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缓之

“总之许盆要保下来,还要把他送到晋阳来,朕要亲自看看他的成色。”

兰芙蓉等人猜的没错,高殷的确会有把许盆打造成典型的想法,之前从河东野兽降了杨祥、姚统还有俘虏的毕腾等将,再多一个许盆也无妨,恰恰是这些在周国算不上高位的人才,骤然提拔才对外国有激励性;

况且在齐国熬了这几年,毕腾等人的脾性也都磨得差不多了,还有熬了十几年的呢,毕腾这点俘役时间连新兵都算不上。

“再者,这也是个帮他们讨要家眷的好机会,西贼如今势窘,更希望获得多一些时间发育人口、充沛经济,会很容易答应我们的条件。”

高殷和近臣在内朝开会:“如果他们的家眷没被杀死,就迁来关东,只要出得起钱,朕想宇文护不会不答应;如果都被处死了,那就告诉降将们,他们此前侍奉的是怎样的暴君。”

座下发出哄笑声,他们多为齐将,除了高长恭等重将干臣,还有许多新进提拔的晋阳小士,高殷赐予他们专门的绶带,凭此可入宫旁听,虽然不能发言,但可以在这时候跟着一起开怀。

有一个人面露难色,这人的性格本是非常沉毅的,但此时动容也不行,不动容也不行,这幅拧巴的样子,高殷看着都心疼了:“弥勒,想宇文护也不会对你的妻子如何,朕就专门为你说几句话,争取让你们在齐国团聚。”

宇文邕露出感激涕零的神色,向高殷行礼,口称多谢,至于妻子过来是脱离苦海,还是入了龙潭虎穴,只有宇文邕自己知道了。

高殷饶有兴致的看着恭敬的宇文邕,愈发觉得那个周武帝的棱角仍藏在他身上,只是宇文邕自己不知道,或是装作不知道。不过没关系,无论真假,只要高殷始终强大,他也就翻不了身,只能做自己的金日磾。

这次谈和,高殷还想顺便连同宇文赟一块收集了,让他和陈叔宝、高纬做个好玩伴,组一个大齐文士团,而且这还是一个恶心韦孝宽的机会。

周齐若是谈和成功,即便高殷不到一年就会撕破盟约、重燃战火,但明面上的友善还是会延续个数年的,高洋在位十年都没对周国发起大的攻势,只要高殷蛰伏一段时间,就会给周国以错觉,习惯性的认为高殷也会和他父亲一样,以稳固基业为主;而韦孝宽若是在这时候勤用训兵,资粮的消耗肯定比不训练的大,必定引来宇文护的不满,甚至认为他韦孝宽拥兵自重,想破坏两国邦谊。

历史上韦孝宽就用流言杀死了斛律光,这一世,未尝不能让他咽下这份苦果,至少要让他感受一下流言的威力。

而且虽然不是必要的,但高殷总有着一股心气,对挑战完全状态的玉壁跃跃欲试。

他是穿越者,有着后世经验,又有一个天底下最强的齐国,甚至还是开国的巅峰期,麾下名将如云,能征善战之士极多,只要解决了晋阳的不协调音,直接就能迈开一统的步伐,横扫整个天下。

这种实力,难道还要等玉壁衰弱了再打吗?就不能在最强的时候把它攻陷下来,凸显自己比高王更强的军略吗?

他甚至搞出了回回砲和棺椁火药!有这两个,他连君士坦丁堡都敢打,何况是区区的玉壁?

开国的君王,应当有虎视天下的气魄,虽然不是所有时候都要装犊子,但偶尔……也要凸显舍我其谁的霸气。

这个场合鲜有人嘲笑宇文邕,或对他表示不满,因为内朝开会的都是高殷亲信,哪怕高殷喜欢的是条狗,他们都要夸那狗是神仙下凡,在这里重要的是高殷的喜好,而不是自己的喜好。

可即便如此,对周国谈和还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尤其齐国还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当下就有臣子出列:

“至尊洞鉴万里,臣钦佩不已,然心中仍有一虑。我朝既兵锋正盛,国力远胜西贼,正应殄灭丑类、一举荡平关中,何故反行议和之策?此番无异于予敌喘息之机,待其恢复元气,恐又为患。望陛下慎思之!”

高殷定睛一看,是斛律孝卿,这家伙早在自己做太子那会儿就支持自己了,如今问得也算切中要害,高殷满意地点点头,他当然准备好了答案:

“君可知三国乎?官渡之后,曹操欲追击二袁,郭嘉却认为不可,言‘急之,必力迎敌不可下,缓之,必自相图其势然’,后二袁果与公孙康火并,首级被斩首送与曹操。”

“此刻关西形势与二袁相仿,新主登位、权臣握国,本互相猜忌,但外部一受到刺激,就会自行收缩、抱团取暖。先前我军自征辽东归,此时已入晋阳,作胁迫状,宇文护就将韦孝宽调回玉壁守御了;若我们再逼得太紧,宇文护就会和帝党联手,全力抵抗我军。若稍缓之,使其无燃眉之急,自然内斗起来。”

“我们就整顿军备,养精蓄锐,等他们打得火热,再挟大势以攻之。彼等缠斗多时,仇睢深入骨髓,又不欲对方树功,必定互相推诿、攀咬,宇文护势大,则必不愿帝党得意,到时遣使来朝,献上玉壁以求和,都尚未可知呢!”

斛律孝卿下拜:“至尊谋略深远至极,臣无虑了!”

其他臣子也纷纷奉承:“臣等弗如也!”

“至尊圣明啊!”

臣下歌功颂德,高殷已经习惯了这幅场面,这种说辞完美华丽,很是想当然,最关键的便是齐国如今还有什么理由要等待呢?养精蓄锐?要养到什么时候?

无非是把晋阳的反对派都揪出来,铲除后患,才好进军罢了,这一点斛律孝卿和高殷都门儿清,只是不便明说。

虽然在场近臣很多,但他们最重要的标准是忠诚,脑子不一定管够,只要论点清晰有力,哪怕不实际,他们也会深切相信着——不只是他们,还包括这天下万民。

而这番解释,已经足够说服他们了,对于其余人的质问,他们还可以理直气壮的表示:“我这是亲耳听至尊说的!有本事你去问问至尊呐?”

所以虽然漏洞不小,但这道议和的决定,能让他们不是很厌恶的接受,已经算是成功了,如果连近臣都接受不了,那么朝臣就更会阻挠。

说完这些话,高殷便散朝了,对某些近臣来说,这是忙碌的开始,他们还要去找亲近的大臣,告诉他们高殷今日的决议,让他们早早接受或是想个对策。

只是其中总有人说的话不是高殷希望传播的内容,比如名为拓跋安的横野将军,他下朝后便辗转进入了一座府邸,在暗处的厢房被接待,低声说出:“君王欲议和,似是要先揪出我等,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