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信念
大雪初歇,夕阳的余晖勉强穿透云层,给银装素裹的山谷涂上一抹淡金。
许羽独自站在即将合拢的寨墙上,望着谷内井然有序的景象。
妇孺在清扫积雪,工匠在赶工窑洞,操练完毕的青壮三三两两走向炊烟袅袅的饭棚,远处山坳粥棚的方向,隐约还有流民得到接济后千恩万谢的声音传来……这一切,都是他一手缔造,充满了勃勃生机。
然而,与这外在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羽内心深处的 一片空茫和沉重。
“不到一个月……” 他下意识地攥紧了冰冷的墙垛,指节发白。
从现代社会的普通青年,到如今手握百人生死、在这唐末乱世挣扎求存的“许头领”,这身份的巨变快得让他时常感到不真实。
白天,他是指挥若定、神力惊人的领袖;但每到夜深人静或独处时,那种源自灵魂深处的疏离感、孤独感和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便会悄然袭来。
他知道历史的大致走向,知道黄巢起义、知道藩镇割据、知道大唐将倾……但知道历史,和亲身在这历史的洪流中当一滴随时可能蒸发的水珠,感受是截然不同的。′0?0¨暁`税`网^ -已?发-布?蕞_鑫+蟑+劫\
他这点基业,在即将到来的天下大乱中,能撑多久?
他这身力气,又能敌得过千军万马,抵得过阴谋诡计吗?
“不够……还远远不够。”
他低声自语,但这一次,语气中少了之前的锐意进取,多了几分看清前路漫漫后的疲惫和审慎。
“眼睛要看得更远,拳头要更硬……可路,终究要一步一步走。”
他叹了口气,将那份急于扩张的躁动压了下去,“慢慢来吧…… 先活下去,活稳当。”
他转身走下寨墙,脚步有些沉重。
他没有去找周平商议下一步的“主动获取”,而是鬼使神差地走向了周平一家居住的那个小窑洞。
洞口,周秀儿正借着最后的天光,安静地坐在一个小木墩上,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雪地上写写画画,似乎在温习父亲教过的字。
夕阳的柔光映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显得格外宁静。
许羽停下脚步,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秀儿姑娘。”
周秀儿闻声抬头,见是许羽,连忙起身,有些局促地行礼:“头领。”
许羽摆了摆手,示意她不用多礼。~x/w+b!b′o¢o?k_..c/o`m,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投向远处朦胧的山峦,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和脆弱,这是他第一次在旁人面前露出这样的情绪:
“秀儿,你读过书,明事理。”
“我……我有时会觉得,眼前这一切,就像一场梦。”
“我带着大家在这里筑墙、屯粮,看似有了点希望,能看到一丝活路……可这希望,太微弱了。”
“外面是滔天洪水,我们就像在垒一个小小的沙堡。”
他顿了顿,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我……我该如何做,才能让心里更坚定些?”
“才能让大家……真正有未来?”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杀伐果断的头领,更像一个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年轻人。
周秀儿聪慧,敏锐地察觉到了许羽语气中的异常。
她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却扛着如山重担的少年,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同情,更有一种被信任的感动。
她放下树枝,认真想了想,声音轻柔却坚定地说:“头领,秀儿不懂什么大道理。”
“但父亲常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头领您做的,不是垒沙堡,是在这乱世中,给像秀儿、像哥哥、像谷中这百十口无处可去的人,种下了一颗活命的种子。”
她指着谷中:“您看,大家现在脸上有肉了,夜里能睡个安稳觉了,孩子有娘亲抱着,老人有屋檐遮风挡雪。”
“这难道不是最实实在在的‘未来’吗?”
“秀儿不知道将来洪水有多大,但秀儿知道,只要这种子在,根扎得深,就有发芽长大、顶开石头的一天。”
“头领您问如何坚定?”
周秀儿目光清澈地看着许羽,“秀儿觉得,看着大家能活下去,看着希望一点点变大,这本身就是最让人坚定的事。 ”
“您不是一个人,我们都在。”
“只要您在前面的方向指得对,我们便跟着您,一步步走下去。”
许羽怔怔地听着,少女的话语如同清泉,流入他有些干涸和焦躁的心田。
是啊,“种下一颗活命的种子”……这个比喻,如此朴素,却又如此有力。
他穿越而来,最大的意义,不正是尽力为这些挣扎求生的普通人,守护住这微弱的火种吗?
历史的洪流他或许无力完全改变,但至少,可以守护好眼前的这一方天地。
而这份守护的责任和看到的点滴成效,正是支撑他走下去的最大力量。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感觉心中的迷雾散去了不少。
他看向周秀儿,眼中恢复了神采,多了一份温和与感激:“秀儿,谢谢你。”
“你说得对,是种子,就要先让它扎根。”
他抬头望向最后一丝落日余晖,轻声道:“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
“先让这野人谷,真正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家。”
这一刻,许羽的心态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转变。
从最初凭借本能和武力生存,到急于扩张壮大,再到此刻,更深刻地理解了“守护”和“根基”的意义。
他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活下去”或“变强”,而是要为跟随他的人,构建一个真正有希望、有未来的“家园”。
这份信念,将比任何神兵利器都更能支撑他在未来的乱世中,坚定地走下去。
许羽心中的迷茫被周秀儿一番话驱散了不少,他看着眼前这个聪慧沉静的少女,想到她那位未曾谋面的秀才父亲,心中生出几分好奇与敬意。
他语气温和地问道:
“秀儿,你如此明理,想必令尊定是位博学睿智的长者。”
“不知……可否与我说说他的事情?他是如何教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