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寻求己路·太极之思

百鸟朝凤枪大成,内力臻至二流巅峰。\卡,卡-小¨税′罔+ `已^发_布?罪′薪`漳!截-此时的刘乾,若放诸江湖,己可称得上是一号人物,足以开宗立派,或为一方豪强座上宾。然而,他心中却并无多少志得意满之情,反而被一种更深沉的思索与渴望所笼罩。

师傅童渊的肯定,师兄赵云的赞叹,固然令他欣喜。但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如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仍是建立在师傅这座巍峨高山的基础之上。他所施展的,是童渊的“百鸟朝凤枪”;他所运转的,是童渊一脉的内功心法。强大,固然强大,却终究带着深刻的他人印记。

那日演练“凤舞轮回”时,无意间融入的一丝太极圆转之意,虽得师傅称赞,却如同惊鸿一瞥,之后再难准确把握。那种感觉,仿佛隔着一层薄纱,能看到后面的风景,却难以真正触及。

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几乎所有武者都会面临的终极关卡:模仿与创新,继承与超越。?优′品`小+税/王! `冕+费~粤·读,

“一流高手,并非仅是内力更深、招式更熟。”童渊曾如是说,“更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形成独一无二的‘势’。万人使百鸟朝凤枪,可有万人之气象。或煌煌如日,或凌厉如风,或诡谲如云。你者,欲为何种气象?”

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刘乾心头。他欲为何种气象?

他回想起自己灵魂的根本——那源自另一个世界的太极智慧。那不是一种具体的武功,而是一种认知世界、把握规律的哲学,一种关于平衡、和谐、转化与无限的“道”。

西年来,他不断尝试将太极理念融入枪法,虽有成效,却总觉隔靴搔痒,未能深入根本。或许,问题不在于“融入”,而在于“化生”?不是将太极的东西加入枪法,而是以太极之“神”,去重新诠释、去重塑枪法之“形”?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他不想仅仅成为第二个童渊,哪怕是一个青出于蓝的童渊。^我¨的+书~城+ ′追*蕞`芯\彰′截′他想要探索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以太极之核,铸枪术之魂,开创一门属于他刘乾的全新枪法!

这个念头令他心潮澎湃,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这意味着,他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和熟练运用“百鸟朝凤枪”,甚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它,从中提炼出最本质的发力原理、运劲法门,再以太极之道为指引,进行重构与升华。

何其艰难!这无异于一场武学上的革命。

但他心意己决。自此,刘乾的修炼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依旧每日苦练百鸟朝凤枪,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思考”与“实验”之中。

他常常一个人静坐于瀑布之下、潭水之畔、或月夜林中,双目微闭,并非练气,而是在脑海中反复推演、拆解枪法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式为何要如此发力?那种劲力走向能否改变?若以“用意不用力”之心境驾驭,会是何等光景?若将“以柔克刚”贯彻到底,枪法形态又该如何变化?

他开始进行各种看似古怪的练习。有时手持长枪,动作极其缓慢,如同打着一套慢吞吞的拳法,细心体会枪身每一分重量转移、每一丝劲力变化与空气阻力之间的关系(太极慢练理念)。

有时,他又会不用任何固定招式,只是随心所欲地挥动长枪,感受枪的“物性”,尝试与枪进行“对话”,达到“枪人合一”的状态,而非“人驭枪”的层次。

他甚至会与赵云切磋时,放弃使用熟练的百鸟朝凤枪招式,而是仅以最基本的拦、拿、扎为基础,纯粹运用太极的听劲、化劲理念来应对,虽然初期被打得极为狼狈,却从中获得了大量关于“劲力”本质的宝贵体悟。

“师弟,你近来枪法……似乎有些不同了。”一次切磋后,赵云收枪,面露疑惑道,“时而觉得你枪法似乎生疏退步了,破绽百出;时而又觉你的枪路古怪至极,劲力忽吞忽吐,难以捉摸,竟让我有些无所适从。”

刘谦擦了擦汗,笑道:“让师兄见笑了。小弟只是在胡乱琢磨一些东西,尚未成型。”

童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并未阻止,反而眼中时常流露出期待与鼓励的神色。他偶尔会出言点拨一二,却不再具体指导招式,而是更多地从“道”的层面予以启发。

“万变不离其宗。招可忘,意不可失。”

“柔不可守,刚不可久。须知至柔至刚,皆在一念之间。”

“勿被枪驭,需驭枪。勿被法拘,需用法。”

师傅的话如同灯塔,在迷雾中为刘乾指引着方向。

寻求己路,道阻且长。太极之思,玄之又玄。刘乾如同一个最虔诚的求道者,在继承的辉煌武学基础上,小心翼翼地、坚定不移地开始了他独自的探索。前方或许是万丈深渊,或许是通天大道,无人可知。

但他眼中燃烧的求知与创造之火,却愈发炽烈。这条属于自己的武道,他走定了!

(第三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