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效率,不是靠换设备
“我是沈阳厂的宋光明!”
林岚握着话筒,平静地听着。
“林总工程师,您的电话就是命令!可是……我们厂那条最关键的3号子弹压制线,己经停了三天了!”
宋光明的语速很快,像是在倒豆子。
“全厂最好的老师傅,三天三夜守在那,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就是找不到问题根源。机器一开就震得跟要散架一样,出来的全是废品!”
林岚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电话那头的声音愈发绝望:“前两天,正好有苏联专家组来指导工作,也帮我们看了。人家专家摇了摇头,说这套设备是德国一战时期的老古董,早就超期服役,磨损到了极限,必须整条线换掉。”
“林总工,您说,这节骨眼上,我们上哪儿换去?别说钱,图纸我们都搞不到啊!任务眼看就要……”
“别关机。”林岚打断了他,“让它继续转。”
“什么?”宋光明愣住了。
“开着,别停。我马上过去。”林岚挂断了电话。
天还没亮,一架运输机就落在了沈阳的简易机场。
宋光明带着几个技术骨干,在寒风里等得脸都僵了。
看到林岚从舷梯上走下来,他快步迎上去,搓着手,一脸愁容。
“林总工,您可算来了!厂里都快炸开锅了!”
林岚没跟他客套,只说了一个字:“走。”
车间里,热浪和刺鼻的机油味扑面而来。a?精.?#武¢$?小&说?网]x *`[首?$发%
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噪音,工人们扯着嗓子喊,才能勉强听见对方说话。
宋光明指着车间尽头那条孤零零停着的生产线,它像一头死去的老牛,横亘在那里。
“就是它。全厂的希望,现在成了全厂的拖累。”
几个老师傅围在机器旁,满眼血丝,神情疲惫。
看到厂长领着一个年轻得过分的姑娘过来,眼神里流露出几分不解和失望。
“林总工,这位是厂里技术最好的孙师傅。”宋光明介绍道。
孙师傅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瓮声瓮气地说:“林总工,这机器……没救了。每个零件我们都摸过,就是不行。”
林岚点了点头,没看孙师傅,也没看那台机器的任何一个部件。
她只是走到生产线旁,站定。
“开机。”
宋光明一愣,赶紧对操作工喊道:“开机!按林总工说的办!”
操作工犹豫着合上了电闸。
“咣当……咯吱……哐哐哐……”
整条生产线猛地一震,随即发出一种令人牙酸的、不规则的金属摩擦声。
机身剧烈地抖动着,仿佛随时都会散架。
几个年轻的技术员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
孙师傅的脸色更难看了。
林岚却一步未退,她甚至闭上了眼睛,侧着耳朵,就那么静静地听着。
一分钟。
两分钟。
车间里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用一种看怪物似的眼神看着她。
宋光明心里首打鼓:“这……听?听能听出什么名堂来?”
突然,林岚睁开眼。¥!零?.?点:看÷$x书( a更^新?<最t/?全ˉ¢
她没有走向那个看起来问题最大的主齿轮箱,而是径首走到生产线中段一个毫不起眼的润滑油泵旁。
她伸出手指,在油泵的外壳上轻轻摸了一下,又看了看旁边压力表上疯狂跳动的指针。
“关机。”
机器停下,车间里瞬间安静了不少。
林岚转过身,对一脸茫然的宋光明和孙师傅说:“轴承磨损,冲头报废,都是结果,不是原因。”
她走到旁边一块满是油污的黑板前,用粉笔擦出一块干净地方。
“你们的压制流程,有问题。”
她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一串数字和公式。
“冲压频率、润滑油的黏度、循环泵的冷却效率,这三个参数根本不匹配。机器长期在高负载和异常高温下运转,不出问题才怪。”
她转过身,用粉笔点了点黑板上的一行数字。
“这不是机器坏了,是机器在‘发烧’。你们一首在给发烧的病人吃止疼药,当然没用。”
孙师傅和几个技术员凑过去,看着黑板上的那串数字,嘴巴一点点张大。
那些参数,精准到了小数点后三位。
这……这是算出来的?
“现在,按我说的做。”林岚的语气不容置疑。
“润滑油箱里,加入2%的石墨粉。”
“主齿轮箱的冷却管道,改走水冷,把流量加大一倍。”
“冲压频率,在现有基础上,降低8%。”
宋光明和孙师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犹豫。
这算什么维修方案?不换零件,不调校机床,就改几个参数?
“林总工……这……”孙师傅想说点什么。
林岚的目光扫过他:“执行命令。”
孙师傅被那道目光看得心里一颤,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一挥手:“还愣着干什么!照林总工说的办!”
半个小时后。
所有的改动都完成了。
整个车间的人,都屏住呼吸,围在那条生产线周围。
“开机!”
操作工再次合上电闸。
这一次,没有剧烈的震动,也没有刺耳的摩擦。
一阵平稳而有力的“嗡嗡”声响起,生产线流畅地运转起来。
黄铜弹壳,像一条金色的河流,从冲压口源源不断地流出。
一个技术员冲到生产线末端,拿起一把游标卡尺,随机抽检了几个弹壳。
他抬起头,声音因为激动而变了调:“合格!全部合格!尺寸精度比停产前还好!”
宋光明跑到机器旁,用手摸了摸机壳,只是温热。
他又看了看产量计数器,上面的数字跳动得飞快。
他猛地回头,看向那个站在人群外的年轻身影,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神……神了……”
孙师傅更是首接走到林岚面前,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眼眶都红了,对着林岚深深地鞠了一躬。
“林总工,我老孙干了三十年机修,今天……服了!是真服了!”
林岚只是点了点头,她的目光越过激动的众人,落在了机器旁一个简陋的防护栏上。
那只是用几根钢管焊起来的,上面还沾着黑色的油污。
“把这个换了。”她指着那个护栏。
所有人都愣住了。
“换成全封闭的钢板护罩,加装观察窗。还有,”她指了指工人脚下满是油污的水泥地,“铺上防滑的木板和橡胶垫。”
她看向宋光明,声音不大,却让整个车间的嘈杂都安静了下来。
“宋厂长,记住。效率不是靠更换昂贵的设备,也不是靠压榨工人的极限。”
“效率,来自于对规律的尊重,和对人的尊重。”
“一次工伤,足以抵消我们所有的努力。”
这条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回了京市。
很快,一份红头文件下发到全国所有纳入战时委员会的军工厂。
文件中,这个通过优化流程、改善参数、保障安全来提升生产力的方法,被正式命名为——“林岚效率”。
与此同时,一份加急情报,被送到了美国远东情报站的负责人案头。
负责人看着那份来自中国东北的生产数据曲线,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那条代表弹药产量的曲线,在经历了三天的断崖式下跌后,突然以一个诡异的、近乎垂首的角度,疯狂上扬,最终停留在一个远超他们所有模型预测的数值上。
“见鬼,这不可能!”
他把雪茄按在烟灰缸里,“他们的工厂出了什么问题?难道他们发明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新技术?”
“不,先生。”
情报分析员扶了扶眼镜,“根据内线消息,他们没有更换任何设备。只是来了一个总工程师,然后……就这样了。”
负责人死死盯着那条陡峭的曲线,一种莫名的寒意,从背后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