝大国学者的矜持。
“我们愿意向你们分享一部分我们早期‘t-3’装置的非核心设计数据。我们甚至可以派遣两位我们最优秀的青年研究员,来协助你们建立最初的等离子体物理理论团队。”
他看着林岚,脸上带着诚恳的微笑。
“当然,我们都明白,这是一项需要几代人努力的百年工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有我们的指导,我相信,也许三十年,或者西十年后,我们的中国同志,也能真正触摸到可控核聚变的宏伟门槛。”
坐在旁边的王淦昌,拳头在桌子下面悄悄握紧了。
这番话听起来是帮助,实际上,是一种温和的羞辱。
他把你看作一个有天赋的小学生,愿意给你看看他大学的课本,但目的,是让你永远当他的学生。
他看向林岚,以为她会反驳,或者至少会表现出一点不满。
林岚却只是微微颔首。
“感谢戈尔巴乔夫同志的慷慨。”她开口,声音平静无波,“不过,在正式接受你们的帮助之前,我想请您和您的团队,先参观一个我们自己搭建的小玩意。”
“昆仑”基地,一间临时改造的地下实验室。
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焊锡的味道。
实验室中间,摆着一个看起来极其粗糙的金属圆环,外面用粗大的铜线胡乱缠绕着,像个乡下铁匠铺赶工出来的半成品。
一排排巨大的电容器,像士兵一样列在墙边,无数电缆杂乱地连接到那个金属环上。
戈尔巴乔夫和他身后的苏联专家们,看到这副景象,脸上都露出了礼貌而克制的古怪表情。
“看来,我们的中国同志,对科学充满了热情。”戈尔巴乔夫用俄语对身边的助手低声说了一句。
在他看来,这更像一个爱好者的车库作品,离真正的科学装置,差了十万八千里。
王淦昌站在一个简陋的控制台前,手心全是汗,他看了一眼林岚。
“林工,所有参数设置完毕,电容器组充电完成。随时可以开始。”
林岚冲他点了点头。
“开始。”
王淦昌猛地合上一个巨大的闸刀开关。
“嗡——”
整个实验室的灯光,剧烈地闪烁了一下,几乎熄灭。
一股低沉的轰鸣声从电容器组传来,房间里的空气似乎都在震动。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控制台前的一台老式示波器上。
屏幕上,一条绿色的水平线,轻微地抖动着。
戈尔巴乔夫的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预料到了接下来的场面,这条线会变成一团狂暴的杂波,然后整个装置在一声巨响中冒出黑烟。
可屏幕上的绿线,没有变成杂波。
它猛地向上跳起,不是一个尖峰,而是形成了一道极其平滑、干净的波形,然后……稳定住了。
就像有人用尺子画出来的一样。
波形稳定了不到一秒钟,又瞬间消失,恢复成水平线。
整个实验室,死一般地安静。
王淦昌死死盯着屏幕,身体因为过度激动而剧烈颤抖。
戈尔巴乔夫脸上的微笑,彻底凝固了。
“安德烈……”
他身后的一名苏联物理学家,用俄语发出梦呓般的声音。
“你看那条曲线的包络……那……那是不可能的……边缘不稳定性……它自己消失了……”
戈尔巴乔夫猛地推开身前的人,冲到示波器前。
他不需要看什么复杂的数据,他只需要看那条一秒钟前还存在的,堪称完美的波形。
稳定。
干净得像教科书里的理论模型。
他们的“t-3”装置,耗资数千万卢布,动用了整个苏联最顶尖的科学家,得到的等离子体约束曲线,充满了毛刺和波动,像一头发疯的野兽。
而眼前这个用“垃圾”拼凑起来的装置,得到的曲线,像一个沉睡的婴儿。
“你们……”
戈尔巴乔夫猛地转身,死死地盯着林岚,声音嘶哑。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没有高能中性束注入,没有复杂的偏滤器……你们到底是怎么抑制住那些该死的边缘局域模的?!”
林岚的目光从示波器上移开,落在他身上。
“我们没有抑制它。”
“我们只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动态磁场几何结构,让等离子体在将要变得不稳定的时候,其自身产生的电磁场,会把它自己推回到稳定的平衡点上。”
她指了指那个粗糙的金属环。
“它从一种破坏性的振荡模式,变成了一种自我约束的呼吸模式。”
林岚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解释一道小学数学题。
“我们没钱买昂贵的加热设备和约束线圈,所以,只能在理论上,多动动脑子。”
“轰!”
实验室里,沉寂被彻底打破。
所有的中国科研人员,都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欢呼。
有人抱在一起,有人用力捶打着身边的桌子,王淦昌则趴在控制台上,肩膀一耸一耸,分不清是在哭还是在笑。
戈尔巴乔夫呆立在原地。
他看着疯狂庆祝的中国人,又回头看了看那个丑陋的金属环,最后,目光落在了林岚那张平静得可怕的脸上。
他终于明白了。
羞辱、指导、百年工程……这些想法此刻显得如此可笑。
他们不是在模仿。 他们不是在追赶。
他们是在一条全新的,甚至可能更优越的道路上,进行着疯狂的冲刺。
他几步冲过去,抓住王淦昌的肩膀,用力摇晃着。
“奇迹!这是物理学的奇迹!”
他的俄语里带着哭腔,“你们……你们用废铁和天才的头脑,点燃了普罗米修斯的火种!”
林岚没有参与庆祝。
她的目光,始终落在那台己经恢复平静的示波器屏幕上。
那道一闪而逝的曲线,不是太阳,甚至不是一根蜡烛。
它只是黑暗中,划亮的第一根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