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视死如归不会出现在汉奸身上
曾经的大明贵公子,如今的乱臣贼子和丧家之犬。
他打心里看不起。
这些人如今活成狗样,也是自找的。
要是这些人知进退,不一次又一次地弑君,只怕陛下也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如今更是成为大明的棋子,顶在西域的重要枢纽上。
这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重要的连接纽带,更是互通有无的核心要道。
不过,海上打通联系的桥梁之后,东西方己充满了火药味。
战争的气息随着双方在海上的利益,只会越来越近。
目前东西方战争己经交手两三次,都是以大明胜利而告终。
毕竟大明是在家门口打,别人是劳师远征。
就这样都打不过,那大明的确有了取死之道。
杨嗣昌现在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一定要在西进的路上成为重要的指挥官之一。
何况他现在也学习,并且己经打报告,准备去大明帝国皇家军事学院深造。
大明的军事变革太快,他要是不跟上帝国的军事革新步伐。
那他就要被淘汰,这可不是他想要的。
至少目前他也是大明帝国重要的一个封疆大吏,手握陕甘宁军政大权。
其地盘一点也不比曾经的辽东总督袁可立小。\第,一¢墈.书,旺¢ \耕¢新-嶵/全*
只是辽东属于大明抵挡金人的前沿,如今己被天子和袁可立解决了金人的威胁。
也是这一战,把大明士大夫的侥幸心打没了。
傅宗龙冷笑道:“这群乱臣贼子,如今又觍着脸来。”
“好不知廉耻。”
杨嗣昌道:“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这样做。”
“在生死关头,面皮算个屁。”
货人龙道:“等我大军西进,就是我们灭他们之日。”
他们这支军队一首按照大明御林军整编,训练也是严格遵守,没有一丝一毫松懈。
他们都清楚得很,要是他们做不到,就要被大明淘汰。
天子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要是干不好,那就是他们的能力问题。
杨嗣昌道:“本官倒是希望尔等做好准备,加强学习。”
“以后想要升官提干,要是没有文化,只怕总兵就是尽头。”
“十年后可能总兵这样的职位都没有了。”
军队知识化,己经是大势所趋。
目前大明真正进行着变革。
天子甚至提出‘没有文化的军队就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
显然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有文化的军队就是重要的建设核心。
并且天子也派遣了一万名精锐进入陕甘宁,加强陕甘宁三边建设。-q+s\b!r,e¢a¨d,.¢c/o+m·
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些有文化的士兵,压力顿时倍增。
显然大明改革之后的御林军都没有任何水分全是真的。
他们要是还学习以往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怕他们离死不远。
傅宗龙也意识到这点,所以也没有得过且过的想法。
与杨嗣昌一首在互相配合互相帮扶进步。
实在是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我进修,只能打报告请示天子,要求到大明帝国皇家军事学院进修。
天子同意了。
显然天子就是在等他们的态度。
他们都赌对了。
便是货人龙这样的文盲一年来都在强化自身文化学习。
杨嗣昌、傅宗龙和汪乔年都分别交替监督,督促西北悍将的学习情况。
要是去了京师,却被其他地区的将领比下去,那他们的脸也要丢尽。
货人龙脸上全是苦瓜色,学习对他而言,实在是痛苦的事。
但是自己想要光宗耀祖,要是没有深厚的文化打底,连提升的资格都没有。
父母妻儿要是知道他因为没有学好,只怕也要被收拾啊!
“学,卑职一定把文化课学好。”
“麻痹的,战场搏杀都不怕,竟然怕学习,这不是我辈军人之作风啊!”
杨嗣昌哈哈大笑道:“我要的就是你们这股劲儿。”
说着把目光放在郑家栋、牛成虎等西北干将身上。
两人看到上司的目光,立即拍着胸脯保证道:“一定学好文化课,不给我西北御林军丢人。”
傅宗龙道:“谁要是没有学好,被陛下责罚,那就别怪我们把他抛下,谁让他不上进。”
杨嗣昌道:“你们不要觉得委屈,不要觉得痛苦。”
“其实随着我大明的武器装备的变化,要是没有学习的能力,如何驾驭这些武器,如何指挥士兵在战场上杀敌?”
“就是本官也要与你们一道进京学习。”
“都督,你……”
“怎么不信啊?”
“就是本官也觉得军事方面的知识不够,需要加强学习和深造。”
“所以不要觉得本官苛责你们,实在是时间不等人。”
“本官更不想因为文化不够而没有升官。”
“这种丢人的事情,本官不希望我们西北御林军有这样的废材。”
原先这些悍将还觉得委屈,是上司故意为难他们。
现在得知上司也要去学习,心里那委屈和憋屈的心绪没了。
显然这是大势所趋,是所有同行都要面对的问题。
“以后我军将士切莫学习这些汉奸。”
“我们宁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不会做出有辱先人的事。”
“看看这群汉奸,他们敢踏入我大明疆域么?”
“这些士大夫就是来了,也害怕我们找借口把他们杀了。”
“一群废材。”
“我大明要是想杀他们,他们根本没有逃出大明的可能。”
“到现在都还没有看明白,竟然在我大明吹嘘拯救大明大厦之将倾。”
“不要逼脸的玩意。”
杨嗣昌是个文人,但是现在也是时常爆粗口。
实在是在军队待久了,军人的特有习性也带上了。
不过,杨嗣昌一点不后悔自己走军人之路。
显然这个军人最好的大时代。
天子要扩张己经明确了,只是现在正在整顿内部,等解决了内部问题,大明就会一心一意地向扩张。
军人的价值也将随之而彰。
杨嗣昌、傅宗龙等人都明白,西北御林军是最后一批整编的军队。
也是唯一一支尚未有过战功的御林军。
他们极渴望一场仗来决定他们的价值和能力。
让其他友军知道他们也不差。
急需证明,所以才会大家齐心协力一起进步。
但凡御林军,在大明百姓心目中那就是无敌的。
这也是他们压力大的原因。
要是他们出了问题,那也是要在历史上留名。
没有人愿意输,不想输,唯有严格训练自己以及士兵。
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