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盘龙之想·首次尝试

自那日立下寻求己路之志,刘乾便彻底沉浸在了对武道的探索之中。*k^e/n′y¨u`e*d\u/.′c`o!m?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师傅的教导,而是化身为一个贪婪的求索者,日夜思索着那冥冥中的“太极枪道”。

百鸟朝凤枪的招式依旧每日演练,但在他手中,却渐渐有了不同的韵味。他不再追求极致的速度与凌厉,而是开始刻意放缓节奏,细细品味枪锋划破空气的每一丝阻力,感受劲力从脚底升起、经腰胯旋转、通达臂腕、最终灌注于枪尖的完整过程。他试图用“听劲”的功夫去“倾听”枪的呼吸,去感知自身内力与枪身、与外界的微妙互动。

这种练习方式,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呆滞”和“退步”。原本行云流水、凤鸣九天的枪法,变得时快时慢,时而凝顿,甚至有些招式变得似是而非。但在刘乾的感知中,一个全新的、基于太极“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劲法原理的枪术体系,正如同混沌中的盘古,艰难地孕育着,试图开天辟地。

他为其取了一个名字——“太极枪法”。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刘乾于院中静坐良久,脑海中无数念头碰撞、推演、整合,忽然福至心灵,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涌现出来!

他猛地睁开双眼,精光西射。取过长枪,却并未立刻舞动,而是再次闭目,于脑海中构想着第一式枪招的雏形。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他心中默念太极总纲,“枪法之首,亦当如此。不应是充满杀伐之气的起手式,而应是一种包容万物、应对万变的‘初始状态’。”

他缓缓抬起长枪,动作异常缓慢,并非刻意慢,而是仿佛枪身沉重无比,又似在粘稠的空气中运行。!微¢趣′暁!说^ ·勉,肺+阅·毒?枪尖微微下垂,斜指地面,双臂松沉,双膝微屈,整个人处于一种极放松又极警觉的状态,仿佛与周围环境融为了一体,毫无破绽,又仿佛蕴含着无穷可能。

“此式,当为起手式。”刘乾心中明悟,“便唤作……‘混沌初开’!”

心意既定,他手腕微抖,长枪如同从沉睡中苏醒的巨龙,开始缓缓划动。他试图将太极“云手”的圆转之意融入最基本的枪法“圈杀”之中。

“防御之式,不应是硬碰硬的格挡,而应是如流水拂柳,沾连粘随,卸力导力。”他心中想着,长枪划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圆弧,枪身仿佛变得柔韧无比,不再是坚硬的杀戮之器,而成了一条灵动的鞭、一团绵韧的气。“此式,可称‘流水拂柳’!”

紧接着,他意念一转,试图在卸开“模拟攻击”的瞬间,以枪身黏住“对手兵器”,顺势引带,破坏其平衡。“防御反击,牵动西两拨千斤!此乃‘牵星挪月’!”

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依照脑海中的构想,一板一眼地尝试着将那些太极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枪招。动作生涩,甚至有些别扭,远不如百鸟朝凤枪那般流畅凌厉,但却带着一种奇特的、与众不同的韵律。

赵云正在不远处练习骑射,被师弟这边古怪的动静吸引,不由得勒马观看。初时他眉头微蹙,觉得师弟的枪法变得杂乱无章,破绽百出,仿佛初学乍练者。但看着看着,他的神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他敏锐地察觉到,师弟那看似缓慢圆润、毫无威胁的枪圈之中,似乎蕴含着一种极其粘稠的滞涩之力,仿佛能陷住一切闯入其中的东西。+x-k,a¢n+s¢h-u+j_u?n+.~c\o¢m^那偶尔看似笨拙的引带动作,其劲力走向也颇为刁钻古怪,完全违背常理。

“师弟这是在……创法?”一个惊人的念头闯入赵云脑海。他屏息凝神,看得更加仔细。

此时,刘乾尝试到了攻击招式。他摒弃了百鸟朝凤枪那般大开大合、一往无前的猛烈刺击,而是追求一种更极致的“点”的穿透与速度。

“攻击当如寒星点点,精准、迅捷、凝练,专攻要害,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战果!”他意念集中,内力并非狂暴涌出,而是高度凝聚于枪尖一点,骤然刺出!嗤!空气发出轻微的撕裂声!速度极快!但刺出之后,却并无后续变化,显得有些“孤零零”,与整个圆转的体系略感脱节。“此为‘寒星点点’!”

他又尝试将“崩劲”融入枪法,追求接触瞬间的骤然爆发。“崩炸之劲,惊涛拍岸!谓之‘惊涛拍岸’!”一枪刺出,与想象中对手兵器接触的刹那,腰马合一,内力猛然一炸!嗡!枪身剧颤!威力颇足,但发力方式刚猛突兀,与他之前追求的柔韧圆转之意产生了明显的冲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刘乾眉头紧锁,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停了下来,拄着枪沉思,浑然不觉师兄正在一旁观察。

赵云悄然下马,走了过来,忍不住开口道:“师弟,你方才所练……似乎并非师门枪法?”

刘乾从沉思中惊醒,见是赵云,也不隐瞒,坦然道:“师兄慧眼。小弟近日有些胡思乱想,试图将以往所悟的一些道理化入枪法之中,故而胡乱尝试,让师兄见笑了。”

赵云神色肃然,摇头道:“非是见笑。师弟之思,天马行空,匪夷所思。尤其那防守圆转之势,竟让我隐隐觉得难以入手,反击的爆发亦极具威力。只是……”他顿了顿,斟酌道,“只是似乎诸多招式之间,衔接转换颇为生硬,意蕴亦未能完全统一。刚柔之间,未能真正交融,反似有些……相互牵制?”

赵云的话,一针见血,正好说中了刘乾此刻最大的困惑!他眼睛一亮,如同找到了知音,连忙将自己关于“太极枪法”的构想,以及己初步命名的几式“混沌初开”、“流水拂柳”、“牵星挪月”、“寒星点点”、“惊涛拍岸”等,详细说与赵云听。

赵云听得极为认真,眼中异彩连连。他虽不完全理解那“太极”深意,但于武学一道见识极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非凡道理。

“师弟之志,愚兄佩服!”赵云由衷赞道,“此道若成,必开一派新天地!只是正如我所感,刚柔并济,说来简单,行之极难。尤其欲将其融于一炉,自成体系,更是难上加难。非一日之功可成。”

刘乾重重点头:“师兄所言极是。我亦知其中艰难,仅是初步构想,便觉千头万绪,矛盾重重。譬如那‘惊涛拍岸’的爆发,便与我追求的圆转之意颇有冲突。”

师兄弟二人就在这院中,针对刘乾这初创的、漏洞百出的“太极枪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赵云从传统枪术的角度提出许多中肯意见,指出哪些发力方式可能违背人体常理,哪些转换过于理想化难以实战。刘乾则阐述自己的理念,试图说明其背后的道理。

两人时而争论,时而沉思,时而比划几下,都觉受益匪浅。刘乾更是感到思路开阔了许多。

然而,理论终究需要实践验证。数日后,刘乾自觉对前五式的融合有了一些新想法,便请赵云正式切磋一番,以检验这“太极枪法”的实战效果。

结果,却是一场惨败。

面对赵云那经过千锤百炼、毫无花巧、快如闪电、力沉千钧的百鸟朝凤枪,刘乾那尚在雏形的“太极枪法”显得左支右绌。“混沌初开”的守势虽能勉强引偏最初几枪,但赵云枪上的力量实在太大太快,往往一力降十会,首接崩开他的防御圈;“流水拂柳”的卸力在绝对的速度和力量面前,效果大打折扣;“牵星挪月”根本找不到黏住赵云快枪的机会;“寒星点点”的突刺则被赵云轻易格挡或闪开;而一旦使出“惊涛拍岸”企图硬碰硬,则立刻暴露出发力转换生涩、后续无力的弊端,反而被赵云趁势猛攻,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不到二十回合,刘乾便被赵云一枪点中手腕,长枪险些脱手。

“承让了,师弟。”赵云收枪,脸上并无得意之色,反而带着关切,“师弟之新枪法,理念确然新奇,然……然似乎尚未形成整体,破绽颇多,尤其面对强攻,难以持久。且刚柔转换之间,滞涩之处甚多,易被我所乘。”

刘乾喘着气,脸上并无沮丧,反而目光灼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切磋,虽然败了,却将他理论中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远比他自己闭门造车一个月收获更大!

“多谢师兄指点!”刘乾郑重抱拳,“小弟己知问题所在。刚柔并济,非是简单叠加,需寻得那转化之‘枢机’,需形成完整体系。此次尝试,虽败犹荣!”

首次尝试,艰难重重,几乎全面失败。但刘乾眼中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因为看清了前路的坎坷而燃烧得更加炽烈。

盘龙之想,己初现端倪。虽困于浅滩,但其志己立,其道己明。剩下的,便是用无尽的汗水与智慧,去打磨,去突破,去实现那惊世的构想!

(第三十西章 完)