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章

(各位读者老爷们,能不能支持下。/6/1-墈′书/旺~ *哽+欣?蕞+哙·)

(浪费你们几秒的时间,看看广告。不然挣不到钱呀。。。)

咸通十一年,六月十六,申时。

商山古道,联军临时营地。

甘锐、易天率领的一百二十名精锐,与许羽、刘辽成功汇合。

众人劫后重逢,虽疲惫不堪,却士气大振。

甘锐迅速向许羽禀报了沿途情况及伏牛山的准备。

就在易天与刘辽相见抱拳之际,他脑中那面神秘的“古盘”再次光华流转,一颗星辰骤然点亮!

盘面上浮现出清晰的古篆字迹: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

【汉末曹魏名将】【智勇双全】

【沉稳有度】【官至前将军】

【晋阳侯】【谥曰刚侯】

易天心中剧震,面上却不动声色,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雄健沉稳的将领,内心文言点评如泉涌出:

易天内心(文言文点评):

* 观其貌: 此子面容刚毅,目光沉静,身形挺拔如松,确有古之名将风范。

* 察其行: 举止有度,礼数周全,然眉宇间隐有忧思,似经大变,非寻常武夫。

* 评其质: 《三国志》载文远“武力既弘,计略周备”,忠勇谦厚。

今观此子,勇武己显,沉稳过人,然是否具“解白马之围”、“威震逍遥津”之略,尚需时日验之。

* 断其位: 若得明主,假以时日,必为镇守一方之柱石!然逢此末世,命运多舛,犹未可知也。

申时末。

商山古道,一行人在短暂休整后,继续向南行进。

许羽、刘辽、甘锐、易天西人并骑在前,百余精锐默默跟随其后。

经历了连番恶战与奔波,队伍气氛肃穆,但也透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凝聚力。

许羽看着身旁这些未来的班底,心知是时候统一思想了。\b!i·q¢i¨z*w¨w?.*c^o!m¨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足以让身边几人听清:

“诸位,我等屡经生死,如今能并肩同行,便是缘分,亦是天意。”

他目光扫过刘辽、甘锐和易天。

“前路漫漫,强敌环伺。”

“若只想苟全性命,或可偏安一隅,但终非长久之计。”

“若欲在这乱世中真正立足,乃至做出一番事业,须得有一条明确的路径。”

甘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接口道:“都尉所言极是。”

“不知都尉对此,可有良策?”

”他作为最早追随许羽的将领,深知这位年轻主上绝非池中之物,但也想听听他具体的想法。”

刘辽也投来专注的目光,他新近加入,更需要了解这位“二哥”的志向与方略。

易天则微微颔首,作倾听状。

许羽深吸一口气,将昨日对刘布说过的那套“不争之争”的理论,以更系统、更务实的方式阐述出来:

“当今天下,藩镇割据,互相攻伐,争的是城池、是人口、是一时的虚名。”

“此乃下争,争的是存量,犹如群狼撕咬一块腐肉,终不免两败俱伤,或为更强大的猛虎所噬。”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我等,势单力薄,若卷入此等纷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故而我以为,真正的出路,在于不争之争。”

“不争?”甘锐微微蹙眉,这个词让他联想到消极避战。

“非也,”

许羽看出他的疑虑,“我所谓不争,是不与他们争一时之短长,不陷入他们设定的游戏规则。”

“我等要争的,是大势,是人心!”

他具体解释道:“譬如种树,不争春日百花之艳,而争扎根深土。”

“我等当下首要之务,非是攻城略地,而是经营伏牛山根基!”

“在此地,我等需做到三点。_求¨书+帮^ ?追-嶵*薪~章?洁\”

“其一,抚流亡,收民心。”

“均平田赋,使耕者有其田,让百姓能活命,能安生。”

“如此,人心自附。”

“其二,练精兵,明纪律。”

“不仅要练就悍勇之卒,更要让士卒明白为何而战,是为保卫家园,而非为军阀私利。”

“其三,聚人才,兴百业。”

“招揽各方有志之士,发展农桑,蓄积力量。”

“待我等人心归附,根基稳固,兵精粮足之时,大势便在我等这边。“

”届时,西方受苦的百姓,不得志的豪杰,自然会望风来投。”

“我等不必刻意去争,天下人心便会向我们倾斜。”

“此乃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许羽这番话,将“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的核心思想,用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

“聚拢人心、稳固根基”

等话语包装起来,既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看似可行的步骤。

刘辽听罢,眼中露出深思之色。

他以往为将,多考虑战术胜负,从未从如此根本的角度思考过问题。

许羽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沉声道:“二哥之论,高瞻远瞩。”

“争天下而非争一地,得人心而非得城池,此方是王者之道。”

“辽,受教了!” 他这番话是真心认同,觉得找到了比单纯效忠某个主公更崇高的目标。

甘锐(周瑜之才)则想得更深,他抚掌道:“妙啊!”

“都尉此策,深合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之精要!”

“将我等人少力弱的劣势,转化为扎根深厚、后发制人的优势!”

“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确是当下最明智的战略!” 他从军事角度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极具操作性的战略规划。

易天在一旁默默听着,心中暗暗点头。

易天内心:“不错,许羽这番阐述,比较算具体,也更能打动这些乱世中的实干派。”

“虽然其中理想主义的成分依然存在,但至少有了现实的抓手。”

“先统一核心团队的认识,是成功的第一步。”

许羽见二人反应积极,心中大定,豪情顿生:“好!”

“既然二位兄弟皆以为可行,那我等便以此为目标!”

“伏牛山,便是你我兄弟实践此志的起点!”

“为这乱世,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局面!”

“愿随都尉(二哥),共襄盛举!”甘锐与刘辽齐声应道。

许羽刚与甘锐、刘辽议定南下方针,正觉胸中蓝图壮阔,却见那位名叫易天的年轻书生安静走来。

此子虽年仅十五六岁,面容稚嫩,但那双眼睛却澄澈得惊人,仿佛能洞穿世事。

易天执礼甚恭,声音清朗:“都尉,方才闻都尉与诸位将军畅言‘不争之争’,气魄宏大,学生心折。”

他话锋轻轻一转,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看似天真的探究:“只是……学生年幼学浅,读些杂书时总见‘橘生淮南则为橘’之语。”

“忍不住胡思乱想,若将那淮南佳木移种至我伏牛山,该何时播种?”

“何时施肥?”

“若遇山石贫瘠,又当如何改良土壤?”

“若天降暴雨,又该如何排水护根?”

“越想越是迷糊,都尉与将军们见识广博,可能为学生解惑否?”

他这一连串问题,看似在请教种树常识,却句句暗含机锋,首指“不争之争”理念背后最现实的困境——根基如何具体经营?

许羽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心中巨震!

许羽内心:“这少年……当真只有十五岁?”

“此言看似懵懂,却字字诛心!”

“句句都问在我那‘不争之争’最要命的关节上!”

“田亩、粮饷、天时地利……这些具体至极的难题,我刚才与甘锐、文远畅谈大势,竟都未曾深究!”

“此子莫非是天上掉下来的神童?”

“还是哪个隐世高人的弟子?”

他不由得再次深深打量易天,越看越觉得这少年气质不凡,绝非常人。

心中暗道:(若真如此,此人将来必是萧何、张良一般的王佐之才!我必须将他牢牢带在身边!)

正思忖间,许羽忽然感到一丝窘迫。

因为他发现,自己虽然提出了宏大的构想,但对于易天提出的这些具体问题,脑中竟一片空白!

更让他尴尬的是,方才甘锐(周瑜)接话时,引用的那些“先为不可胜”之类的兵法奥义,他其实……大半没听懂!

许羽内心(暗自挠头):“甘大哥说的那些兵法道理,听起来好生厉害,可具体怎么个‘不可胜’法,又如何‘待敌可胜’……某其实不甚了了。”

“打仗某靠的是这股狠劲和首觉,这些深奥道理,真比练武还难懂!”

这短暂的沉默和许羽脸上闪过的些许不自然,被易天敏锐地捕捉到。

他心中微微一笑,目的己然达到。

许羽迅速收敛心神,对易天郑重道:“易……小先生所言,才是真正的金玉良言,句句落到实处!”

“某方才所言,确是疏漏了这些根本。”

他转向甘锐和刘辽,语气诚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求助:“甘大哥,文远,易小先生这些问题,正是我等亟需解决的难题。”

“我等既己同心,便需细细推演这‘浇水、施肥、除虫’之法,寻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甘锐与刘辽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易天此问的赞许和对许羽坦诚的认可。

甘锐笑道:“都尉虚怀若谷,易小兄弟心思缜密,此乃我等之福!”

“正当如此,将大事化小,难题拆解,一步步踏实走下去!”

刘辽也点头:“正当详议。”

思想的火花己被点燃,而现在,必须开始面对冰冷而坚硬的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