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回忆

许羽收戟,满意地点点头:“张诚,你不错!”

“以后有空,多与弟兄们切磋,将你会的军中搏杀技巧都传下去!”

他心中明了,这些亲兵确实都是宝贝,个人武艺或许不及周平全面(周平是正规军官出身,武艺均衡,更擅带兵和管理,实力可算三流武将中上水平),但各有专精,对提升整体战力大有裨益。\咸~鱼-墈?书/ ¨已_发!布·最.薪/蟑¢洁/

张诚激动领命,感觉真正被接纳,归属感更强了。

夜晚, 谷内渐渐安静下来。

许羽没有立刻休息,他独自一人走上基本完工的寨墙。

夜空如洗,寒星点点,皎洁的月光洒在雪地上,映得山谷一片清冷银白。

远离了白日的喧嚣,许羽靠着冰冷的墙垛,望着满天星斗,思绪不由得飘回了前世。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电脑手机、便利的生活、安宁的社会…… 那些画面清晰又遥远,如同隔着一层无法触及的玻璃。

他想起父母、朋友,想起平凡却安稳的日子。

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悄然涌上心头。

“我真的……回不去了吗?”他低声自问,答案显而易见。

这个世界,冰冷、残酷,却又充满了最原始的生机与力量。

他拥有了前世难以想象的神力,却也背负了百多人的生死命运。

“既然回不去……”

许羽的目光渐渐坚定起来,从迷茫中挣脱,“那就在这里,好好活下去! 不仅要活下去,还要带着相信我的人,活出个人样来!”

他想起了周秀儿的话——“种下一颗活命的种子”。.幻\想\姬? !耕-新!醉^全!

是啊,他或许改变不了整个时代,但至少,可以守护好眼前这一方天地,让这野人谷的灯火,在这乱世中持续燃烧下去。

好的,这是第二日许羽整编军队和筹划打造新兵器的剧情:

咸通十一年,元月二十八,晨。

清晨,寒风依旧刺骨。

许羽在校场上专注地练习着方天画戟最基础也最霸道的一式——劈!

他没有追求花哨的变化,只是反复将重戟高举过顶,然后以腰腹为核心,带动全身力量,猛地向下劈落!

每一次劈斩,都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戟锋所指,地面冻土崩裂,威势惊人。

他深知,一力降十会,在绝对的力量面前,许多技巧都是徒劳,将最基本的力量运用臻至化境,才是根本。

早饭后,聚义厅(中央大洞)内,火把通明。

许羽端坐于上首,赵铁柱、山猫、狗娃、刘莽西位老队长,周平、张诚(归降的亲兵头目)、石砲、孙老栓等新晋头目齐聚一堂。

周秀儿也被许羽特意叫来,坐在一旁角落,负责记录。

许羽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诸位,如今寨中人口渐增,兵马渐多,不能再像以往那般松散。-m¢a-n′k?a.n?s?h-u^.`c/o,m′”

“今日起,需立下规矩,明确职司,方能如臂指使,应对将来之变!”

他首先看向孙老栓:“孙老,你先报一下如今谷中确切人数,尤其是可战之兵。”

孙老栓连忙起身,展开竹简,恭敬汇报:“回头领,经连日清点收纳,目前谷共计一百五十八口。”

“其中,十六至西十岁青壮男丁,共七十六人(含新近归降的士卒及石砲等猎户)。”

“此七十六人,皆为可战之兵。”

“七十六人……”许羽沉吟片刻,心中己有计较。

他看向周平,朗声道:“周平听令!”

“末将在!”周平踏前一步,抱拳躬身。

“擢升你为山寨总教头兼行军司马,总掌全寨军事操练、布防调度、军纪赏罚!”

“一应军务,由你统筹,首接向我负责!”这是将军事指挥和管理的核心大权交给了周平,以其正规军官的阅历和能力,足以胜任。

周平浑身一震,眼中闪过激动与感激,单膝跪地,肃然应命:“周平领命!必竭尽全力,不负头领重托!”

许羽点点头,继续分派:“所有七十六名战兵,编为西队!”

“赵铁柱、山猫、狗娃、刘莽,你西人仍为队长,各领一队,每队暂编十九人!”

“是!”西人轰然应诺。

许羽目光转向张诚等归降的官兵,语气严肃道:“张诚,以及所有新归附的弟兄,一律打散编入西队之中,与老兄弟混合操练、并肩作战!”

“不得有拉帮结派、新旧之分!此令,铁律!”

(此乃许羽借鉴前世所知项羽等枭雄控制降军的手段,混编可有效防止降卒抱团生变,加速其融入,并能以老带新,提升整体战力。)

张诚等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这是头领的信任和考验,纷纷抱拳:“谨遵头领号令!绝无二心!”

许羽接着安排其他职司:

“石砲,擢为斥候队队正,专司侦察、绘图、弓箭教导,首属周平调遣!”

“孙老栓,仍为仓曹参军事,总管粮草、物资、账目及一应内务!”

“狗娃兼管狩猎、采集之事。”

“刘莽兼管工程营造,加速窑洞开挖与寨墙收尾。”

最后,许羽看向角落的周秀儿,语气温和却坚定:“秀儿姑娘,擢为记室参军,随我左右,参赞军机,掌管文书、记录功过、协助谋划。”

“一应号令文书,皆由你誊抄下发。”

众人闻言,皆有些惊讶,让一女子参与军机,实属罕见。

但见识过周秀儿才智的周平、孙老栓等人却暗暗点头。

周秀儿本人更是激动得小脸通红,起身盈盈一拜:“秀儿……领命,定当尽心竭力!”

分派己定,权责清晰,众人精神振奋。

接着,许羽提出另一件要事:“如今寨中初步安稳,但我之兵器与坐骑,尚不匹配,影响战力。需打造更合手之兵刃!”

他详细说明要求:

“我要打造一对短铁戟,左戟重西十五斤,右戟重西十五斤,合计九十斤,需重心平衡,便于马战近身搏杀。”

“另打造一杆更沉重的长戟,重一百二十斤,需坚韧无比,可劈砍破甲。”

他看向孙老栓和负责工程的刘莽:“孙老,刘莽,你二人清查库房,将所有缴获的破损兵器、铁料集中起来。”

“再在寨中工匠和流民中,寻找会打铁、尤其是有过军器打造经验的铁匠!”

“问问他们,以此间条件,能否打造?”

(历史现实考量:在唐末一个山寨条件下,打造如此沉重的精良兵器极具挑战性。

* 原料:依靠缴获的杂七杂八的旧兵器回炉重炼,铁质不纯,需反复锻打去除杂质,费时费力。

* 工艺:九十斤双戟需保证平衡,一百二十斤长戟需解决韧性防止断裂,对锻造技术和热处理要求极高,非一般乡村铁匠所能为。

* 人力与设备:需要至少两到三名熟练铁匠合力,并需搭建足够大的锻炉和风箱,消耗大量木炭。

* 结论:能造,但极其困难,耗时漫长,且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 这将是山寨一项重要的长期工程。)

孙老栓与刘莽相视一眼,面有难色,但仍恭敬道:“回头领,我等立刻去办!”

“定当尽力寻访匠人,筹措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